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失望于楚國之后,幾位在衛國做官的弟子,邀請孔子返回衛國。孔子對衛國比較熟悉,對衛國又懷有特殊的感情。公元前488年,孔子率領弟子一行離開了楚國負函,前往衛國而來。
在衛國執政的宰相孔文子,期待孔子來衛國,幫助解決他遇到的“兩難”問題。
衛國當時在任的國君是衛靈公的孫子輒,即衛出公。三年前衛靈公去世,靈公的夫人南子推太子蒯聵的兒子輒繼了君位。而太子蒯聵,因當年謀誅南子未遂,出逃宋國,后又轉往晉國,流亡在晉國的戚邑。
蒯聵心里極度不平衡,我太子健在,為什么讓我兒子繼位?因此爺倆這個梁子就結上了。蒯聵一直虎視眈眈地要回國奪取君位,衛出公拒絕其回國,父子之間的矛盾就這樣僵持著。
衛出公繼位后,任命孔文子為相。孔文子的妻子是蒯聵的大姐,所以蒯聵是孔文子的郎舅,而衛出公是孔文子的外甥。對于蒯聵與其兒子輒之間的君位之爭,宰相孔文子是左右為難,既不能袒護外甥,也不便私通郎舅。
外界對這場君位之爭,無論是從倫理上,還是從道義上,多支持蒯聵。晉國掌權者趙簡子,有意把蒯聵安置在衛晉邊界的戚邑,支持蒯聵回國奪權,父子相殘的悲劇隨時會發生。于是,孔文子盼著孔子能與他同理朝政,幫他解決這個棘手難題。
孔子在返回衛國的途中,見到一種成群結隊的鳥,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種鳥名叫“意怠”,飛時由頭鳥引路,棲時按頭鳥指令,進不敢向前,退不敢落后,食不敢先嘗,常列群鳥之中,張網捕者,援弓射者,均不容易傷害到它。
禽鳥尚且知合群以增力,藏身以避害,更何況人呢?孔子深受啟發,跟弟子們強調,大家要象這意怠鳥一樣有團隊意識,方今諸侯爭霸,我們師徒緊密團結,才能成就大事業啊。弟子們深有所悟。
子路、高柴自告奮勇先到帝丘去打聽消息,看看衛出公與孔文子的態度,是否歡迎孔子回去。請老師帶領弟子們在宋衛邊界的儀邑暫住,視情況再做決定。
孔子在儀邑居住期間,當地一位叫封人的官吏來拜見孔子。封人對夫子說:“我雖系風塵小吏,然素仰慕君子賢人,凡經過弊邑之君子賢人,未曾不見。”
封人向孔子提出一個問題:“夫子您訪遍列國,欲以仁政、德治救萬民,可是奔走十年,大道仍莫能行。夫子博學多能,相必通達事理。您一路處處枝節橫生,被困于匡、宋、陳、蔡等地,僥幸得脫伐樹、絕糧等危險,應該覺悟在心,何必再東奔西跑呢?”
封人有意請孔子在儀邑住下來,在這里養老也不錯。
孔子說:“丘之道,乃效仿圣賢,居上位者,以職權化民,收效較易;如世不用我,就以口舌說法,以道啟民。丘之所以走遍天下,結交士大夫,游說諸侯,旨在借言語傳古圣賢之道,以濟天下,至于個人功名富貴,丘視之若浮云蔽履。”
封人告退后感嘆:諸位不必憂慮天下無賢君,世道昏暗日久,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故而周游四方,施政設教,遍徇于道路,時時有振聾發聵之效。
在衛都帝丘,孔文子見到子路、高柴,得知兩位是孔子派來了解情況的,便說:“衛國正當多事之秋,內無賢才相助,外有世子樹敵,所以急待孔夫子還朝,解決疑難。”
當時衛國軍權已交王孫賈,孔文子為表態度,把府中三千家卒交子路統率,并要推薦子路為大夫,請高柴官復原職,仍任士師。一切稟告衛出公批準后,孔文子便與子路、高柴駕御豪華馬車,到儀邑迎接孔子。
數日后,孔子在眾弟子簇擁下到達帝丘。衛出公率領滿朝文武郊迎孔子返衛。從此,孔子在帝丘居住下來,一呆又是五年。
衛出公與其父蒯聵之間的君位之爭,不僅是衛國人的大難題,還淪為諸侯之間的公案。各國諸侯傾向蒯聵,屢次指責衛君輒。衛國上下都在議論此事。輒面臨國內外雙重壓力,對此事相當敏感,內政外交都要看對方對此事的態度,再作因應。
孔子曾說:“魯、衛兩國的政事,真是兄弟一般的情況。
子路對衛國的情況很熟悉,他判斷,衛出公蒯輒很可能謀求孔子支持自己。因而前來問老師:“如果衛君讓夫子您來主持政事,您打算從什么做起呢?”
