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通話訓練
第一節 普通話概述
一、普通話的含義
漢語的普通話,是指漢民族的不同地區共同使用的交際工具,也被稱之為民族共同語。在1955年北京召開的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上,正式確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并于會后正式確定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含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① 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確認了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的地位。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以實踐導向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強化普通話和三筆字等教學基本功。可見,學習普通話,說好普通話,對于師范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要理解什么是普通話,首先,從“普通話”的“普通”兩字,可理解為普遍通用之意,即國家通用語。其次,要從普通話的含義來理解。以上含義中分別從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做出了規范性要求。第一,語音方面,北京話不等于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普通話的標準音,是就北京語音的音系而言的。北京話里還有方言,例如,“太多”在北京話里會說成“忒多”,北京話里的第三人稱代詞“怹”表背稱和尊稱,這些就不是標準音;北京話里某些音還存在分歧和混亂的現象,例如,“躍進”在北京話里既讀成“yuèjìn”,也可以讀成“yàojìn”,這種異讀音在普通話里也是需要進行規范的,也不是標準音;北京話里還有因為個人習慣帶有特別多的兒化音,比如“植物園”會說成“植物園兒”,這種不帶有區別意義和詞性的兒化音成分也不是標準音。第二,詞匯方面,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不意味著所有北方話里的詞都可以進入普通話詞匯。近年來,東北話中很多詞匯被大眾所熟知,比如“忽悠”一詞,盡管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有收錄,但注解時仍然加了“<方>”以示為方言詞,還沒有進入普通話詞匯里,就正如四川話里的“啥子”仍然不會把“什么”代替一樣。第三,語法方面,要理解“典范的白話文著作”是指現代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白話著作,在這些有代表性的白話著作中選取符合語法規范的語句一般用例作為語法規范,但不意味著普通話語法會完全排斥其他語法規則;相反,會不斷有選擇性地吸納其他語法中的有用成分為己所用,如“被”字句近年來產生出被迫、虛假之意,也逐漸被接納,如“被開心”“被離婚”“被表白”等。
二、普通話的形成過程
要理解普通話的形成過程,就是要理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過程。而這里首先要明確的是民族共同語的概念。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共同語都是基于某一種方言,在某一種的方言的基礎上發展從而形成民族共同語,“究竟哪一種方言成為基礎方言,這并不決定于人們的主觀愿望,而決定于客觀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條件。”① 普通話成為漢民族共同語,有其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早在1926年,黎錦熙先生就繪制了《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趙元任、錢玄同、劉半農三位先生參與了繪制的訂正工作。借用如今流行的“思維導圖”術語,該圖其實就是利用繪圖的方式,來展現漢語的發展流變過程的“思維導圖”。該圖對漢民族共同語的早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進行了很好的歸納和表現,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共同語很早就存在著。在《論語·述而》中有記載,在春秋時期,漢民族共同語被稱為“雅言”;到了漢代,揚雄在《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中稱為“通語”;明代時稱為“官話”;辛亥革命以后,也就是在黎錦熙創作該思維導圖時期,稱為“國語”;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正式將漢民族共同語稱為“普通話”。
三、普通話與方言
在普通話的定義中,明確說明“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由此可見,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密不可分。所謂方言,就是在一定地域內通行,且具有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完整結構系統的地方話。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方言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導致我國的方言較多,所以才會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
對于方言區的劃分,因劃分的標準不同,學術界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論,有的認為可分為七大方言區,有的認為可分為八大方言區,有的認為可分為十大方言區,等等。目前,較為流行的分法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區、吳方言區、湘方言區、贛方言區、客家方言區、閩方言區和粵方言區。方言的劃分見表2-1。
表2-1 方言的劃分
這里,就部分口語常用方言詞匯進行一個簡要對比,以說明方言詞匯之間、方言詞匯與普通話之間差異較大的情況。據陳章太、李行建《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1996)的舉例,見表2-2①。
表2-2 普通話、方言詞匯對比
四、推廣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一直是我國語言文字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任務,早在1957年就提出了“大力提倡,重點推行,積極普及”的推廣普通話方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更是堅持把推廣普通話作為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年將推廣普通話方針調整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此舉在于提高普通話的普及率和國民使用普通話的水平。從1994年起,我國開始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1998年開始每年都組織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截至2019年,全國已有7 100多萬人次接受普通話水平測試,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已連續舉辦21屆,全國普及率超過70%。① 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還有些偏遠山區和民族聚居地普通話普及率較低。為此,我國也在實施“普通話普及攻堅工程”和“推廣普通話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希望通過這些方面的努力,力爭使全國普通話普及率提高,使貧困家庭新增勞動力人口全部具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溝通能力和應用能力,現有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具備基本的普通話交流能力②。以上表明,我國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在有序進行。推廣普通話不僅在于提升我國國民的普通話水平,還助力于脫貧致富。為此,學習普通話,說好普通話,使用普通話,就是在推廣普通話。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推廣普通話的工作中,對于教師而言,更是推廣普通話工作的中堅力量。
