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聾兒家庭康復教材
- 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
- 7863字
- 2021-09-24 18:09:03
三 家長與家庭聾兒康復
家庭聾兒康復與您及您的家庭都息息相關。實踐證明,聾兒康復首先是家長的“康復”。
(一)聾兒康復首先是家長的“康復”
發現孩子耳聾后,家長難免產生焦慮、困惑、無所適從甚至怨天尤人等心理,這些心理會給聾兒的教育與康復帶來不良影響,所以需要首先“康復”。
1.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耳聾
正確對待孩子的耳聾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1)否認與回避孩子的耳聾不是好辦法
盡管有思想準備,許多家長在拿到診斷結果的時候仍然是淚流滿面,他們接受不了這個殘酷的事實,總希望是醫生們搞錯了。這樣的心情您大約也曾有過吧。
不管醫生們怎么說,家長們一點也不想承認自己的孩子耳聾。這種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還是應該相信科學,面對現實。否認孩子耳聾往往會帶來不良的后果。
有這樣一位家長,醫生很早就告訴他孩子耳聾,他卻認為孩子并不是什么都聽不到,認為醫生的話不可信,于是干脆不再去醫院。直到孩子6歲仍不會說話他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可惜已經耽誤了好幾年的時間。
回避孩子的耳聾也不是正確態度。有些家長承認自己的孩子耳聾,卻又害怕別人知道,總是遮遮蓋蓋,結果失去了許許多多次得到別人幫助的機會。更可怕的是為了不“暴露”孩子的耳聾,以免被別人“看不起”,居然有家長不許孩子在公共場合出聲。有這樣一個典型的事例值得我們借鑒:
北京一位家長,已經花了不少時間教育自己的聾孩子,孩子也的確進步不小,只是發音不清楚。在一次乘車回家的路上,孩子咿咿呀呀地說了幾句話,父親心里一陣緊張,生怕被別人發現,但偏偏就有人發現了。不少乘客轉過頭來,小聲議論說這孩子是個啞巴。聽到這些話,父親的臉發燒了,覺得面子上承受不住,于是呵斥孩子不許再張口。孩子不明白父親的心意,仍然在說。父親憤怒到了極點,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從此以后孩子無論如何也不再開口說話了。父親追悔莫及卻又無計可施。
(2)放棄與放縱聾兒會使問題更嚴重
在發現孩子耳聾之初,否認或回避是家長們普通存在的心理,但多數家長很快就能承認這個現實。然而僅僅是承認還是不夠的,還須正視、須盡力減輕耳聾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若從此聽天由命,不去做任何努力,會在無形中毀掉了孩子的一生,這樣的態度絕不可取。
也有因孩子耳聾而離婚并把孩子看做沒用的包袱扔來扔去的自私家長。這樣的家長無疑要受到社會的譴責。
然而,更多的家長會責備自己,他們總感到孩子的耳聾是自己造成的,總感到自己對不起孩子。正因為如此,一定要“贖罪”,要在其他方面對得起孩子。比如,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孩子想干什么就讓他干什么。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放縱與嬌慣使孩子比以前更可憐,才認識到做錯了,但為時已晚。
給您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女醫生,30多歲時才托人抱養來一個漂亮的男孩。夫婦倆對孩子的疼愛可想而知。4歲的時候孩子生了一場病,病后夫婦倆發現他的聽力差了,著急的不得了,從此就更加嬌慣。孩子被嬌慣到什么地步呢?到醫院去看病,用了一書包好吃的東西才把他哄進了診室,沒過一分鐘又跑了出去,非要去坐地鐵不可。沒辦法,夫婦倆陪著他坐了兩個小時的地鐵才讓他在診室里安靜地坐了3分鐘。接著又哭鬧不止,滿地打滾,夫婦倆毫無辦法。
沒過多久,女醫生突然病故。留下了慣壞的孩子和丈夫。這位養父依然是疼愛孩子的,但他的第二個妻子卻忍受不了又任性又耳聾的抱養來的孩子。在想不出更好辦法的情況下,孩子被送進了兒童福利院。在福利院中的生活當然不壞,老師們也十分疼愛這個可憐的孩子,但不管怎么講,他也因為太不懂道理、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適應那里的生活。
