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管理會計概述
一、管理會計的概念
(一)管理會計的定義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是會計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對整個企業及各個責任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評價,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并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對內報告會計。
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管理會計的定義:
(1)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經營活動及其價值表現;
(2)管理會計的手段是對財務信息等進行深加工和再利用;
(3)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從屬關系;
(4)管理會計的本質既是一種側重于在現代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中直接發揮作用的會計,又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有人稱其為“內部經營管理會計”,簡稱“內部會計(internal accounting)”。
(二)管理會計定義的其他觀點
1.西方學者的觀點
盡管管理會計的理論和實踐最先起源于西方社會,但迄今為止在西方尚未形成統一的管理會計定義。有人將管理會計描述為“向企業管理當局提供信息以幫助其進行經營管理的會計分支”,也有人認為“管理會計就是會計與管理的直接融合”。
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于1958年和1966年先后兩次為管理會計提出了如下定義:“管理會計是指在處理企業歷史和未來的經濟資料時,運用適當的技巧和概念來協助經營管理人員擬訂能達到合理經營目的的計劃,并做出能達到上述目的的明智的決策。”顯然,他們將管理會計的活動領域限定于微觀,即企業環境。
從20世紀70年代起,許多西方研究者將管理會計描述為“現代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中區別于財務會計的另一個信息子系統”。
1981年,全美會計師協會(National of Association Accountants, NAA)下設的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指出,管理會計是向管理當局提供用于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管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并指出管理會計同樣適用于非營利的機關團體。這一定義擴大了管理會計的活動領域,指明管理會計的活動領域不應僅限于“微觀”,還應擴展到“宏觀”。
1982年,英國成本與管理會計師協會(Institute of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antf, ICMA)給管理會計下了一個更為廣泛的定義,認為除了外部審計以外的所有會計分支(包括簿記系統、資金籌措、編制財務計劃與預算、實施財務控制、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等)均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
1988年4月,在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ntem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FAC)下設的財務和管理會計師委員會發表的《論管理會計概念(征求意見稿)》一文中明確表示:“管理會計可定義為——在一個組織中,管理部門用于計劃、評價和控制的(財務和經營)信息的確認、計量、收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輸的過程,以確保其資源的合理使用并履行相應的經營責任”。
2.我國學者的觀點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管理會計學的理論被傳播到中國。我國會計學者在解釋管理會計定義時,提出如下主要觀點:
(1)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并列的獨立學科,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邊緣科學。(余緒纓,1982)
(2)管理會計是西方企業為了加強內部經濟管理,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企業經營目標的最終目的,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收集、儲存、加工和闡明管理當局合理地計劃和有效地控制經濟過程所需要的信息,圍繞成本、利潤、資本三個中心,分析過去、控制現在、規劃未來的一個會計分支。(汪家裙,1987)
(3)管理會計是通過一系列方法,利用財務會計、統計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對比和分析,是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各個責任單位和整個企業日常和未來的經濟活動及其發出的信息進行規劃、控制、評價與考核,并幫助企業管理當局做出最優決策的一整套信息系統。(李天民,1995)
(4)管理會計是將現代化管理與會計融為一體,為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人員提供管理信息的會計,它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余緒纓,1999)
二、管理會計的職能
管理會計的職能是指管理會計實踐本身客觀存在的必然性所決定的內在功能。按照管理五項職能的觀點,可以將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能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規劃經營目標、控制經濟過程和考核評價經營業績。
(一)預測經濟前景
預測是指采用科學的方法預計推測客觀事物未來發展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為。管理會計發揮預測經濟前景的職能,就是按照企業未來的總目標和經營方針,充分考慮經濟規律的作用和經濟條件的約束,選擇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預計和推測未來企業銷售、利潤、成本及資金的變動趨勢和水平,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二)參與經濟決策
決策是在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前提下,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通過一定程序對未來實踐的方向、目標、原則和方法做出決定的過程。決策既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也是各級各類管理人員的主要工作。由于決策工作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的始終,因而作為管理有機組成部分的會計(尤其是管理會計),必然具有決策職能。企業的重大決策,都應該有會計部門參加,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參與決策。
管理會計發揮參與經濟決策的職能,主要體現在根據企業決策目標搜集、整理有關信息資料,選擇科學的方法計算有關長短期決策方案的評價指標,并做出正確的財務評價,最終篩選出最優的行動方案。
(三)規劃經營目標
管理會計的規劃職能是通過編制各種計劃和預算實現的。它要求在最終決策方案的基礎上,將事先確定的有關經濟目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預算中去,從而合理有效地組織協調產、銷及人、財、物之間的關系,并為控制和責任考核創造條件。
(四)控制經濟過程
