- 會計、出納、稅務、記賬、查賬崗位實戰手冊(圖解版)
- 孫金文 田妍編著
- 3293字
- 2021-09-30 19:59:40
10.4 利潤
10.4.1 利潤的構成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
利潤的構成及計算公式如圖10-22所示。

圖10-22 利潤的構成及計算公式
10.4.2 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的核算
(1)營業外收入
①營業外收入核算的內容。
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利得。營業外收入并不是企業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不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實際上是經濟利益的凈流入,不可能也不需要與有關的費用進行配比。營業外收入的核算內容如圖10-23所示。

圖10-23 營業外收入核算的內容
②營業外收入的會計處理。
營業外收入的會計處理如圖10-24所示。

圖10-24 營業外收入的會計處理
【例10-40】紫竹公司將固定資產報廢清理的凈收益8000元轉作營業外收入,會計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清理 8000
貸:營業外收入 8000
【例10-41】紫竹公司本期營業外收入總額為180000元,期末結轉本年利潤,會計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收入 180000
貸:本年利潤 180000
(2)營業外支出
①營業外支出核算的內容。
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損失,其核算的內容如圖10-25所示。

圖10-25 營業外支出核算的內容
②營業外支出的會計處理。
營業外支出的會計處理如圖10-26所示。

圖10-26 營業外支出的會計處理
【例10-42】紫竹公司將已經發生的原材料意外災害損失270000元轉作營業外支出,會計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 27000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270000
【例10-43】紫竹公司用銀行存款支付稅款滯納金30000元,會計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 30000
貸:銀行存款 30000
【例10-44】紫竹公司將擁有的一項非專利技術出售,取得價款900000元。該非專利技術的賬面余額為1000000元,累計攤銷額為100000元,未計提減值準備,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900000
累計攤銷 100000
貸:無形資產 1000000
【例10-45】紫竹公司本期營業外支出總額為840000元,期末結轉本年利潤。會計分錄如下:
借:本年利潤 840000
貸:營業外支出 840000
10.4.3 所得稅費用的核算
所得稅是根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上繳的一種稅金。企業在計算確定當期所得稅以及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的基礎上,應將兩者之和確認為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公式如下:
所得稅費用(或收益)=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收益)
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額
遞延所得稅收益=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額+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額
(1)當期所得稅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是在企業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的基礎上調整確定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納稅調整增加額主要包括稅法規定允許扣除項目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中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工資支出、業務招待費支出),以及企業已計入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如稅收滯納金、罰款、罰金)。
納稅調整減少額主要包括按稅法規定允許彌補的虧損和準予免稅的項目,如前五年內的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企業當期所得稅的計算公式為: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例10-46】紫竹公司2×19年度按企業會計準則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為1977000元,所得稅稅率為25%。當年按稅法核定的全年計稅工資為2000000元,該公司全年實發工資為2200000元;經查,紫竹公司當年營業外支出中有100000元為稅款滯納罰金。假定紫竹公司全年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
本例中,紫竹公司有兩項納稅調整因素,一是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工資支出;二是已計入當期營業外支出但按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的稅款滯納金,這兩個因素均應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紫竹公司當期所得稅的計算如下:
納稅調整數=2200000-2000000+100000=300000(元)
應納稅所得額=1977000+300000=2277000(元)
當期應交所得稅額=2277000×25%=569250(元)
【例10-47】紫竹公司2×19年度按企業會計準則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為10000000元,所得稅稅率為25%。當年按稅法核定的全年計稅工資為2000000元,該公司全年實發工資為1800000元。假定紫竹公司全年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