2.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小昆、婷婷、褚輝的成功都來之不易,無論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父母都下過很多功夫,當然也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他們之所以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今天的成績,最重要的共同點是其父母都有堅定的信念與必勝的信心。周弘在一次家長會上說過這樣的話:“非常關鍵的一點在于家長對自己和孩子的看法。如果家長認為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家長懷疑自己的能力,從心里認為自己干不好,那么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作為家長,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成功。除了相信自己,您還必須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能力往往大大超過成人的想象。您認為很小很小的孩子能學會游泳嗎?他們能,只是您不敢想象而已。就您的孩子而言,除了聽和說的問題外,您覺得哪一點比別的孩子差?有幾個人說您的孩子笨?他的確不比別的孩子差。如果您的教育得當,他還有可能比別的孩子更強。
當然,教育聾兒的路并不好走。也許,您教育了半年孩子還不曾張口說過一句話;也許,您想讓他做的事他不做,專做您不想讓他做的事。這些教育方面的問題您不必現在就著急,本書后面的章節中會有很好的建議供您參考。如果您覺得不夠,還可以與我們聯系,我們隨時都準備幫助您。需要您現在就了解的是,聾兒康復是一項艱苦、細致、長期的工作,您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怕失敗。沒有今天的失敗,就不會有明天的成功。
(二)家庭聾兒康復的特點
您將要進行的家庭康復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針對性強
需要您教育的僅僅是一個孩子,用我們的話說叫做一對一的訓練。實際上,如果您的愛人及你們的父母也參加到教育工作中來的話,就不止是一對一,而是二對一、三對一甚至六對一。
家人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有許多優勢。比如,你們最熟悉孩子的情況,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教育的內容與進度。同時,萬一計劃中有不合理之處,又可以共同商量著改進。所以,教育的針對性強。此外,你們都是孩子的直系親屬,當然能夠做到全身心地投入。
然而,這樣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弱點。比如,不少聾兒不怕父母,更不怕老人,教育往往進行不下去。對于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有兩條,一是避免課堂式的生硬教學,把教育結合在游戲活動之中,讓孩子在愉快的精神狀況下無意識地學習;二是樹立起家長威信,先管后教。再如,婆婆多了亂當家,參加教育的人有好幾個,難免意見不統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碰到這樣的問題,就要求你們當中的一個人負起主要責任,別人則積極支持他(她)的工作,盡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2.隨機性強
我們以正常孩子的水平作為康復的目標,那么,正常孩子是怎么成長起來的?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又是如何學會語言的?有多少個家長進行過有意識的語言教育?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
前面我們談到過,語言是人們交往與思維的工具,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一個語言教育規律:碰到什么教什么、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教什么,往往效果最好。
在康復機構,比如聾兒康復中心,由于場地、聾孩子人數、教育時間等條件的限制,隨機教育的優勢不容易突出地表現出來。家庭教育就不同,您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在您的身旁,隨時都有教育的機會。
隨機性強,不僅是家庭聾兒康復的特點,也是一大優勢。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實踐證明,由于耳聾的影響,聾孩子完全依賴隨機方式學習語言也有不足,比如進步速度慢等。所以,應該在重視隨機教學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開展聾兒的語言康復,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3.家長與教師合二為一
談到教育,必然要有教育者或者說教師。毫無疑問,在家庭聾兒康復過程中教育者只能是您。作為家長,您當然是稱職的,但作為教師,您需學習些新的知識。
第一,您必須學會愛孩子。