五、普通話水平測試
據《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9)》中的數據顯示:2018年獲得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的人次為7 045 503,不入級人次為62 586。在獲得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的人次中,一級水平占比1.58%,二級甲等水平占比35.29%,二級乙等水平占比47.93%,三級甲等水平占比14.24%,三級乙等水平占比0.96%。超過97%的考生成績集中分布在二級甲等、二級乙等和三級甲等。③ 普通話測試作為一種必要的手段,已開展了二十多年,該測試不僅能有效推動推廣普通話的工作,還能不斷提高全社會普通話的水平。對于普通話的等級,在《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試行)》中有具體的規定,其等級規定如下:
一級(標準的普通話)
一級甲等(測試得分:97~100分) 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語音標準,詞語、語法正確無誤,語調自然,表達流暢。
一級乙等(測試得分:92~96.99分) 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語音標準,詞語、語法正確無誤,語調自然,表達流暢,偶然有字音、字調失誤。
二級(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二級甲等(測試得分:87~91.99分) 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調發音基本標準,語調自然,表達流暢,少數難點音有時出現失誤,詞語、語法極少有誤。
二級乙等(測試得分:80~86.99分) 朗讀和自由交談時,個別調值不準,聲韻母發音有不到位現象,難點音失誤較多,方言語調不明顯,有使用方言詞、方言語法的情況。
三級(一般水平的普通話)
三級甲等(測試得分:70~79.99分) 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母發音失誤較多,難點音超出常見范圍,聲調調值多不準,方言語調較明顯,詞語、語法有失誤。
三級乙等(測試得分:60~69.99分) 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調發音失誤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語調明顯,詞語、語法失誤較多,外地人聽其談話有聽不懂的情況。
根據各行業的特點,在就業時對于普通話等級是有嚴格要求的,有關從業人員的普通話水平達標要求如下:
中小學及幼兒園、校外教育單位的教師,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二級,其中語文教師不低于二級甲等,普通話語音教師不低于一級;高等學校的教師,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三級甲等,其中現代漢語教師不低于二級甲等,普通話語音教師不低于一級;對外漢語教學教師,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二級甲等。
報考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格的人員,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二級。
師范類專業以及各級職業學校的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的學生,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二級。
國家公務員,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三級甲等。
國家級和省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普通話水平應達到一級甲等,其他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的普通話達標要求按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規定執行。
話劇、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表演、配音演員,播音、主持專業和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師、學生,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一級。
公共服務行業的特定崗位人員(如廣播員、解說員、話務員等),普通話水平不低于二級甲等。
普通話水平應達標人員的年齡上限以有關行業的文件為準。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對于教師普通話等級的要求是有具體規定的。為此,作為未來的教師,一定要對普通話測試的具體要求要非常明確,并結合自身的條件進行針對性訓練,即可達到今后從業時普通話等級的要求。
思考與練習
1.什么是普通話?
2.你所說的地方話屬于哪個方言區?
3.推廣普通話是不是就意味著不要方言?怎么理解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關系?
①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冊)[M]. 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
①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王洪君,李娟,修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31.
① 黃復雄,和曉宇.漢語四千年 [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 106-107.
①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9)[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3.
②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9)[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3.
③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9)[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