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論著的創新與局限

(一)論著的創新點

1.新型城鎮化理論與政策科學理論的有效結合是本書研究的獨特視角。在新型城鎮化研究領域尚未出現有效運用政策科學理論整體性分析新型城鎮化的論著,比較多見的都是政策科學理論和新型城鎮化某個具體領域的結合,而新型城鎮化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需要有新型城鎮化政策的整體研究。

2.對新型城鎮化概念的全新理解。自從提出新型城鎮化概念以來,大家的說法莫衷一是,但基本都在強調新、舊或者傳統、新型城鎮化的對比,本書提出了一個獨特的理解,跳出了簡單的好壞對立思維,立足于用分類比較來理解新型城鎮化,由此建構整個研究思路。

3.構建了新型城鎮化政策工具選擇的模型。影響政策工具選擇的因素很多,本書提出了一個基于新型城鎮化的政策工具選擇模型,試著解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

(二)論著的局限

由于本書側重于理論分析而非實證研究,新型城鎮化政策在微觀領域的執行觀察在本書中未能涉及,是論著的缺憾所在。文中關注的影響新型城鎮化實現的變量或許與現實存在偏差,可能影響研究結論的科學性。而且論著也缺乏從政策實施效果的角度分析實現新型城鎮化過程當中的問題。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再深入展開。


[1] 吳良鏞、吳唯佳、武廷海:《論世界與中國城市化的大趨勢和江蘇省城市化道路》,《科技導報》2003年第9期,第3頁。

[2] 王建:《論城市化是走出低谷的唯一通道》,《中國經貿導刊》2009年第8期,第9—13頁。

[3] 連希蕊:《只有駕馭了城市化才能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財經界》2013年第5期,第75頁。

[4] [英]鮑爾:《社會為何如此復雜:用新科學應對21世紀的挑戰》,韓昊英譯,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頁。

[5] 樊綱、武良成:《城鎮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

[6] 這些論著只是對城市化相關的制度進行研究,并不涉及這些制度的相互關系以及制度執行層面的研究。具體參見葉裕民《中國城市化之路:經濟支持與制度創新》,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吳靖《中國城市化制度障礙與創新——基于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統的一個分析框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 陳振明:《政策科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頁。

[8] [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上海市政協編譯組、東方編譯所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8頁。

[9]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的重要產出,中國政策工具的運用必然深刻地受到中國政治系統轉型特征的影響。關于轉型政治學的具體論述可參見蕭功秦《從轉型政治學看三十年中國變革》,《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5期,第4—10頁。

[10] 三個英文單詞的解釋來源于《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11] 關于鎮的歷史,具體參見侯保疆《中國鄉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頁。

[12] 根據《城市化》中關于美國人口普查定義的解釋整理,具體參見[美]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湯培源、楊興柱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頁。

[13] [美]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單晧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0頁。

[14] 另外還有說法認為最早是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的,陳光庭認為那是誤譯,應該是城市關系。具體參見陳光庭《再論漢譯馬克思著作中的“城市化”一詞系誤譯》,《城市問題》1998年第5期,第11—13頁。

[15] [美]保羅·諾克斯、琳達·邁克卡西:《城市化》,顧朝林、湯培源、楊興柱等譯,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iii頁。

[16] 許學強:《城市化空間過程與空間組織和空間結合》,《城市問題》1986年第3期,第4—8頁。

[17] 胡必亮:《城鎮化是否等于城市化》,《解放日報》2007年8月13日。

[18] 新華社:《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5.htm)。

[19] 新華社:《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2/16/c_114044452.htm)。

[20] 知網文獻最新檢索截止日期為2019年11月11日。

[21] [美]加里·戈茨:《概念界定:關于測量、個案和理論的討論》,尹繼武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22] [英]戴維·賈奇等編:《城市政治學理論》,劉曄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402頁。

[24] [美]奧利弗·E.威廉森:《治理機制》,王健、方世建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頁。

[25] [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負(譯者的話)》,馮克利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12頁。

[26] 鄢一龍:《目標治理——看得見的五年規劃之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頁。

[27] [美]戴維·L.韋默、[加]艾丹·R.維寧:《政策分析:理論與實踐》,戴星翼、董驍、張宏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頁。

[28] 關于實質性目標和工具性目標的討論請參見[美]戴維·L.韋默、[加]艾丹·R.維寧《政策分析:理論與實踐》,戴星翼、董驍、張宏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260頁。

[29] R.A.W.Rhodes and David Marsh,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p.13.

[30] R.A.W.羅茨:《如何管理政策網絡》,王宇穎譯,《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11期,第139頁。

[31] [荷]H.A.德·布魯金、E.F.坦霍伊維爾霍夫:《對政策工具的背景性探討》,載[美]B.蓋伊·彼得斯、弗蘭斯·K.M.馮尼斯潘主編《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顧建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頁。

[32] [荷]H.Th.A.布雷塞爾斯:《在政策網絡中的政策工具選擇》,載[美]B.蓋伊·彼得斯、弗蘭斯·K.M.馮尼斯潘主編《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顧建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頁。

[33] 李瑞昌:《政策網絡:經驗事實還是理論創新》,《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1期,第22頁。

[34] 李勇軍:《政策網絡與治理網絡:概念辨析與研究維度》,《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第13頁。

[35] 郭巍青、涂鋒:《重新建構政策過程:基于政策網絡的視角》,《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161頁。

[36] 任勇:《政策網絡:流派、類型與價值》,《行政論壇》2007年第2期,第42頁。

[37] 石凱:《政策結果的多面向:尋訪新政策網絡理論》,《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5期,第37頁。

[38] Tanja A.B?rzel,“Organizing Babylon-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olicy Network”,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6,No.2,1998,p.254.

[39] 詳細論述請參見[美]萊斯特·M.薩拉蒙主編《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肖娜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頁。

[40] [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頁。

[41] [美]K.B.伍德西德:《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與可見性》,載[美]B.蓋伊·彼得斯、弗蘭斯·K.M.馮尼斯潘主編《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顧建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頁。

[42] [荷]H.A.德·布魯金、H.A.M.霍芬:《研究政策工具的傳統方法》,載[美] B.蓋伊·彼得斯、弗蘭斯·K.M.馮尼斯潘主編《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顧建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0頁。

[43] 轉引自黃紅華《政策工具理論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第1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源县| 延津县| 胶州市| 鹰潭市| 洛浦县| 丹阳市| 南部县| 肃北| 宜都市| 盐边县| 乐都县| 阿拉善左旗| 丰原市| 文成县| 修文县| 西充县| 边坝县| 郁南县| 郁南县| 顺昌县| 汤原县| 金山区| 中阳县| 天祝| 当雄县| 久治县| 尉犁县| 彭阳县| 石阡县| 新丰县| 安义县| 乌拉特后旗| 嘉义县| 浏阳市| 永定县| 阜城县| 吐鲁番市| 和平县| 英超| 宝丰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