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紡織產業節能減排制度績效評價研究
- 王曉蓬等
- 1306字
- 2021-10-30 02:09:32
第三節 研究目標與內容
本書將基于轉型升級理論、環境規制理論、制度演化理論等三大理論基礎,按照政府強制性制度、市場激勵性制度、公眾參與性制度將367項紡織產業節能減排制度進行分類,分別以紡織產業、紡織企業上市公司、紡織產品為典型案例,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仿真模擬法和碳足跡核算法等研究方法,得出有關制度與環境、經濟、生態績效之間的互動關系和內在影響機制。同時,通過制度的研究,設計更加適合紡織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資源,進而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制造業健康有序發展。
根據上述目標設定,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
(1)紡織產品全生命周期制度及其績效評價。選取具體的紡織產業這一典型的生產過程,采用LCA法分析生產工藝過程并對分階段、分環節研究產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從原料生產出發到產品成品生產完成,分析整個產品生產工藝過程的環境負荷,來定位生產階段的主要環境壓力,并編制生產制造各階段的環境排放清單和總體生命周期清單。根據生產過程中各階段的污染排放和環境負荷的評價結果,來確定紡織產業生產污染排放特征及其環境影響,并為紡織產業生產的環境管理提供改進意見和決策支撐。
(2)紡織上市公司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績效評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2018)提出要加強對上市公司、發債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監督,全面、及時、準確地披露環境信息。作為傳統污染控制制度的有效補充,環境信息公開以其執行成本低、影響范圍廣和形式靈活的特點被廣泛認可。本部分主要以A股上市公司為例,研究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出臺對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以及獨立發布環境信息年報與投資決策效率的關聯性。提出三大假說:第一,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是企業進行環境信息公開的重要原因;第二,企業進行環境信息公開有利于增加投資者認可度;第三,企業進行環境信息公開有助于獲得更多消費者認可,但同時會增加企業成本。提出相關假說后,本書擬采用廣泛應用的內容分析法和虛擬變量法,構建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凈效果EID模型,測算2003—2016年674家國內紡織企業上市公司的企業投資效率,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穩健性檢驗。并分別基于面板logit模型研究和雙重差分估計評價針對信息不對稱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影響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對企業財務表現的影響開展實證結果討論。
(3)紡織產業總量控制制度及其績效評價。紡織產業雙總量控制(即總使用量、總排放量控制)制度,僅僅解決末端治理和源頭控制,在政策體系上存在紡織產業內部差異化企業政策的漏洞。選取紡織印染集中的紹興濱海工業園區作為典型案例,運用碳足跡核算方法和政策工具選擇,對工業園區從源頭用水到污染排放全流程企業構建理論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4)完善紡織產業節能減排制度的對策建議。在宏觀上,為國家與地方有關紡織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部門,提出支持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財政扶持、技術推廣、資源利用、環境監管和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在中觀上,為紡織印染集聚區提出改進制度、中水回用、廢水集中預處理和循環經濟發展的措施與建議。在微觀上,為紡織制造企業提供在不同的技術與政策情景下開展清潔生產的技術選擇、優化解決思路和優化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