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日本社會現象的話語建構研究
- 孫成志
- 1957字
- 2021-10-15 19:42:34
二 文獻綜述
本研究嘗試將社會行動者系統和及物性理論引入集體身份建構的研究,從語義和句法層面對包含“中國留學生”小句中所隱含的話語策略進行考察,以此厘清“中國留學生”集體身份的話語建構方式。在此,重點從集體身份建構與話語策略的識解操作以及社會行動者系統兩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
(一)集體身份建構與話語策略的識解操作
話語分析的研究范式適用于集體身份建構的研究。Koller(2012)基于社會認知視角提出了集體身份研究的三維分析框架:微觀層面的文本分析,關注話語生產者如何建構及建構了何種集體身份;中觀層面關注話語實踐的參與者,即話語主體及其在話語實踐中的角色定位;宏觀層面關注影響話語實踐的社會因素,三個維度相輔相成。陳新仁(2013)結合醫療咨詢的特定語境,從語用學視角探究了身份建構的過程,認為交際者通過特定的話語方式建構具有目的性和動態性的語用身份。劉文宇和李珂(2017)基于事件—過程范式從話語結構、話語策略、社會語境三個層面比較了國內主流報刊和微博中“老年人”身份建構的過程差異。研究表明,在借助大量語言學和符號學知識來確定文本中所建構的集體身份是什么以及以何種方式進行建構的過程中,對語篇中宏觀和微觀話語策略的識解(construal)是身份建構研究的難點之一。
身份建構與語境息息相關(Turner,1985:80)。Hart(2010,2014)基于不同語境對圖式化、范疇化、隱喻、指示語等識解操作進行研究,凝練出了結構構型、框架、識別和定位等宏觀話語策略,以此嘗試解釋語篇的認知機制。而宏觀話語策略又由一系列微觀話語策略構成,包括指稱、述謂、論辯、強化/弱化、趨近化以及合法化等,具體的語言手段包括互文、隱喻等。而在身份建構的過程中,話語生產者往往又會通過語言裝置劃分“群內”和“群外”的界限,進行積極的自我表征和消極的他者表征(Reisigl & Wodak,2001:71)。以“中國留學生”為代表的海外青年一代為例,研究發現,其媒介形象與現實形象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受害者”形象凸顯并呈弱者化趨勢(趙文慶,2017)。
上述研究豐富了集體身份建構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但對不同群體形象間話語策略的解釋多以例證為主。與此同時,分析多聚焦于與集體身份相關的宏觀社會語境,忽視了話語實踐的主體,即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本身在語義和句法層面是如何被選擇和再現的。對社會行動者表征策略的分析是解構話語生產者對具體社會實踐重置操作的重要一步。如何借助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框架將這些社會行動者的角色身份及其社會行為識別出來,對集體身份建構的相關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二)社會行動者系統
van Leeuwen(1996)以及物性理論為依據,提出了社會行動者系統(Social Actor Network),亦稱社會語義清單(Social Semantic Inventory),將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和社會行為(social action)視為社會實踐的核心構成要素,而集體身份正是在“我者”(群內)和“他者”(群外)的比較中產生的。在話語研究中,社會行動者被定義為社會行為的參與者,以多種身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社會實踐,主要有主體(agents)、受體(patients)、受益人(beneficiaries),分別扮演社會行動的實行者、對象抑或是受事件影響的角色(Wodak & Meyer,2001:112)。在語義層面,關于社會行動者是如何被再現和表征的,van Leeuwen(2008)認為,話語生產者可以同時利用社會語義清單中的一種或多種話語策略對社會行動者進行再現,并以此影響社會認知,達到構建個體或群體身份的目的。
另外,在句法層面,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表征概念功能最有效的語義系統(Halliday,1994:108)。當語言作為意義資源,被用以表征人們內心的經驗世界和外部的經驗世界時,語言具有概念元功能,而及物性則是在小句層面體現經驗元功能的詞匯語法結構。該語義系統能將人們對現實和內心世界的經驗用若干個過程(動詞)表達,并關注過程所涉及的參與者(名詞)和環境成分(前置詞/副詞)。及物性過程分析一般以小句為單位,其中參與者包括身份建構研究中的社會行動者,而環境成員的主體是社會行動者具體的社會行為體。Teruya(2007)將及物性系統應用于日文語篇,將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這六大過程類型(process types)整合為物質、心理、言語和關系四大過程類型。語義和句法層面的分析,可探明社會行動者在話語實踐中所采取的態度,包含情感、判斷、鑒賞及其強烈程度,蘊含正面與負面的評價意義(Martin & White,2005:35)。
社會行動者系統從語義層面關注社會行動者的主體(agent),通過一系列的表征策略對其進行包裝、歸類及標簽化,而及物性系統關注的是句法層面上社會行動者主體的行為(action),借助過程類型解析對社會行為進行分類。本研究認為,除宏觀語境外,集體身份的話語建構研究更應從語義和句法兩個層面聚焦于社會行動者主體及其社會行為的表征方式,以包含中心節點詞的小句為研究對象,將社會行動者系統與及物性過程分析相結合,為集體身份研究提供更多系統而翔實的語言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