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唱指揮理論與藝術表現力研究
- 墨日根高娃
- 4457字
- 2021-10-15 20:08:53
第四節 合唱指揮的原則與應處理好的關系
一 指揮的基本原則
指揮動作的基本原則是“省”“準”“美”。
(1) “省”是指揮動作要節省。這是合唱指揮的第一個原則。根據作品的需要設計指揮動作,動作大小要適度,既不能過分夸張,又不能無表現力,要讓團隊成員容易領會指揮的動作意圖。合唱指揮必須善于以最小的動作獲得最大的藝術效果,成熟的指揮要做到兩手分工十分明確,勞逸結合,才能使人感到層次分明。左手負責表情力度的變化和提示每個聲部進退及長音的保持;右手負責節奏、圖示,兩者并不是各不相關,兩手也同樣經常擔任聲部的進退,表情力度的變化和擊拍;原則上是能用一只手完成的盡量不用兩只手,用眼睛暗示能解決的就不必用手,用細微的動作保持旋律的整體線條;能用小動作就不用大動作,對有的休止符空拍完全可以不打,靜止本身就是省。
(2)“準”是合唱指揮的第二個原則。“準”是指指揮的預示動作,各種起拍、收拍的打法,準確的圖示及對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音色、風格、聲部的進出等做出準確的提示。它要求合唱藝術在表演內容上準確無誤,在音色、節奏、節拍、力度、表情等方面十分準確。指揮準確的程度是衡量對其作品的理解和指揮語匯是否豐富的標準。
(3)“美”是指指揮在表演藝術上要美觀大方,做到內在與外在的統一,一切從音樂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出發,設計好每個動作,形成肢體與指揮動作的協調美觀。指揮的動作姿態要端莊大方,雍容可親,情感真摯,通過指揮的表演激發合唱隊的情感,使合唱隊的表演給觀眾帶來最有價值的藝術享受。
鑒于指揮對作品的理解、認識不同,審美層次和角度不同,不同的指揮會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對合唱的表演進行藝術加工。這一工作是指揮的重要工作。
二 合唱指揮應該具備的條件
(1)較強的組織能力,飽滿的工作熱情,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責任感,高尚的思想修養、藝術素養、文學造詣。
(2)有敏銳的聽覺能力,很強的節奏感,熟練地指揮技法,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審美能力。
(3)掌握科學的聲樂知識,具有正確的聲音理念、較強的范唱各聲部的能力和豐富的合唱基本訓練方法與手段。
(4)有很強的讀譜能力和音樂記憶能力。善于調動合唱團對音樂的表現力,能夠駕馭合唱團隊對音樂的張弛,整合整體的音響效果。
(5)有豐富的表達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和動作的形體感,善于調整和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做到動作的準確性和可視性。
(6)有較強的組織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對合唱隊員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理解,與隊員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
三 合唱指揮應處理好的關系
指揮是集理論、創作、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這是從藝術類別特點來說的。指揮又是融組織、訓練、表演三者合一的藝術工作者,這是從藝術工作職責特點來說的。指揮在工作中既要不斷地完善、提高自我,又要面對合唱隊員,帶領大家進行藝術創作和表演活動。因此,就有各種關系的產生。這些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指揮是不能回避或視而不見的,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去研究,調整處理好各種關系。這些關系有技術層面的,有表演層面的,也有組織工作層面的。
(一)圖示與動作
1.少、多、少
任何一個指揮的成長,必然要經過一個少、多、少的過程,雖然每個指揮的學習條件各有不同,有的先理論后實踐,有的先實踐后理論,但少、多、少的經過大體是一致的。
