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榜樣教育研究
- 袁文斌
- 2861字
- 2021-10-30 01:57:11
自序
榜樣教育是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共同研究探討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德育實踐問題。榜樣教育在當代中國不同時期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亟待改進的問題。當前,我國社會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轉型不斷深入,各種利益關系、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多元交織,人們的思想意識、發展要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這些都對榜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時代的榜樣教育如何改變現實困境,如何改革創新,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是德育理論與實踐亟需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課題。
榜樣教育在人的成長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關涉人的社會化、人格完善、品質形成、德性發展、自我實現等重要問題。“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德育的表現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榜樣教育因榜樣這一價值載體真實、生動和易于模仿的特點,把抽象的道德形象化、人格化,以其直觀、簡捷、人性化的教育形式,融審美、情感、道德于一體,從學習主體的需求、感受、體驗出發,將說教式、灌輸式的德育形式衍化為由學習者內心仰慕而產生情感共鳴并主動效仿和內化榜樣精神品質的教、學、做相統一的活動,因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特殊的教育效果,成為德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形式。換言之,榜樣教育較之其他德育形式,其優勢在于它能夠通過榜樣這一人格化的價值載體和生動的道德形象打動人和感化人,喚起人內心的情感、追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激發人積極向上、追求理想的愿望和熱情,將教育的目標、內容與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相統一,達到以遠大理想鼓舞人、以先進價值引導人、以優秀事跡感染人、以高尚品格塑造人的教育目的。
榜樣教育是重要的德育理論,有豐富、科學的理論內涵,對其進行挖掘和探究,有助于全面理解德育的精神實質與價值追求,有助于深刻認識榜樣教育在個體人格形成中的原理與作用,從而科學指導榜樣教育實踐。榜樣教育也是德育實施、立德樹人的重要方式,有長期而生動的歷史實踐。榜樣教育與德育的關系表現為:榜樣所代表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標準是個體和社會致力實現的價值追求,成為德育目標和內容的較好選擇;榜樣教育為德育提供形象生動的價值載體和多種有效的教育手段,成為德育實踐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德育既可以通過榜樣教育的價值引導功能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和時代規范,又可以按照榜樣的人格精神這一超越現實的道德理想培育個體完善的人格。缺少榜樣教育,德育的目標難以達到;沒有德育理論的指導,榜樣教育難以實現其應有價值,難以收到良好效果,甚至誤入歧途。其中,榜樣這一價值載體因其兼具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手段等功能而成為榜樣教育與德育的內在契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只能用人來建樹”“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榜樣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榜樣這一價值載體的人格形象,激勵和引導學習者自我內化榜樣精神品質,生成自我價值觀念、完善人格和創新行為的一種教育活動。榜樣作為施教的價值載體,是榜樣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育元素。榜樣教育因榜樣這一價值載體自身的特性而在教育過程等方面呈現出不同于其他德育形式的特殊性,即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從而決定其不同的實現方式和路徑。從心理學看,榜樣是人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要求的反映。從人類實踐活動看,榜樣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僅創造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精神文明。從榜樣的本質看,榜樣內含價值、品質、人格三個基本要素,先進的價值、卓越的品質、完善的人格不僅是榜樣的特質,也是榜樣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價值追求。因而,以榜樣為價值載體的榜樣教育,實質就是以榜樣為指向的學習主體的再創造,是學習主體自我的榜樣化。從根本上說,榜樣教育是以人育人的教育,即以榜樣的價值引導人、以榜樣的品質培育人、以榜樣的人格塑造人,促進人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共同實現。我國的榜樣教育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西方在榜樣教育過程中更加關注人的自主性、主體性發揮,崇尚榜樣而不失自我,更為注重個體價值的自我實現。在我國,榜樣教育雖然提出要體現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但更強調對社會價值的追求,在實現社會價值中體現自我價值。
榜樣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證明,榜樣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過程,它總是和特定的時代背景、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環境相聯系,因而不同歷史時期榜樣所承載的道德、價值的涵義也不盡相同,榜樣形象和榜樣教育模式總是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由不同德育理念所決定,榜樣教育模式主要有以施教者為權威和主導的灌輸模式(在外鑠性和客體性認識論下形成的教育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由選擇和對話共生模式(以人本主義思想和主體性為原則的教育模式)、以實踐養成為主要方式的生活化模式(以內發論和實踐論為指導的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分別與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們的思想意識相適應,并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運行方式力求德育目標的實現。如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榜樣教育,很好地把握了當時的社會需求,所樹立的榜樣個性鮮明、感人肺腑、深入人心,融合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先進思想,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價值追求和道德理想,對當前榜樣教育仍有一定借鑒意義。當然,毋庸諱言,一定時期一些榜樣教育借以實現政治目的的灌輸模式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從而決定其實施方法和教育效果也存在較大局限性,特別是在促進個體人格完善和個性自由發展方面的不足,影響了榜樣教育在全面意義上的實現。新時代的榜樣教育如何創新發展,實現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相統一,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根本任務,提出了教育改革中的“九個堅持”和今后開展教育工作的“九個要求”,為榜樣教育指明了方向,是榜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給榜樣教育提出了新挑戰,也帶來了新機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進入新發展階段,也對榜樣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榜樣教育的實踐表明,榜樣教育在教育的理念、目標、原則以及施教過程和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榜樣教育效力的發揮,還會使人們對榜樣及榜樣教育產生信任危機。究其原因,除榜樣教育理論和實踐創新不足以外,由生產方式變革引起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群體思想意識的深刻變化、價值觀多元化和個體多樣化需求的擴張等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從根本上說,還是榜樣教育未做到以人為本,缺乏對大眾道德生活、內心需求和切身利益的真正關懷,忽視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和德育的生活性、實踐性本質。本書企求通過探析榜樣教育的科學內涵、理論依據、機制原理、規律特點、經驗教訓、問題成因等,對榜樣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新的探索和思考,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鑰匙和方法。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著眼于當代中國德育的偉大實踐,力求將理論研究、問題研究和實踐應用相結合,注重體現反思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以期達到理論認識與實踐方法的統一。本書僅是對榜樣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初步探索,尚有許多不足以至錯謬,其出版如能對同仁德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起到些許借鑒意義,也算不浪費油墨紙張了。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