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幸福觀的基本問題解析

長期以來,人們關于幸福問題莫衷一是的解讀和回答顯示出幸福內涵的多樣性。幸福觀是與幸福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是人們在對待幸福問題時的表現。幸福觀作為一種較穩定的內心尺度,為人們自認為的幸福體驗提供充分的理由,浸透于每個人的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信念、理想等。

一 幸福觀的內涵

幸福是人類的永恒命題,也是個人追求的終極目標。費爾巴哈說:“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的追求,至少是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幸福的追求。”[1]那么,什么是幸福?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追問、爭論、探尋,但無論是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還是經濟學家、心理學家都很難清楚地回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究竟什么是幸福,人們對此的看法卻不一致,而且一般民眾和有智慧的人的意見迥然不同。一般大眾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種抓得著、看得見的東西,例如快樂、財富或榮譽。但究竟是哪一個,這個人說是這個,那個人說是那個,甚至同一個人有時說它是這個,有時說它是那個。生病時,說健康就是幸福;貧窮時,說財富就是幸福。而在感覺到了自己的無知之后,又羨慕那些高談闊論、說出一些超出他們理解力的東西的人。”[2]德國哲學家康德也發出這樣的感嘆:“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至于雖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誰也不能將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3]誠然,“幸福”一詞雖頻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要給幸福概念給出一個規范性的界定卻并非易事。因為任何規范性的界定都意味著一種穩定性和相對確定性,而幸福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的,并且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不同時代的人們持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意義,對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

盡管如此,人們從未停止對幸福的追求。從人類總體來看,“人總是追求幸福的,如果這一判斷是有不證自明的公理性,那必定意味著,對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人的天性”。[4]早在2000多年以前,哲學家們就已經將幸福定位為哲學研究的首要目標,哲學研究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在探索幸福的旅途中,對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的研究領域對幸福的界定也不盡相同。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幸福是人們的需要、欲望、目的得以滿足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物質的或精神的,感官的或心靈的,享樂主義取向或奉獻主義取向,都可以帶來幸福感。從倫理學的視角看,幸福是人的合乎道德的根本需要或總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感。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幸福雖然表現為人的主觀體驗,但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必然取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等客觀條件。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幸福是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教育是引導人獲得幸福的事業。理論家皓首窮經,從各自學科的角度探討幸福問題,雖然研究結論總對幸福的理解是多元的,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幸福既是一種主觀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同時也是一種客觀的生存狀態,離不開人生重大的需要、欲望、目的的實現,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

同樣的刺激,對于不同的人,或對于在不同條件下的人,產生或不產生幸福感,或產生不同的幸福感,做出這種轉換選擇的正是人腦中的“中間變量”,我們稱之為“幸福觀”。[5]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對待幸福問題時的根本看法、態度和觀點。幸福觀所指向的內容應包括三個方面:什么是幸福?為什么追求幸福?怎樣追求幸福?這三個方面是有機聯系、相互結合的一個系統:認識到了什么是幸福,就是把握了幸福的本質問題;明白為什么要追求幸福,就是把握了幸福的價值問題;明確了怎樣追求幸福,就是找到了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

幸福觀與幸福感密切相關,幸福觀是人有無產生幸福感、產生什么樣的幸福感的關鍵所在。不同的幸福觀所產生的幸福感在強烈程度、持久程度上都有所不同。例如,享樂主義幸福觀的人把吃喝玩樂等盡情享受帶來的感官快樂視為幸福,無視勞動、創造的價值,一味追求輕松愉悅的生活方式。集體主義幸福觀的人重視集體的價值,把為集體、社會、國家作出貢獻視為幸福。我們提倡正確的幸福觀,旨在使人們在正確幸福觀的指引下,為其獲取幸福生活找到理論和現實的支撐,進而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二 幸福觀的性質

人們對幸福觀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認為其僅僅屬于認知的范疇,事實上,它也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色彩。人與動物不同,動物只能適應環境,在生存本能支配下進行純粹重復性的活動,而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生活的本意在于創造幸福感”。[6]邊沁在他的代表作《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講道:“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公——快樂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7]人除了能認識世界,還能改造世界,不僅知道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而且知道應該要什么、做什么和選擇什么,認識和找到使自己的人生快樂和幸福的方法,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去獲取屬于自己的那份福樂。這些都是由每個人的幸福觀所支配的。

幸福觀具有以下四個性質:

一是主觀性。由于幸福本身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幸福觀雖然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觀念系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體的認知、心理、意識等影響,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幸福是主客觀的統一,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對象化關系。作為主體的個人對于客觀存在的客體,都是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其意義進行評價,所以每個人對幸福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每個人的幸福觀都與他人不完全相同。可以說,存在過的、存在著的人的數量表明了存在過的、存在著的幸福觀的數量。

