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化與環境污染困局下的中國經濟增長
- 班斕
- 4516字
- 2021-09-30 11:52:32
第二節 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一 中國環境污染的演變
根據計算,以1996—2017年中國31個省份(不含我國港澳臺地區)的污染排放指數的全國均值代表中國污染排放整體情況,具體結果如圖2-1所示。由圖2-1可知,1996—2014年,中國污染排放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15—2017年,中國污染排放總體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中國在2013年以來霧霾肆虐,空氣污染嚴重,中國政府為了改善環境污染狀況,特別是空氣污染狀況,還人們一個“藍天”,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力度,但環境保護政策有一定的滯后效應,環境污染狀況改善明顯的轉折點是2015年。以往研究認為1991—2013年中國污染排放狀況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1]

圖2-1 1996—2017年的中國污染排放指數
綜上所述,以往研究與現實情況不符,這是由于其淡化了空氣污染的重要性,才得出了與現實相反的結論,認為污染狀況在2013年就已經得到控制。因而,本書強調空氣污染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所得的結論更符合現實,也更科學。
分階段來看,中國環境污染出現明顯下降趨勢的階段有1998—2002年、2005—2008年、2014—2017年三個階段:1998年全國范圍的特大洪水暴發,使中國政府認識到了生態破壞的惡果——社會、經濟等方面損失嚴重,開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與治理環境污染,因而在1998—2002年這一階段,中國環境污染總體呈下降趨勢;2005年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設置了相應約束性指標,加強了環境保護的政策調控與制度建設,有效地減少了資源消耗,2005—2008年環境污染呈現下降趨勢;2014—2017年,中國在2013年以來霧霾肆虐,空氣污染嚴重,中國政府為了改善環境污染狀況,特別是空氣污染狀況,還人們一個“藍天”,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力度,有效改善了污染狀況。
二 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1.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自2013年以來,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為例,這些城市不僅出現煤煙、汽車尾氣等多種污染,甚至出現類似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污染現象,霧霾肆虐,空氣污染轉變為復合型。每年冬天全國各大城市都面臨霧霾的考驗,嚴重危害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當時,全國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95%以上流經城市的河流受到嚴重污染,3億農民喝不到干凈水,4億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廢物污染、放射線污染等環境事故層出不窮,這種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國人的生存權利受到嚴重威脅,其帶來的社會成本更不容忽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必須從現在做起,以彌補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欠賬。因此,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總計用697字談及環保的節能減排,被外界評價為“要求甚嚴、剛性最強”。
中國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和行動是史無前例的。2015年1月,“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出臺;8月,《大氣污染防治法》再次修訂,VOCs納入了監測范圍;11月,《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出臺;2016年,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面世;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京津冀“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和重污染天數要求同比下降15%以上。污染治理效果與地方政府官員考核績效掛鉤,“河長制”、中央環保督查、專項整治行動等相繼展開,處罰力度史無前例。2016—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全國31個省(區、市)實現了全覆蓋,基本摸清了全國污染防治現狀。截至2017年8月,立案處罰18223家,罰款7.28億元,拘留1199人,問責12724人。2017年是中國環保事業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年,很多重量級的事件都足以讓這一年載入中國環保史冊。據有關預測,“十三五”期間,環保投資約為7.6萬億元(2018年投資規模為1.6萬億—1.8萬億元),約為“十二五”的2倍。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環保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的預計,到2018年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7萬億元,達到74799.2億元。可以說,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第一年,也是中國生態環保工作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一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目的是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將會議名稱改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不僅第一次由黨中央決定召開、有總書記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且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政策性文件;5月7日,2018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啟動;5月9日,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開始;5月20日,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第一輪督查打響;5月30日,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全面啟動;6月11日,2018—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正式開始;6月16日,正式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中國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和行動是史無前例的,因而中國環境治理成效也是史無前例的。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監測結果顯示:217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全部城市的64.2%,比2017年下降6.5個百分點;338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0.7%,比2017年下降1.3個百分點,其中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的60.0%;338個城市發生重度污染1899天次,比2017年減少412天,嚴重污染822天次,比2017年增加20天。[2]相較于2017年,部分指標已經下降不少。相較于1996年,空氣方面的指標均削減不少:2017年SO2排放量875.4萬噸,較1996年的1363.6萬噸削減35.8%;2017年煙粉塵排放量796.3萬噸,較1996年的1319.8萬噸削減39.7%;2017年氮氧化物排放量1258.8萬噸,較1996年的2262.9萬噸削減44.4%。
