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研究設計

媒介話語研究具有語言符號學(linguistic semiotics)和文化符號學(cultural semiotics)兩個理論向度。前者屬于微觀層面,涉及各類新聞話語的文本結構、言語行為、會話含義和話語修辭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分析,后者屬于宏觀層面,涉及對新聞話語的社會認知、意識形態、社會權利功能以及文本“深層結構”的探討(丁和根,2004:37)。媒介話語的研究不僅關注作為媒介的語言文本自身,還能幫助我們從廣闊的社會情境中理解語言、媒介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新聞話語所建構的某一群體或事件的媒介形象,反映了一群人的信仰、知識、標準、價值、態度、情感等,是社會認知的媒介再現(Koller,2012)。如何從表層的語言文本分析切入到更深層次的社會與政治文化的深度解釋?本書在自建專題新聞語料庫的基礎上,將批判性話語分析這一跨學科的研究視角,視為本書的一個可以共享的、包含多種進路的基本框架。

(一)當代日本社會現象專題新聞語料庫

本書聚焦平成時代(1989—2019)日本主流報紙媒體中的新聞話語,并將新聞話語與其他社會要素之間的互動視為一種辯證關系,主張將新聞文本分析與關于日本的社會分析整合起來。新聞話語分析是研究某一文化或社會體制下傳媒實體所生產成品的社會符號意義,這不僅包括對話語的話題、對象、論點等內容上的討論,還包括對各種新聞語體在詞匯、句式、敘事結構、體裁等形式上的分析以及對諸如媒體業界的行業慣例、立場確定(positioning)和框架設立(framing)等涉及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的批評(樂明,2006:153)。

新聞話語是批判性話語分析的一個特殊對象,作為一種公共話語形式,它顯然在話語承載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Bell & Garrett,1998;Fairclough,2006)。本書將媒介研究與話語研究結合起來,集中討論媒體中最重要的一種話語形式:報紙上的新聞,在此稱之為“新聞話語”(news discourse)。

近年來,新聞話語研究與語料庫語言學的結合從最初的相互借鑒走向了更深層次的“聯合”。語料庫輔助的話語研究(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ies)代表了兩個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和新思路,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在整個話語分析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語言庫語言學的研究范式與話語研究的融合,能夠有效彌補基于少量文本的定性話語研究的不足,借助語料庫分析工具對話語文本中的詞匯、詞叢、語義色彩等進行定量分析,可以保證分析過程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借助“三角驗證”的方式,可更有效地避免對特定語言現象的“過度詮釋”或“詮釋不足”(Baker & McEnery,2015)。語料庫輔助話語研究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分析者總是不斷地在語料庫分析軟件定量分析的結果和基于文本語境(contextualized)的定性分析之間不斷切換,探尋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理想路徑(劉明、常晨光,2018:94)。隨著文本挖掘技術的不斷發展,詞云、語義網絡等可視化手段可以更加直觀地呈現話語結構。

現階段語料庫輔助的話語研究主要以大規模媒體話語和政治話語研究為主,其理論原則與分析方法應用于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不同領域,包括教育公平、法律法規、生態文明、移民與種族歧視、氣候變化、全球化等反映社會不公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語料庫最重要的分析工具是主題詞、索引行、詞叢、索引、搭配等(McEnery & Hardie,2011;Baker & McEnery,2015;許家金,2018)。通過剖析文本,揭示文本中隱含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以及語言對社會過程的介入作用,解構和揭露各種媒體、政治領袖、當權者話語中所體現的諸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以及對弱勢群體的偏見等等,其終極目標是解構現有社會制度,實現權力平等(Fairclough,1995a;Wodak & Meyer,2001;劉文宇、胡穎,2020)。

