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研究方法、創新點與不足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

本書將依據歷史材料來立論,利用現有出版的文獻、資料、相關報刊史料,重點查閱蘇區時期中共中央、各地省委、特委、縣委之間的決議案、布告、訓令、指示、通告、命令、號召、宣言、告書、匯報、報告等檔案材料,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和綜合、歷史和邏輯一致的方法,系統梳理中央蘇區政治動員的脈絡,呈現中央蘇區政治動員的歷史場景。

2.實證研究方法

本書利用中央蘇區時期各類報紙、雜志、小冊子,如《紅色中華》《蘇維埃中國》《青年實話》《斗爭》《布爾塞維克》《共產兒童讀本》《工農課本》等,并通過口頭采訪獲得第一手資料,以進行實證分析。

3.跨學科研究方法

本書將綜合運用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論,對文獻資料進行理論分析,形成學科交叉優勢的研究結論。

(二)本書的創新

本書試圖從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首先,中央蘇區政治動員涉及對農民、紅軍、婦女等底層群體的研究。重視底層研究是大多數學者關注的重點,本書也從某種角度關注這些群體。本書尤其關注工商階層政治動員和婦女政治動員。工商階層政治動員雖不是中共政治動員的一個主要對象,但這個群體是不能也不應該忽視的。在關系生死存亡的特定歷史時期,中共是怎樣改變了原有觀念,對工商階層政治動員采取較為特殊的政策,從而達到有效利用現存經濟資源為革命戰爭服務的?此外,從女性學視角來審視中央蘇區婦女政治動員特色。中共對性別資源的挖掘和獲取,正是中央蘇區婦女解放的過程,從性別視角探討中央蘇區婦女政治動員實踐,將是本書研究過程中的一個特別關注的地方。

其次,中央蘇區時期中共對各類課本(教材)、小冊子的創編、發行,是中共善于政治宣傳和政治動員的進一步開創。課本首先是政治文本。小小的課本承載著崇高的革命價值。中央蘇區政治動員是如何創編、利用這些課本(教材)的?這些課本(教材)的主要類型、主要內容、主要特點有哪些?使用教材的主要人群有哪些?起到了什么樣的效果?等等。對這些問題展開詳細論述,是本書重點突破的一個方面。

最后,中央蘇區政治動員是在中共局部執政條件下開展的,是一種處于特殊時期、特定區域的“戰時狀態”政治動員。要把相關群體利益轉化為一個社會運動的動員能力,組織力量起了關鍵作用。處于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機構、組織人員有一個逐步成長、完善的過程,黨組織與政府、紅軍、群團力量的結合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種成長和完善正是中共動員能力之所在。這種在政治制度不完備的狀態下進行的政治動員實踐,成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優勢的開端。進一步發揮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優勢,是當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進行歷史借鑒也是本書需要創新之處。

(三)本書的不足

中央蘇區處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距離現在時間久遠,跨度長,地域廣泛,且由于戰爭原因,當年的許多史料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存的資料非常龐雜,因而本書寫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首先是對現有文獻資料的復雜性、全面性難以綜合掌握;其次,田野調查不夠,未能對有關當事人或相關事件進行詳細的考察;最后,本書歷史“述”得較多,“評”得較少,對現有文獻資料的分析還缺乏規律性的概括和學理性的深度分析,對現實啟示把握仍顯不夠,需要改進。


[1]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頁。

[2] [法]古斯塔夫·勒龐:《革命心理學》,佟德志、劉訓練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代譯序第9頁。

[3] 《社論——政治動員工作》,《紅色中華》1932年11月14日第1版。

[4] 關海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動員述論》,《中共黨史資料》2009年第2期。

[5] 轉引自王美芝《“紅校訓育部翻印”的〈宣傳教育與干部問題〉考證》,《黨的文獻》2016年第2期。

[6] 李斌:《政治動員與社會革命背景下的現代國家構建——基于中國經驗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7]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資料文庫·黨的系統》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綜述第1頁。

[8] “中國蘇區史”學科組:《“中國蘇區史”重點學科的創設與學科建設——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中國蘇區史”述略》,《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9] 江西省檔案館等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7頁。

[10]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頁。

[11]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頁。

[12] 胡錦濤:《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10月25日第04版。

[13] 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年11月5日第03版。

[14] 李斌:《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第01版。

[15] 于沛等:《理論與方法: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及其他》,《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6] 于沛等:《理論與方法: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及其他》,《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7]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頁。

[18] 黃金麟:《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1928—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6頁。

[1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頁。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頁。

[2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69頁。

[2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6頁。

[23] 王才友:《50年來的江西蘇區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24] 涉及的主要成果有: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劉健清、李振亞主編:《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孔德元:《政治社會學導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關海庭主編:《20世紀中國政治發展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5] 徐彬:《前進中的動力——中國共產黨政治動員研究(1921—1966)》,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26] 徐彬:《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動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27] 牛大勇、臧運祜主編:《中外學者縱論20世紀的中國——新觀點與新材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313頁。

[28] 張孝芳:《革命與動員:建構“共意”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29] 劉力銳:《基于網絡政治動員態勢的政府回應機制研究》,東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30] 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

[31] 何友良:《蘇區制度、社會和民眾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32] 黃金麟:《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1928—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7頁。

