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中國軍事·軍事家都有大智慧
- 胡靜
- 982字
- 2021-09-16 12:35:58
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姜子牙在著作《六韜》中記載了他與周文王、周武王關于戰爭的對話,這些軍事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學必讀之書。此書現今已被翻譯為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傳播到全世界。姜子牙的軍事實戰才能在對商之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姜子牙深知商朝不得民心,已是強弩之末,因此在輔佐周文王期間,他制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策略:對內,發展經濟,推行仁政,越來越多的諸侯國開始歸順周,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對外,派出間諜,打探商朝的消息,摸清對手的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
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就是周武王。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在孟津召集諸侯會盟并舉行誓師儀式,聲討商紂王,史稱“孟津之誓”。其他諸侯國摩拳擦掌準備討伐紂王,武王和姜子牙卻認為討伐商朝的時機未到,下令撤軍。這種聲勢浩大、未打便退的行為,在客觀上起到了“示弱”作用,迷惑了對手,使紂王放松了對周武王的警惕。姜子牙暗地里拉攏同盟,挑撥商朝與其盟友的關系,以削弱商朝的實力。他就像安靜等待獵物的獵手一樣,要的是一擊致命的勝利。
商紂王殺死重臣比干,囚禁箕子,盡失人心,國內陷入混亂,姜子牙覺得戰機已到,便向周武王提議討伐紂王。發兵前,周武王按照當時的慣常做法進行了占卜,結果卻是“大兇”,緊接著軍隊在行軍途中又遭遇暴風驟雨,一時間人心惶惶。此時,精通軍事謀略的姜子牙站了出來,說:“枯骨死草,何知而兇!”在他看來,一場戰爭勝利的關鍵在于將與兵,而不是所謂的上天暗示。要想贏得一場戰爭,將士們必須團結一心。此舉穩定了軍心,堅定了大軍伐紂的信心。

當軍隊行至牧野時,兩軍對戰。面對商朝大軍,姜子牙沒有急于大舉進攻:一是因為敵我兵力懸殊,貿然以少敵多勝算不大;二是姜子牙深知,商朝的大部分軍隊已經被派去東南鎮壓夷族的叛亂,留下的軍隊主要由奴隸與戰俘集結而成,并無多少忠誠度和戰斗力可言。因此,他讓士兵在陣前擂響戰鼓,陣陣戰鼓聲令周軍士氣大增。反觀商朝的軍隊,多由奴隸和戰俘臨時拼湊而成,碰到這種情況早已六神無主,姜子牙便借此機會指揮軍隊進攻,商軍陣腳大亂,那些平日備受壓迫的奴隸和戰俘甚至紛紛倒戈,調轉矛頭配合周的軍隊進攻商軍。牧野一戰,周軍大獲全勝。商紂王眼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自焚而亡,商朝滅亡。“牧野之戰”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