為了給當代日本社會現象的媒介話語建構研究提供更系統而翔實的語言證據,本書聚焦平成時代(1989—2019)的日本主流報紙媒體,從日本四大主流報紙媒體《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1]的在線語料庫中收集相關語料,自建“當代日本社會現象專題新聞語料庫”。語料庫下設兩個子庫:一個是以“中國留學生”、赴日游客及“爆買”現象、“一帶一路”倡議等與中國息息相關的新聞語料建構的子庫,命名為“日本主流媒體涉華報道專題新聞語料庫”;另一個是以日本“捕鯨”問題、重啟核電站、反性騷擾“#Metoo”運動、英國“脫歐”以及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等與平成時代日本政府內政外交政策息息相關的新聞語料建構的子庫,命名為“日本主流媒體時事專題新聞語料庫”。

聚焦日本主流媒體中有關中國以及日本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的新聞事件,主要基于以下兩點:

第一,《中日共同輿論調查》(2005—2020)顯示,日本民眾獲取有關中國的信息渠道十分單一,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始終占9成以上。由此可見,日本傳統報紙媒體針對中國的報道方式,在促成日本國民對華意識形態偏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亞于學校教科書的威力”(卓南生,2008:55)。研究和探討日本媒體如何報道中國人和涉華新聞事件,如何塑造“中國形象”,對于引導日本民眾看待中國和中日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理清“國家形象”是如何被“錯位”建構及其背后的社會及媒介因素,可以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供語言層面的啟示。

第二,站在“二戰”后日本近現代史的視域下,“平成”是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和現代化社會,從戰后體系脫離出來并逐步成為亞洲強國的轉型期。國際格局變遷、世界金融危機、東亞地區現代化進程迅猛發展等外部因素構成了平成時代日本社會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經濟的長期不景氣、少子老齡化的日益嚴峻、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低欲望社會”的出現等讓平成日本社會困境與危機疊加,令日本民眾心里產生不安與失落。這種社會結構和民眾心態的變化又勢必會反作用于日本主流媒體的話語結構。

作為公共輿論的代言人,《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是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四大報紙,與日本的政治機器密不可分,是日本民眾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報紙媒體在社會輿論影響力方面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日本精英階層和主流話語權階層的觀點和態度。

語料的時間跨度根據新聞事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從上述四個新聞語料庫中共收集210萬字的新聞語料。需要說明的是,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我們從及物性(transitivity)、詞匯分類(classification)、轉換(transformation,主要包括名詞化和被動化)、時態(tense)、情態(modality)、語態(voice)、連貫性(coherence)等角度對部分新聞語篇的文本特征進行了標記。但是,為避免在附碼過程中主觀因素的介入,在對語言進行觀察時脫離現有理論的束縛,在語料庫建設階段,除了對語料出處、語篇類型、發表時間、刊發版面、作者身份、文章標題等語境元信息進行了必要的標注之外,各個新聞語篇的主體內容都是未經任何附碼的生文本(raw texts)。

(二)研究問題

本書聚焦日本平成時代(1989—2019)主流報紙媒體中的熱點社會現象,自建“當代日本社會現象專題新聞語料庫”,將批評話語研究的理論及其分析框架應用于反映日本社會變遷的各類日語新聞語篇中,探討當代日本社會變遷與媒介話語建構模式之間的互動與共變關系。

研究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日本新聞媒體構建了怎樣的“中國形象”。

近年來,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持續惡化(日本言論NPO,2019)。究其原因,掌握絕對話語權的日本報紙媒體“不真實、不客觀的”有關中國報道,在促進國民“劃一性”意識形成以及對華意識形態偏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書選取“中國留學生”群體以及“爆買”現象為案例,分析日本新聞媒體如何圍繞“中國形象”進行話語建構,以及新聞話語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意義和社會實踐因素。

(2)日本新聞媒體如何表征和應對國內社會沖突與國際紛爭,實現其主張的合法化。

日本社會在平成30年間,尤其自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后進入了深刻的社會變革期。面對國內矛盾和國際紛爭,日本主流報紙媒體的新聞話語怎樣“再現”社會沖突?媒體在對社會沖突議題的報道中進行了怎樣的話語實踐?日本國內,本書選取了反性騷擾“#Metoo”運動、日本重啟核電站的新聞事件;國際上,選取了日本“捕鯨問題”及英國“脫歐”等案例,從集體身份建構、社會行動者表征、話語策略、話語空間與指稱空間建構、轉述話語的跨語言比較等視角,探討新聞話語如何表征日本政府的意識形態權力。上述案例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日本處理國內社會沖突及國際紛爭的話語實踐方式。