愛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天性,但并非所有父母都真正能做到愛孩子。這里所說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是從相信、欣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教育總會有一定的目的,家長們也總會對孩子提出某些具體的要求,比如背下幾個句子等。無論孩子是否達到要求,都能抱著信任的態度去鼓勵、表揚與幫助他們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能激發孩子必勝的信念,從而發揮潛力、克服困難、取得更大的進步。有一個實驗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1968年,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對學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發展預策”,隨后用贊賞的口氣,將有“優異發展潛力”的學生(實際上他們不過是最普通的學生)名單通知校方,并再三叮囑名單不可泄露,否則將影響其準確性。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個個學習進步、性格開朗活潑、求知欲強、與老師感情融洽。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心理學家的暗示,使老師不自覺地對學生產生了好感,其眼神、舉止、語言自覺不自覺地對學生流露出愛撫感情,使學生更加自愛、自尊、自強。這種由于教師的期待和愛而產生的效應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道理是明確的,實施起來卻不容易。看到孩子總達不到要求,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會使家長們失去耐心,表現出對孩子的不滿。望子成龍并不是不對,但碰到孩子達不到要求,您一定不要著急,請首先檢查一下要求是否提得過高,其次認真找一找孩子達不到要求的原因,再著手解決問題。永遠不要指責孩子“笨”,永遠不要損傷孩子的自信心,也永遠不要喪失對孩子能力的信任。當然,孩子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對此,您該有個正確認識。此外,適當的批評甚至“懲罰”也是必要的,但請記住,永遠不要冷嘲熱諷,永遠不要放任自流。
第二,您必須學會表達對孩子的愛。
愛是一門藝術,是感情的交流,愛需表達出來并被對方感受到才能起到實際作用。總的說來,愛有四種表達方式:目光愛撫,體膚愛撫,盡心關懷與管教約束。
目光愛撫:父母常以充滿愛意的目光注視孩子,不但能滿足孩子的感情需要,還有助于父母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由于孩子最愛模仿成人,這樣做還有助于孩子與同伴友好關系的建立。有些父母常以怒視責備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父母只在責備孩子時才注視他們,孩子便會在同樣情況下注視父母。以不看孩子作為對他們的懲罰也同樣有害,這樣做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比體罰更可怕,孩子可能會終生不忘。
體膚愛撫:不一定非親一親或抱一抱不可,拍拍頭、拍拍肩、拉拉手或隨便碰身體一下都可以表達對孩子的愛,滿足孩子感情的需要。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對男孩子,特別是當他們生病、疲勞或不高興的時候十分重要。
盡心關懷:給孩子以全心全意的關懷,讓他們感到父母隨時都會幫助自己,永遠是自己的后盾,可以提高他們戰勝困難的自信心。有些家長喜歡用買東西、送禮物的方式來“收買”孩子,事實上無論什么樣的禮物都代替不了全心全意的關懷。
管教約束:常有人誤認為管束與愛是兩回事,其實二者是分不開的。讓孩子感覺到您的愛是使他接受約束的先決條件。沒有愛,任何約束都沒有作用。對很小的孩子,您或許能強迫他守規矩,但不久孩子就不再理會您那一套。這已是經驗之談了。如果您能從心里把孩子作為一個朋友來對待,而不是簡單地把他看做應該服從您命令的孩子,您就能得到他的尊重,從而使他積極地服從您的管束。管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教育聾兒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實際上,孩子越自覺,越有教養,就越不需要管束。反之,如果您缺少真正的愛,又處處擺家長的威風,孩子就會變得難以管束。
第三,您必須敢于學著干,敢于試試看。
聾兒康復,特別是家庭聾兒康復既容易又不十分容易。說它容易,是因為任何人都干得來,至少,您可以先按照這本書中的方法去做,邊干邊學邊提高。說它不容易,是因為要想干好非下苦功夫不可。
聾兒和聾兒大不一樣,每個聾兒都有自己的特點。孩子不一樣,教育的方法當然也就不能一樣。而這本書又不可能寫得面面俱到,未必能將您孩子的特點包括進去。怎么辦?需要您在理解了書中方法的本意之后,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方法,否則就收不到最好效果。但特殊的方法怎么才能創造出來呢?只有一條路:讀這本書的時候,您不僅要學會按書中的方法去做,還要弄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明白了為什么,您才能比書中的方法做得更好。此外,如果條件允許,您還該讀些別的書籍,比如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語音學、聽力學等等。當然是邊干邊讀,邊讀邊干。這樣,知識面豐富了,干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第四,您必須不斷進取、永不滿足。