“那我必定要先端正名分吧!”孔子說。
子路很不以為然:“有這個必要嗎?老師你太迂腐了!為什么要花氣力去正名?當今衛國之政,端正名分如何行得通呀?”子路認為,衛國父子正在互爭君位,為誰正名都不合時宜。
孔子不高興:“由啊,你說話如此粗野淺薄,不懂之事,君子應保留態度,不可妄言。名分不正,則言難成理;言不成理,則事難有成;諸事不成,則禮樂難興;禮樂不興,則刑罰難以公允推行;刑罰不公,百姓則行為無所措。君子對于名分,不可不言,言則必正之。”
孔子的邏輯是:衛出公是衛靈公的孫子,是太子蒯聵的兒子,衛靈公死后,理應由蒯聵繼任君位。但是因為他謀殺其母南子未成,逃亡在外。南子想立小兒子郢為君,郢不受,讓位給輒,于是輒繼位,并拒絕其父蒯聵回國。這不論在“君臣”的名分上,還是在父子的“名分”上,似乎都是不“正”的。國內外對此正議論紛紛。
但是,衛出公輒既受其祖母南子之命而立,即使將父親排斥在外,并不影響他的君位名分,因為“父子”關系是從屬于“君臣”關系的。為了平息國內外的反面輿論,首先要肯定衛出公的君位名分是合乎周禮的,所以必須端正名分。
子路單純地認為,要正名就得反對衛出公,迎接蒯聵回國,這在衛不僅難以立足,恐怕還要招惹大禍,所以罵孔子迂腐。
消息也傳到了魯國,任季氏宰的冉有問回魯國小住的子貢:“你認為我們的老師會幫助衛出公蒯輒嗎?”
子貢說:“這個問題,我正想去問老師。”子貢在齊國、魯國、衛國、吳國等國家之間做生意,是位跨國企業家,經常來往于各國之間。他生意做得風聲水起,受到各國諸侯的尊重。
子貢來到衛國,進見了孔子后,巧妙地問:“伯夷和叔齊是什么樣的人?”
孔子回答:“是古代有賢德的人啊!”
子貢又問:“他們互讓君位而出走,最后餓死在了首陽山上,他們心里有怨恨嗎?”
孔子說:“他們一心謀求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子貢由此理解了老師主張禮讓,不會支持衛出公同父親爭奪君位。就回復冉有:“夫子不為也。”
孔子周游列國十余年,后期年紀老了,不適合繼續顛沛流離,在弟子們的建議下,在衛國安穩地住下來。
因為孔子沒有明確表達對衛出公的支持,同時出于對孔子師徒勢力的擔心,蒯輒模仿祖父衛靈公的做法,禮待卻不重用孔子。每年給孔子兩千石的俸祿,只是讓孔子做一個賓客,一位公養之仕。
孔子見衛出公輕率地使用國力,勞役百姓,刑殺人民,剛愎自用,不體恤別人的言語。心想,自己說少了不濟事,說多了會招致怨恨,“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于是無意參與衛國的政事,專注于講學著書。
周游列國表面上沒有取得明顯的成就,但孔子并不心灰意冷頹喪不振,由于歷盡滄桑,胸襟眼界開闊,意志更加堅強。他曾對弟子們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想要到海外去實現自己仁政的理想;繼而又“欲居九夷”行道。
弟子勸阻他,說那些地方偏僻、落后,他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的地方,不在意物質條件,哪會感到簡陋呢?
后來,魯哀公、季康子派遣使臣攜帶厚禮來召請孔子回國,孔子才改變了主意,帶弟子回到了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