初學階段是打基礎學理論知識的時期,這一階段正因為理論基礎不穩固,缺乏系統的指揮知識,手上無語言,排練少方法,表現缺手段。所以必須抓住兩個重點,一是學、二是看。學是指學習理論基礎和指揮知識,看是指觀摩別人的排練,從實踐中學習指揮手段和活的排練方法。
當經過多次藝術實踐,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作品,經過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隨著年限的增長,積累了很多曲目,學到了很多手法,總結了許多經驗,手上的語言豐富了,各種手段技巧掌握了,排練方法靈活自如了,已經接近成為熟練的指揮了。
進入提高階段,其特點是準確、精練、美觀、大方,處理作品恰如其分,表現作品既有感染力又有深度。這個指揮成熟階段是我們從事指揮工作的共同奮斗目標。
2.帶與跟
帶與跟是指揮在排練特別是在演出時,指揮方法的具體運用。帶是帶領、帶動、引導的意思,跟是跟隨、跟著的意思。對于指揮來說,與合唱隊的關系是既要帶,又要跟,兩者不僅不可偏廢,更要合理運用。一般來說,帶是在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等發生變化時,指揮要主動地、果斷準確地帶,把感情的變化通過各種手段帶出來。跟是在音樂持續平穩進行,速度、力度、節奏沒有大的變化時,指揮便可處在次要的地位,動作很小地跟著合唱隊員,聽他們演唱。這時指揮可以比較冷靜地進行客觀檢驗,作重點啟發,并且不至于干擾大家的演唱。這種關系說明該帶的時候一定要帶,否則雜亂無章,步調不一致,各行其是,感情高潮出不來,而該跟的時候一定要跟,否則從頭到尾不分主次地帶,動作無層次、無對比,指揮自己手忙腳亂,累得滿頭大汗,效果還不一定好。
3.剛與柔
剛與柔是指揮的線條與手上的動作。指揮是形象藝術,剛與柔的運用必須從內容出發,剛與柔主要體現在手和臂的肌肉緊張與松弛的變化上,是一種表現手段,該剛則剛該柔則柔,有鋪墊、有層次、有對比,這樣才會產生好的形象藝術效果。
4.粗與細
粗與細是指揮的排練方法,指揮要懂得粗中有細、細中有粗的關系,也就是說粗不能粗到底,細不能摳零碎,要學會掌握隊員的心理,每遍要有每遍的要求和目的,這樣就會引起大家的排練興趣,提高工作效率。
5.大與小
大與小是指指揮動作的幅度。大與小是對立統一的,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大與絕對的小。指揮動作的幅度大與小,與合唱團人數多少、作品表現的需要以及指揮本人身材條件相關。
大與小是指揮的一種手段,重要的一點是表現作品時,要有感人的深厚力量,一切大與小的動作,都要從音樂發展需要出發,讓聽眾確實感到這種音樂的變化是從指揮大、小動作中迸發出來的。看起來舒服,聽起來滿足,大、小動作適度,就不會讓人感覺是為了打拍子而打拍子,更不能像賣苦力,指揮無美感,結果是費力不討好,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將大與小的關系處理好。
6.快與慢
快與慢對指揮來說是一個樂感問題,擔任指揮必須具備這一條件,否則無法勝任指揮工作,因為音樂是展示時間的藝術,而節奏是其中的組織和主導因素,沒有樂感也就不成音樂。只有學會快慢變化和對漸快漸慢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時值。
(二)情緒與性格
1.冷與熱
指揮在冷的狀態下的優點是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耳目敏銳。在排練時以便進行客觀的檢驗,明辨正誤,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改正。但是由于過分偏重冷靜客觀,而不投入一定的情感,必然缺乏動力、活力和感染力。指揮在熱的狀態下的優點是感情充沛、富有朝氣、充滿活力,能帶動合唱隊員投入情緒進入意境,但由于過分偏重熱情而缺乏理智,往往容易因過于激動而影響聽覺,導致音準、節奏缺失,控制失靈。而不冷不熱則無層次,少對比,感情平淡無味,缺乏表現力。
指揮在處理作品時,必須注意冷與熱的結合,根據作品的感情表現需要,在排練、演出中恰當地將兩者關系把握好,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如果單從排練的不同階段來說,一般是前期重冷,后期重熱,解決基礎問題、技術問題以冷為主,表達感情以熱為主。從冷與熱的內在與外在關系來說,很多指揮遵循著內冷外熱的原則。