在聾兒康復工作還不被全社會了解的今天,多數人仍認為十聾九啞,所以,碰到個別會“說話”的聾兒就覺得是個奇跡。實際上,教聾孩子發幾個音、說幾句話、認幾個字并不是什么難事,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人也能教會孩子叫“爸爸”、“媽媽”,數“1、2、3……10”,您若經過努力僅取得這樣的成績就實在算不了什么。
即便聾兒學會了說話,還有全面康復的問題,即便做到了全面康復,也還有能否比別的孩子更強的問題,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孩子的潛力總是存在的,您的教育也因此而永遠不該停步。
在教育聾兒的道路上,您一定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比如,半年過去了,孩子不開口;助聽器摔壞了,沒有人來修;孩子背下了不少語句,就是不會使用;孩子的發音太差,別人聽不懂;長期依賴父母,孩子不會與小伙伴友好相處;孩子入學考試成績不錯,但因為耳聾而不被正常小學接收;由于聽不清教師的話,孩子的學習成績遠遠落在同學的后面;無論怎樣努力,孩子也寫不好作文……等等等等,等待著您去解決的問題實在很多,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您永遠不能停步,永遠不能滿足。
第五,您必須學會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您將進行的是家庭聾兒康復,這意味著須有全家人的積極努力與密切合作,僅靠您一人的力量是難于勝任的。能與您密切合作的首先是您的愛人,夫妻雙方目標一致效果就大得多。所有成功的先例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對已進入普通小學就讀的聾兒的家庭調查表明,多數聾孩子都是以母親為主實施康復,而父親則把精力花在家務上。這也許是由于母親比父親更有耐心、更了解自己孩子、工作上也相對輕松一點的緣故吧。相反,只靠單親的努力,教育很難成功。因此,您必須學會調動愛人的積極性。
除愛人外,兄弟姐妹、家中老人的積極性也該調動起來,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否則,就稱不上家庭康復。
此外,與專業工作者聯系,爭取得到鄰居、社會的支持與幫助也是您今后要做的工作。總之,只有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您的孩子才有真正的希望。千萬不要認為靠您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把一切做好。
(三)家庭聾兒康復的原則
對于家庭聾兒康復,您不僅應該了解其特點,更重要的是把握其原則。家庭聾兒康復有五條基本原則:
第一,全面康復的原則。
耳聾導致語言障礙是有目共睹的現象。所以,人們往往把教聾孩子說話看做康復的全部內容,就連專業人員前幾年也稱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為聾兒語言訓練。
語言訓練是聾兒康復的一大內容,但絕不是全部。聾兒康復強調的是全面康復,強調體、智、德、美全面發展。
也許,教聾孩子學說話用去了您一半以上的教育時間,這不算錯。重要的是,您不能忘記孩子體質的鍛煉、智力的開發、品德的培養以及審美能力的提高。實踐證明,只重視單項教育是注定要失敗的。
第二,交往第一的原則。
語言是交往的工具,只有具備了能夠靈活地使用語言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才能算掌握了語言,而交往的能力只能在交往過程中才能實現。對聾兒康復說來,語言教育必須將交往放在第一位才會成功。
舉例說,“爸爸”一詞我們幾乎天天都能聽到,但如何向聾孩子解釋?什么是爸爸?爸爸代表一個人還是許多人?爸爸有沒有爸爸?細想起來,我們根本沒必要給孩子解釋“爸爸”的含義,在爸爸出現的時候隨機地教給他也就夠了。這正是在交往中的教學。
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許多許多。實際上,無論聾孩子還是正常孩子,他們學會的任何一點語言都是與交往分不開的,所以我們說交往第一。沒有交往,孩子就不可能學會語言。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您如果能有意識地在交往過程中教授語言,孩子的進步就快;您如果不能有意識地這樣做,孩子的進步就慢。您請記住,聾兒是由于有交往的需要才在交往過程中學習語言的,正因此,我們才特別強調交往第一的原則。