二是選擇性。幸福觀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個體出生后隨著社會生活實踐的擴展而逐漸萌發和形成的。人雖然一生下來就進入社會,但其社會本質是在后天的社會性活動中逐漸獲得的。在個人的幼年時期,其社會關系主要以家庭為主,這一階段的“幸福觀”具有明顯的感性色彩,通常是通過父母和親人言行的模仿而形成的。年幼的個人在父母和親屬身邊,在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感性自然界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叔本華曾用散文的筆調描繪這一發展階段:“春天來臨時,樹上的嫩葉不僅顏色相似,而且形狀也一樣;在生命的初始歲月,我們每個人都彼此相像、和睦協調。”[8]因此,兒童期還未真正形成幸福觀,其“幸福觀”只能稱為幸福感,這種感受是原始的、直接的。青年期,隨著社會實踐的增加,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個體開始有意識地對幸福作出自己的解讀,從而形成個人特有的幸福觀。對于特定的主體來說,影響幸福觀形成的因素,既包括主體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經濟地位、教育水平等,也包括網絡、電視和報刊書籍等宣傳媒體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行為。當然,除了這些外界環境,幸福觀的形成還依賴于主體在外界環境條件下的具體生產和活動。幸福觀是人們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隨著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而逐步培養起來的。

三是導向性。幸福觀是思想意識的本質體現,正確的幸福觀,有助于實現個人和群體的生存發展之完滿。不同利益群體的幸福觀之間經常會出現不一致甚至相背離的現象,個體幸福觀與群體幸福觀之間往往有其相同之處,但也不完全吻合。宏觀上看,幸福觀作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社會對什么是幸福、怎樣追求幸福的導向性判斷。微觀上看,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問題的深層次的思想認識,一旦形成,往往不易改變,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人們追求幸福的實踐中發揮著認知評價、情感激發、行為導向的作用。社會和群體的幸福觀總是在制約并引導著個體幸福觀的形成和發展。幸福觀具有的這種導向性,往往以道德規范、法律法規等形式表現出來,通過教育、宣傳、輿論等方式,提醒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使之成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追求幸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四是社會歷史性。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幸福觀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對幸福的深入性思考。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合理而迫切的需要是具體的、現實的而非抽象的、超現實的,并通過幸福目標、幸福手段、幸福途徑和幸福效果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幸福觀所反映的內容和實質離不開客觀實踐,具有內在規定性。受社會物質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幸福觀是不同的。由于環境的改變、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增長,人們的幸福觀也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三 幸福觀的評價

每個人作為自己幸福的主體,都有權享有幸福生活,沒有人可以壟斷對幸福的解讀權。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追求幸福,他人就不能專橫地加以干涉,命令其應該這樣或不應該這樣。當今社會,利益差別性多元化,幸福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并立的現象。那么,是不是每一種幸福觀都可以獲得無條件或“自足”的合理性辯護?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幸福觀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價值取向問題,而任何價值取向都有一個是否正當、是否合理的問題。價值的絕對性決定了幸福觀有正確與錯誤、合理與畸形之分。因此,個人與社會有權對不同的幸福觀進行審視、比較與評價。

對多元并立與競爭的“幸福觀”的社會評價與比較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9]現實生活中,由于人們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位的差異,其幸福觀往往不同。每個社會成員常經意或不經意地談論身邊的人和事,其中難免滲入主體意識,折射出對不同幸福觀的不同評價。我們在對幸福觀進行評價時不能隨心所欲、憑空想象。

那么,如何評判幸福觀是否科學合理呢?我們要找出衡量幸福觀的標準尺度,合理的幸福觀應符合以下兩點:

首先,從社會關系的視角看,合理的幸福觀不僅要有利于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而且應有利于他人及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指出,在階級社會,“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對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10]因此,對人們所持幸福觀的價值取向是否合理的問題,也應從人們的社會關系的視角去審視。幸福的問題不只是個人的事,它還關涉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對幸福的評價大體上包括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評價。個人對幸福的追求不能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礎上,也不能與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違背。否則,他人和社會就有權對其作出否定性評價,這種否定性評價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應當的。人的社會本質決定了正確的幸福觀應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相一致,人的社會性之目的是個人自己的自由,社會過程的最終目的仍舊是個人的善。杜威指出,共同關系的作用就在于使個人間達到相互合作和社會性,但“即便是共同關系也只能是工具性的,它的建立和服務目的只是個人的發展”[11]。幸福觀的評價標準,不應局限于個體需要得以滿足所獲得的愉悅感,還應考慮個人在獲取幸福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其次,從歷史作用的視角看,合理的幸福觀不僅符合現實的需要,而且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幸福觀作為一種觀念,反映的是人們的需要、欲望、目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對人們的行動產生指導。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合乎歷史的前進方向的行為是進步的,阻滯事物的發展規律、背離歷史的前進方向的行為是退步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幸福觀的歷史作用來對幸福觀作出評價。幸福觀的正確與否不僅僅體現在個體層面,也體現在群體甚至社會層面。列寧曾說:“我們直到現在還常常這樣議論:資本主義是禍害,社會主義是幸福。但這種議論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忘記了現存的各種社會經濟結構的總和,而只從中抽出了兩種成分來看。”“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和中世紀制度、和小生產、和小生產者散漫性聯系著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12]尊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人類整體獲得自由的根本途徑。所以,我們要對幸福觀作具體的、歷史的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岳普湖县| 渭源县| 宜丰县| 临邑县| 宣恩县| 高唐县| 吴堡县| 合山市| 金华市| 乡宁县| 北碚区| 溧阳市| 福贡县| 万年县| 泽普县| 阿拉善右旗| 衡水市| 赣州市| 定日县| 肥乡县| 普宁市| 温州市| 辛集市| 五华县| 视频| 怀宁县| 镇康县| 科技| 陵川县| 东辽县| 中阳县| 沁源县| 昆山市| 四平市| 伊宁市| 右玉县| 商水县| 平昌县| 石泉县|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