2.剛與柔
剛與柔是指風格、情感、性格對立的兩個方面。剛是堅強有力、挺拔堅毅;柔是溫和而不強烈,與剛相對。指揮是形象藝術,剛與柔的運用必須從作品的內容出發,對作品的風格、情感、性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設計剛柔的手勢變化。例如,進行曲以剛為主,抒情性的歌曲以柔為主。但作為指揮還要善于在前者中找出抒情性的句子,在后者中找出剛的一面,從而剛柔并濟,塑造完整的藝術形象。
指揮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感、性格等通過手與臂肌肉的松與緊的變化,體現出剛與柔,這樣才會產生完美的藝術效果。
3.動作與表情
對于指揮來說,圖示與動作是音樂的語言,通過圖示和肢體的語言,說出內心的話來。然而僅僅有了這些語言,要表達音樂的情感還是不夠的,必須結合豐富的表情語言與手勢共同完成表達的任務。指揮的面部表情要豐富,眼睛要能傳神,要善于運用眼神和面部表情,這樣才能帶動合唱隊員的演唱情緒。同時,指揮的眼觀要開闊,方位要全面,使每一位合唱隊員,甚至伴奏都感覺到,你在時時地關注著他們。因此,表情與動作要緊密配合,指揮要充分發揮這兩種語言的功能,表達準確、豐富、生動的情感。
(三)組織與管理
1.嚴與松
在組織排練活動時,一個負責任的指揮一定要處理好嚴與松的關系。即使在排練階段也要認真不放松,嚴格要求,精益求精,一絲不茍,這是指揮的職責所在。
指揮還應在排練時善于營造祥和、寬松而又生動活潑的藝術創作氛圍,以自己的優秀品質,熱心、耐心、細心地引導合唱隊員,使這個隊伍產生無窮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與指揮一同克服困難,提升自身素質,不斷進步,完成藝術創作活動。
2.管與放
指揮的大量工作體現在排練活動中,與合唱隊員和這個合唱組織有著多種聯系,他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所以他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這時所說的管與放,就是這諸多關系的其中之一。作為指揮在其中的角色,因情況不同而擔任的角色也不一樣,有的是團(副團)長兼指揮,有的是藝術指導兼指揮,有的是只擔任指揮一職。
指揮一方面要尊重團委會的領導成員,發揮團委會的作用,在管理問題上以團委會的意見為主,但可以提出個人的建議供參考,不要凌駕于集體領導之上,也不可事事包辦代替。另一方面又要該管的管。比如,排練是以指揮為中心的,就不能推和放,要敢于承擔責任。不該管的堅決要放,給團委會領導充分的信任和權利。再有,指揮要經常與領導成員進行溝通,研究工作,以便在認識、觀念、理解、方法等方面取得一致,達成共識,以促進合唱團的建設和成長。
3.基礎與風格
基礎與風格本是兩個不同方面的概念,然而當它們處在藝術活動的同一范疇中時,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個合唱團要想唱出某一作品的風格,或合唱團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基礎是前提,是保證。試想,如果連音準、節奏、咬字、吐字都未解決好,聲音且不統一,缺乏和諧,怎么可能表現出作品的風格呢?又怎么可能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呢?可見,打好基礎才有可能形成風格。
有了基礎,但演唱時又不講風格特色,千篇一律,都是一張面孔,顯然又是不行的。這就要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研究作品的藝術風格,并著重去表現。經過長期的積累,合唱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比如,我們能夠欣賞到具備一定水平和風格的合唱團演唱作品:俄羅斯風格的、歐美風格的、蒙古族風格的、西北風格的、戲曲說唱風格的以及其他地域風格的等,它們形成了合唱藝術的百花園,綻放著五彩繽紛、璀璨奪目的鮮艷花朵。
以上列舉的幾個方面,對指揮來講是很重要的。學問是多方面的,一個指揮不僅要懂得理論作曲、器樂性能,歌唱方法,還要有文學、戲劇、美術、舞蹈等方面的知識,并能不斷地深入生活,向社會學習,有了多方面的知識和生活,才能處理好指揮藝術中的幾個關系,以達到更好地提高指揮藝術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