(3)當代日本社會變遷與新聞話語之間存在怎樣的互動與共變關系。

目前,日語語言學界對于語言使用與社會變遷的共變研究沒有現成的、可操作性強的系統研究框架。本書的基本思路是,以日本平成時代的代表性社會事件為驅動,將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應用于日語新聞話語分析。批評話語研究的方法呈現多樣性和跨學科性,尤其是語言學和社會學等理論展開對話的有效平臺。本書案例分析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辯證—關系”方法、“話語—歷史”分析法、“社會—認知”分析法、社會行為者分析法以及批評認知語言學方法。實際案例分析時,還使用了語料庫語言學的詞語切分、標注、檢索和關鍵詞技術等定性與定量方法,力圖建立適應于日語新聞話語的分析模式,以此探索日本社會變遷與新聞話語建構之間的互動關系。

(三)語料庫分析工具

國內現行語料庫檢索與分析工具,如AntConc、wordsmith、HyConc、Sketch Engine等,對日語助詞、助動詞等語法功能詞、復合詞、補助動詞的識別能力有限。適用于針對日語新聞語料進行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以及數據可視化的語料庫分析工具主要包括:KH Coder(http://khcoder.net/)、Multi Lingual Text Processor(http://textdata.web.fc2.com/)等。

本書主要采用的語料庫分析工具是日文非結構化文本數據挖掘(Text Mining)軟件KH Coder,由日本學者樋口耕一(2014)開發。KH Coder是一個定量內容分析和日文數據挖掘的開源軟件,提供搜索和使用ChaSen、MySQL等作為后端,打破用戶選用軟件時的經費障礙,且具備強大的文本數據挖掘功能,在日本的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樋口耕一,2017:335)。該軟件具備詞頻統計、詞性分析、上下文關鍵詞、關鍵詞檢索、相似度計算、自動分類、自動聚類、摘要生產和可視化(如柱狀圖、折線圖、網狀圖、散點圖、氣泡圖、聚類分析樹狀圖)功能(程慧榮等,2015:115)。經多次版本更新后,到2020年10月為止,該軟件可以支持日語、漢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和俄語等多國語言的文本數據挖掘,基本涵蓋了較為通用的語種[2]

基于KH Coder的文本數據挖掘不同于假設驗證型(即先假設后驗證)的研究,而是通過分析具體的文本信息來尋找隱藏其中的問題和假設。此類研究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已收集信息進行詞頻統計、關鍵詞檢索、聚類分析等對文本的語言和結構特征進行初步的描述,尋找隱藏于文本之后的問題與假設;第二階段是根據具體研究目的和內容,制定詳細的附碼規則,進一步提取文本中的概念和具體特征(樋口耕一,2014)。根據筆者的使用經驗,具體使用流程可概括為以下幾步:(1)收集整理文本信息,支持系統語言下的Text格式的電子文本信息;(2)將文本導入軟件并進行文本的詞語取舍選擇與前處理,以確保抽取數據的準確性;(3)通過抽出語一覽表功能,概覽文本中的高頻詞匯;(4)再通過軟件中的關鍵詞檢索功能,觀察高頻關鍵詞所在的上下文信息;(5)最后通過軟件生成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圖等,分析其中主要要素之間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沧源| 丰镇市| 井研县| 宝坻区| 拉萨市| 高要市| 西充县| 黄骅市| 北碚区| 十堰市| 南华县| 华坪县| 曲阜市| 寻乌县| 高雄县| 灵川县| 泰宁县| 清镇市| 宁波市| 聂荣县| 元氏县| 云浮市| 曲麻莱县| 祁门县| 红河县| 江山市| 桑植县| 棋牌| 宝清县| 龙井市| 永定县| 西和县| 平陆县| 德惠市| 育儿| 张北县| 搜索| 南涧| 广元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