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紡織產業節能減排制度績效評價研究
- 王曉蓬等
- 1041字
- 2021-10-30 02:09:3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在如此短時期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重工業化發展傾向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越來越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此,國家政府部門極其重視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問題。自2006年首次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來,各政府部門頻繁出臺節能減排政策規定以規范約束企業生產建設,綠色、環保、低碳與可持續性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紡織產業是我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32個制造業中的第三大行業,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故紡織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935.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768.8億元。但盡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在限制紡織行業的發展。例如,2017年,紡織產業及紡織服務業的能源消耗總量為7898.26萬噸標準煤,能源消耗量在32個制造業細分行業中排名第6位。我國紡織產業全過程能耗大約為4.84噸標煤/噸纖維,相當于10.99噸二氧化碳/噸纖維。印染業能耗最多,約占全紡織產業能耗的58.7%,而印染廠主要能耗在于水、電、汽,占印染布生產總成本的40%—60%,因此印染業成為紡織產業節能減排的重點(奚旦立,陳季華,徐淑華,2009)。在此背景下,我國紡織產業的節能減排系列行動已經積極展開。
有關紡織產業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1992年發布并實施的《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該標準中提到了紡織染整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水污染排放限制,監測和監控要求,對企業污染排放要求較低,對工業廢氣等污染物沒有限制指標。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印染行業的高消耗、高污染等問題日益嚴峻,國家多次出臺系列政策法規規范紡織印染行業運行。2006年10月1日起,國家環保總局公布《清潔生產標準——紡織業(棉印染)》。2008年2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印染行業準入條件”,以加快印染行業結構調整,對印染項目準入標準進行規范,推進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促進印染行業可持續發展。2010年以后,我國紡織產業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對紡織行業設定清潔生產與污染排放標準,提出其發展規劃目標等。例如,《紡織染整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2010)、《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12)、《印染企業環境守法導則》(2013)和《紡織產業發展規劃》(2016)等,均對紡織產業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為紡織行業提升產業效率、實現綠色制造體系提供了有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