控制經濟過程是管理會計的重要職能之一。這一職能的發揮要求將對經濟過程的事前控制同事中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事前確定科學可行的各種標準,并根據執行過程中的實際與計劃發生的偏差進行原因分析,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改進工作,確保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五)考核評價經營業績
現代管理十分注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貫徹落實責任制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管理會計履行考核評價經營業績的職能,是通過建立責任會計制度來實現的。在各部門、各單位及每個人均明確各自責任的前提下,逐級考核責任指標的執行情況,找出成績和不足,從而為獎懲制度的實施和未來工作改進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
管理會計的內容是指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工作內容,包括預測分析、決策分析、全面預算、成本控制和責任會計等。其中,前兩項內容合稱為預測決策會計,全面預算和成本控制合稱為規劃控制會計。預測決策會計、規劃控制會計和責任會計三者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
(一)預測決策會計
預測決策會計是指管理會計系統中側重于發揮預測經濟前景和實施經營決策職能的最具有能動作用的會計子系統。它處于現代管理會計的核心地位,又是現代管理會計形成的關鍵標志之一。
(二)規劃控制會計
規劃控制會計是指在決策目標和經營方針已經明確的前提下,為執行既定的決策方案而進行有關規劃和控制,以確保預期奮斗目標順利實現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三)責任會計
責任會計是指在組織企業經營時,按照分權管理的思想劃分各個內部管理層次的相應職責、權限及所承擔義務的范圍和內容,通過考核評價各有關方面履行責任的情況,反映其真實業績,從而調動企業全體職工積極性的管理會計子系統。
四、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
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是指為實現管理會計目標,合理界定管理會計工作的時空范圍,統一管理會計操作方法和程序,滿足信息收集與處理的要求,從紛繁復雜的現代企業環境中抽象概括出來的、組織管理會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系列前提條件的統稱。管理會計基本假設的具體內容包括多層主體假設、理性行為假設、合理預期假設、充分占有信息假設等。
(一)多層主體假設
多層主體假設又稱多重主體假設,該假設規定了管理會計工作對象的基本活動空間。由于管理會計主要面向企業內部管理,而企業內部可劃分為許多層次,所以,管理會計假定其會計主體不僅包括企業整體,而且還包括企業內部各個層次的所有責任單位。
(二)理性行為假設
該假設包含兩重意義:第一,由于管理會計在履行其職能時,往往需要在不同的程序或方法中進行選擇,就會使其工作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觀意志影響。因此,管理會計假定,管理會計師總是出于設法實現管理會計工作總體目標的動機,能夠采取理性行為,自覺地按照科學的程序與方法辦事。第二,假定每一項管理會計具體目標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慮,能夠從客觀實際出發。既不將目標定得過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無法操作。
(三)合理預期假設
合理預期假設也稱靈活分期假設。該假設規定為了滿足管理會計面向未來決策的要求,可以根據需要和可能,靈活地確定其工作的時間范圍或進行會計分期,不必嚴格地受財務會計上的會計年度、季度或月份的約束;在時態上可以跨越過去和現在,一直延伸到未來。
(四)充分占有信息假設
該假設從信息搜集及處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會計采用多種計量單位,不僅充分占有和處理相關企業內部、外部的價值量信息,而且還占有和處理其他非價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會計所占有的各種信息在總量上能夠充分滿足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要求。
五、管理會計的基本原則
管理會計原則是指在明確管理會計基本假設基礎上,為保證管理會計信息符合一定質量標準而確定的一系列主要工作規范的統稱。管理會計基本原則的內容包括最優化原則、效益性原則、決策有用性原則、及時性原則、重要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等。
(一)最優化原則
它是指管理會計必須根據企業不同管理目標的特殊性,按照優化設計的要求,認真搜集、篩選、加工和處理數據,以提供能滿足科學決策需要的最優信息。
(二)效益性原則
該原則包括兩層含義:第一,信息質量應有助于管理會計總體目標的實現,即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必須能夠體現管理會計為提高企業總體經濟效益服務的要求;第二,堅持成本—效益原則,即管理會計提供信息所獲得的收益必須大于為取得或處理該信息所花費的信息成本。
(三)決策有用性原則
現代管理會計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未來決策,因此,是否有助于管理者正確決策,是衡量管理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決策有用性是指管理會計信息在質量上必須符合相關性和可信性的要求。
信息的相關性是指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必須緊密圍繞特定決策目標,與決策內容或決策方案直接聯系,符合決策要求。對決策者來說,不具備相關性的信息不僅毫無使用價值,而且干擾決策過程,加大信息成本,必須予以剔除。由于不同決策方案的相關信息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所謂全面完整。
信息的可信性又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兩個方面,前者是指所提供的未來信息估計誤差不宜過大,必須控制在決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區間內;后者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須達到一定標準,不至于導致決策者產生誤解。前者規范的是管理會計信息內在質量的可信性,后者規范的是管理會計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只有同時具備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的信息,才可以信賴并加以利用。
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將管理會計提供的未來信息應當具備的可靠性與財務會計提供的歷史信息應具備的準確性、精確性或真實性混為一談。
(四)及時性原則
這個原則要求規范管理會計信息的提供時間,講求時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數據收集、處理和信息傳遞,確保有用的信息得以及時利用。不能及時發揮作用的、過時的管理會計信息,從本質上看也是沒有用處的。管理會計強調的及時性,其重要程度不亞于財務會計所看重的真實性、準確性。
(五)重要性原則
雖然管理會計并不需要像財務會計那樣,利用重要性原則來修訂全面性原則,但也強調在進行信息處理時,應當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對關鍵的會計事項,認真對待,采取重點處理的方法,分項單獨說明;對次要事項,可以簡化處理,合并反映;對于無足輕重或不具有相關性的事項,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貫徹重要性原則,必須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和決策有用性原則的要求。同時,重要性原則也是實現及時性的重要保證。
(六)靈活性原則
盡管管理會計也十分講究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規范化,但必須增強適應能力,根據不同任務的特點,主動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滿足企業內部各方面管理的需要,從而體現靈活性原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