[33] 陳德軍:《鄉村社會中的革命——以贛東北根據地為研究中心(1924—1934)》,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4] 王旭寬:《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以井岡山斗爭時期為例》,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

[35] 何斌、游海華:《蘇區農民動員的機制與策略分析——以“九打吉安”為例》,《農業考古》2011年第1期。

[36] 楊會清:《中國蘇維埃運動中的革命動員模式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 王才友:《“赤”、“白”之間:贛西地區的中共革命、“圍剿”與地方因應》,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11年。

[38] 鐘日興:《紅旗下的鄉村:中央蘇區政權建設與鄉村社會動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9] 張宏卿:《農民性格與中共的鄉村動員模式——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40] 劉笑言:《中央蘇區農民政治動員中的性別與權力》,《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4年第2期。

[41] 吳重慶:《革命的底層動員》,《讀書》2001年第1期。

[42] 湯水清:《鄉村婦女在蘇維埃革命中的差異性選擇——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1期。

[43] 胡軍華、唐蓮英:《論中央蘇區的婦女政治動員》,《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44] 溫銳:《蘇維埃時期中共工商業政策的再探討——兼論敵人、朋友、同盟者的轉換與勞動者、公民、主人的定位》,《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4期。

[45] [美]卡爾·多伊奇:《社會動員與政治發展》,《美國政治科學評論》1961年9月,第55號,第3卷,第493頁。

[46]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頁。

[47] [美]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中國政治》,顧速、董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7、77頁。

[48] [美]丹尼斯·朗:《權力論》,陸震綸、鄭明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頁。

[49] [美]丹尼斯·朗:《權力論》,陸震綸、鄭明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頁。

[50] [美]J.米格代爾:《農民、政治與革命——第三世界政治與社會變革的壓力》,李玉琪、袁寧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211頁。

[51] [美]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韓倞等譯,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52] [美]裴宜理:《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李寇南、何翔譯,《觀察與交流》2010年第60期。

[53] [美]黃宗智:《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知識分子、流氓無產者、工人和農民:1927年至1934年興國縣實例》,《江西革命文物》1987年第3期。

[54] [美]韋思諦:《江西山區的地方精英與共產主義革命》,載孫江主編《事件·記憶·敘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56] 專題性研究主要涉及:《湘贛革命根據地斗爭史》編寫組:《湘贛革命根據地斗爭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江西省檔案館編:《湘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江西省檔案館:《湘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匯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江西省檔案館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羅榮桓、譚震林等:《回憶井岡山斗爭時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江西省檔案館等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江西省婦女聯合會、江西省檔案館編:《江西蘇區婦女運動史料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等等。

[57] 主要有三套叢書:一是林多賢主編的《中央蘇區研究叢書》,共8種;二是蔣伯英主編的《中央蘇區歷史研究》,共6種;三是舒龍、凌步機合著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史》和余伯流、凌步機合著的《中央蘇區史》。此外,還有一些專門史的研究論著。例如:陳榮華、何友良:《中央蘇區史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劉勉玉:《中央蘇區三年游擊戰爭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戴向青、羅惠蘭:《AB團與富田事變始末》,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余伯流:《中央蘇區經濟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

[58] 主要有:贛南師院中央蘇區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央蘇區研究叢書》,共10種;依托中共贛州市委宣傳部成立的蘇區精神研究會組織編寫的《人民共和國搖籃》紅色經典叢書,共9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蘇區研究專家何友良的最新專著《蘇區制度、社會和民眾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59] 陳榮華、何友良:《中央蘇區史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60] 馬齊彬、黃少群、劉文軍:《中央革命根據地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3頁。

[6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08頁。

[62] 《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頁。

[63]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資料文庫·黨的系統》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綜述第1頁。

[64]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列出的具體名單為:“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撫州市黎川縣、廣昌縣、樂安縣、宜黃縣、崇仁縣、南豐縣、南城縣、資溪縣、金溪縣,上饒市廣豐縣、鉛山縣、上饒縣、橫峰縣、弋陽縣,宜春市袁州區、樟樹市,萍鄉市安源區、蓮花縣、蘆溪縣,鷹潭市余江縣、貴溪市;福建省龍巖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漳州市薌城區、龍海市、南靖縣、平和縣、詔安縣、華安縣、云霄縣、漳浦縣,泉州市安溪縣、南安市、永春縣、德化縣;廣東省梅州市全境,河源市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潮州市饒平縣,韶關市南雄市,共108個縣(市、區)。”參見《贛南日報》2014年3月29日第001版。

[65] 李根壽:《中央蘇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昌大學,2011年,第6—7頁。

[66] 石仲泉:《中央蘇區與蘇區精神》,《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汝阳县| 大悟县| 广德县| 陕西省| 乌兰县| 文成县| 铜陵市| 桦南县| 韩城市| 泸西县| 徐水县| 汝阳县| 巴彦县| 长海县| 苏州市| 中卫市| 九龙县| 抚顺市| 怀化市| 黑龙江省| 恭城| 天柱县| 霍山县| 蒙自县| 赞皇县| 自治县| 邢台市| 蓬安县| 淮北市| 安庆市| 永登县| 阳朔县| 荥阳市| 龙海市| 崇信县| 定远县| 吉安县| 黎川县| 澄江县|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