企業實際支付的工資總額超過計稅工資時,超出的部分不得作為納稅扣除項目,應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但企業實際支付的工資總額低于計稅工資時,應按實際支付的工資總額作為納稅扣除項目,即企業實際支付的工資總額低于計稅工資的部分不調整應納稅所得額。本例中,紫竹公司實際支付的工資總額低于計稅工資,不屬于納稅調整因素,紫竹公司又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因此紫竹公司2×19年度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即為應納稅所得額。紫竹公司當期所得稅的計算如下:
當期應交所得稅額=10000000×25%=2500000(元)
【例10-48】紫竹公司2×19年全年利潤總額(即稅前會計利潤)為10200000元,其中包括本年收到的國庫券利息收入200000元,所得稅稅率為25%。假定紫竹公司本年無其他納稅調整因素。
按照稅法的有關規定,企業購買國庫券的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稅,即在計算納稅所得時可將其扣除。紫竹公司當期所得稅的計算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10200000-200000=10000000(元)
當期應交所得稅額=10000000×25%=2500000(元)
(2)所得稅費用的會計處理
企業應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對當期所得稅加以調整計算后,據以確認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
【例10-49】承【例10-47】,紫竹公司遞延所得稅負債年初數為40000元,年末數為55000元,遞延所得稅資產年初數為250000元,年末數為200000元。紫竹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紫竹公司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如下:
遞延所得稅費用=(55000-40000)+(250000-200000)=65000(元)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2500000+65000=2565000(元)
甲公司會計分錄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2565000
貸:應交所得稅 2500000
遞延所得稅負債 65000
10.4.4 本年利潤的會計處理
會計期末結轉本年利潤的方法有表結法和賬結法兩種。
年度終了,應將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結出的本年實現的凈利潤,由“本年利潤”科目轉入“利潤分配”科目。
【例10-50】紫竹公司2×19年有關損益類科目的年末余額如下(該公司采用表結法年末一次轉損益類科目,所得稅稅率為25%)。
科目名稱:結賬前余額
主營業務收入 6000000元(貸)
其他業務收入 700000元(貸)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50000元(貸)
投資收益 600000元(貸)
營業外收入 50000元(貸)
主營業務成本 4000000元(借)
其他業務成本 400000元(借)
稅金及附加 80000元(借)
銷售費用 500000元(借)
管理費用 770000元(借)
財務費用 200000元(借)
資產減值損失 100000元(借)
營業外支出 250000元(借)
紫竹公司2×19年末結轉本年利潤的會計分錄如下:
(1)將各損益類科目年末余額結轉A“本年利潤”科目:
①結轉各項收入、利得類科目:
借:主營業務收入 6000000
其他業務收入 70000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50000
投資收益 600000
營業外收入 50000
貸:本年利潤 7500000
②結轉各項費用、損失類科目:
借:本年利潤 630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 4000000
其他業務成本 400000
稅金及附加 80000
銷售費用 500000
管理費用 770000
財務費用 200000
資產減值損失 100000
營業外支出 250000
(2)經過上述結轉后,“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發生額合計7500000元減去借方發生額合計6300000元即為稅前會計利潤1200000元。假設將該稅前會計利潤進行納稅調整后,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000元,則應交所得稅額=1000000×25%=250000(元)。假定將該應交所得稅按照會計準則進行調整后計算確認的所得稅費用為280000元。
①確認所得稅費用,會計分錄略。
②將所得稅費用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
借:本年利潤 280000
貸:所得稅費用 280000
(3)將“本年利潤”科目年末余額920000(7500000-6300000-280000)元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借:本年利潤 920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920000
本章實操要點
(1)銷售商品收入的確認條件是收入核算的一個關鍵點,必須掌握五條原則。
(2)商業折扣是指企業為促進商品銷售而在商品標價上給予的價格扣除。商業折扣在銷售時即已發生,并不構成最終成交價格的一部分。
(3)現金折扣是指債權人為鼓勵債務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付款而向債務人提供的債務扣除,應在實際發生時計入當期財務費用。
(4)完工百分比法下,本期應確認的勞務收入及費用的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確認的收入=勞務總收入×本期末止勞務的完工進度-以前期間確認的收入
本期確認的費用=勞務總成本×本期末止的完工進度-以前期間已確認的費用
(5)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與資產和收益均相關的政府補助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