2.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盡管,2017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699.66億噸,相較2016年削減16.1%,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下降,近岸海域污染比同期減少,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僅占管轄海域面積的1.1%,但由于基數大,水污染狀況形勢依然嚴峻:2017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相較1996年的205.89億噸,上升2.4倍[3]。以北京為例,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污水新增處理能力超過前十年建設規模總和,污水處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18年的93%,其中城六區達到99%,這些將在未來對水污染有所改善,但改善需要一個過程。因而近些年的水資源污染狀況有所好轉,但仍不容樂觀:2018年,全國地表水監測的1935個水質斷面(點位)中,Ⅰ~Ⅲ類比例為71.0%,比2017年上升3.1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6.7%,比2017年下降1.6個百分點;2018年,諸河監測的1613個水質斷面中,Ⅰ類占5.0%,Ⅱ類占43.0%,Ⅲ類占26.3%,Ⅳ類水為人體不可觸摸的水質,Ⅳ類占14.4%,比2017年下降0.2個百分點,Ⅴ類和劣Ⅴ類水則喪失了使用價值,Ⅴ類占4.5%,比2017年下降0.7個百分點,劣Ⅴ類占6.9%,比2017年下降1.5個百分點;在對全國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和面積較大的111個主要湖泊(水庫)進行了水質評價中,Ⅰ類水質的湖泊(水庫)7個,占6.3%;Ⅱ類34個,占30.6%;Ⅲ類33個,占29.7%;Ⅳ類19個,占17.1%;Ⅴ類9個,占8.1%;劣Ⅴ類9個,占8.1%,對上述湖泊進行營養狀態評價,輕度富營養狀態的25個,占23.4%,中度富營養狀態的6個,占5.6%。[4]
垃圾包圍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2017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7.7%,垃圾處理率較2016年升高,2017年未處理的垃圾較少,僅為494.98萬噸。但由于城市垃圾清運量總量極高,2017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2.15億噸,歷年來累計未處理的垃圾堆積量極高(如圖2-2所示,2009—2016年分別堆積垃圾4500萬噸、3493萬噸、3328萬噸、2596萬噸、1845萬噸、1464萬噸、1129萬噸、692萬噸;2009—2017年9年已堆積未處理的垃圾累積量超過1.9億噸。[5]不僅垃圾包圍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也相當嚴重,2017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3.2億噸,較1996年的6.6億噸上升4.0倍,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一直很低,以2016年為例,僅占利用處置總量的60.2%,而處置和貯存分別占22.5%和17.3%。[6]

圖2-2 2009—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無害化處理率及已堆積未處理的垃圾累積量
3.中國環境問題呈現壓縮型、復合型,很難借鑒西方治污經驗
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工業大國無一例外地都遭遇了環境破壞遺留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付出了高昂的治理成本,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甚至對外轉移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的產業,才有所成效:英國泰晤士河經過政府20多年的艱苦整治,才從一條魚也看不到變成潔凈的城市水道;美國洛杉磯的“藍天保衛戰”則持續了60多年,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才將光化學煙霧變為“藍天”,但目前臭氧水平依然常年超標,從而造成26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并使100萬成年人和30萬兒童患哮喘病;日本也用時近30年,才將其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治理為“碧水”;20世紀后40年的高污染產業轉移,四成來自美國,其余均由日本轉出。
中國40年來的快速發展,基本完成了工業化,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100多年甚至二三百年的工業化之路,經歷發達國家所遭遇的各種環境問題,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新舊問題疊加。因而,中國環境問題呈現壓縮型、復合型特點,污染機理更加復雜。而今天的中國,也無法向發達國家一樣,通過對外轉移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的產業解決環境問題,再加上觀念、政策、制度、管理、技術的滯后,解決中國環境問題很難借鑒西方治污經驗,中國的環境資源問題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
三 環境保護是中國經濟下行的因素之一
在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面臨下行壓力。而在現有的增長方式下,“環境保護損壞經濟發展”的觀點大行其道,諸多學者認為環境保護是影響近期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臨沂治污導致工人失業事件一經報道發酵,部分學者指出過嚴的環保舉措已經挫傷了中國經濟,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甚至在2015年,中國環保部發布的報告《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對經濟的影響分析報告》也支持了這一觀點:每年約有相當于當年GDP的6%左右的經濟損失是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這一數字在“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較低,約為0.12%,但節能減排造成的GDP累積減少總量較大,超過1800億元,其中僅《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就使GDP累計減少約1148億元;以鋼鐵行業為例,關停影響現價產值276.5億元,占鋼鐵行業總產值的6.4%,鋼鐵、水泥、焦化等行業合計影響產值352.9億元,影響稅收18.46億元。
但從長遠看,環保對于經濟具有促進優化作用。一方面,環境保護是新的機遇,環境保護力度加大,能夠淘汰落后產能,倒逼企業進行產品、技術的升級、轉型和創新,進而提升行業整體的競爭力,有利于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另一方面,環保投資促進優化經濟增長,中國節能環保產業以15%—20%的速度增長,“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環保投入共計2.33萬億元,拉動GDP增加2.56萬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為1.64%,其中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居全球之首,超過677億美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拉動中國GDP分別增長1.94萬億元、5.7萬億元,分別增加就業196萬人、400萬人。
然而通過發展環保產業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實現。短期內,很多城市大氣質量不斷好轉,治理效果明顯。但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環保“一刀切”的現象已經多次上演,成為影響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從2018年下半年,生態環保部發布了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11月中旬,為了證明環保與經濟是協調發展的,環境部還開展了“環保與經濟關系”大型主題采訪活動;2月19—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少了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種種跡象表明,環境保護對于中國經濟有一定的影響,中國政府正試圖尋找一條對經濟增長損害最少的減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