第三,重視興趣的原則。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沒有真正的興趣,被逼無奈地去做某一件事情總是做不好的。就聾兒康復來說更是如此。
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如果把學習也變成游戲,他們就會有興趣,就樂于學習。所以,我們提倡在游戲中學。這種寓教于樂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學習的效果,對聾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提高孩子興趣的方法不止游戲一種。注意到孩子每一個極小的進步,不失時機地去表揚與鼓勵孩子,以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好”、“很好”、“太棒了!”“你怎么這么棒,教教我吧。”……都是表揚與鼓勵孩子時常用的語句。不要擔心聾孩子聽不懂,您的表情已經告訴了他您的態度。一旦他相信了自己的確做得不錯,就會有興趣再來一遍。您也就找到了更多、更好的教育機會。
相反,過多的指責與批評起到的只能是壞作用。孩子會因為感到自己做不好而討厭學習。您必須學會盯住孩子的進步,而不是指責孩子的不足。
第四,發揮優勢的原則。
要提高,但不能總盯住孩子的不足不放;同樣的道理,也不能總盯住自己的不足不放。
每個人都有不足也有優勢,如果能將您和孩子的優勢發揮出來,真正做到揚長避短、揚長促短,那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聾兒康復本身就有優勢。您真心地愛孩子,又整天與他生活在一起,可以找到許許多多教育他的好機會。而且,在您家中,“教師”的數量比“學生”的數量多。只要“教師”們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您自己也有優勢。也許您非常有耐心;也許您不怕吃苦;也許您從小就喜歡畫畫。特別是您有一顆愛孩子的心。無論您有什么優勢,發揮出來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孩子的優勢最重要,問題是您能不能發現它們。也許他十分內向,喜歡安靜。那您不妨多坐在桌邊教他。也許他喜歡“瘋鬧”,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不說,還要折騰得街坊四鄰雞犬不寧,從來沒有閑著的時候,其實這也是優勢。敢闖敢鬧的孩子接觸面廣,一旦開了竅,進步就會飛快。況且,接觸面廣有利于語言的學習。
您與孩子的優勢還有許多,只要善于發現、善于發揮就一定能達到目的。這正是強調發揮優勢原則的原因。
第五,“兩條腿走路”的原則。
無論是智力、個性還是語言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開發、培養、提高的機會,這是家庭教育的優勢。但完全靠“碰”機會,對聾兒康復、特別是聾兒語言康復來說是不夠的。您當然不能放過任何教育機會,但同時,也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去安排好整個教育過程。這種隨機教育與計劃教育的同步進行,就是我們所說的兩條腿走路。也就是說,您不僅要等機會、碰機會、抓機會,還要創造機會。
康復的目的您是十分明確的,但如何達到這個目的,每年、每月、甚至每周要做哪些事情都是您事先必須有所考慮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考慮與安排,事實上就是教學計劃。
您應該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用來教育孩子,而且,雷打不動,堅持不懈。這是第一步工作;第二步工作便是在分析孩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自己規定出至少一年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在一年內您要使孩子達到什么水平;第三步是將這一年的目標分攤到每一個月中;第四步是根據每個月的目標考慮每周、每天做什么,怎么做;剩下的問題就是千方百計地實現您的計劃了。
制訂計劃是件非常不容易做的事情,很少有人從一開始就能將計劃制訂得十分合理,不是高了,就是低了,因為影響計劃實現的因素實在太多。但這沒有關系,您可以隨時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修改出新的計劃。修改計劃,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中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關鍵在于您必須訂,必須改,必須不斷提高制訂出合理計劃的能力。
為了提高這種能力,您就必須學會總結。為此,建議您準備一個專門用于計劃與總結的本子,將您的計劃以及計劃實現的情況寫在上面,同時,將自己教育的心得與體會也寫在上面,隨時翻看,以便盡快提高。
有條件的話,最好每天寫一點教育日記,條件不允許,也最好每周記一記,做個小小的總結。這樣,用不了多久,您就會發現自己不再是個外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