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 9001字
- 2021-10-11 18:07:16
第二節 二里頭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 分期
二里頭文化的分期,是以文化堆積的層位關系為依據,結合陶器群演化序列的研究得出的。關于建筑遺跡、墓葬和其他遺物的分期,則據層位關系并結合共存陶器等期別特征明確的遺物做出判斷。
參加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學者們對該遺址所作的分期研究,是二里頭文化分期的基礎。早在1959年秋,二里頭遺址的發掘者即將所發現的文化遺存[21]分為前后相連的早、中、晚三期。到20世紀70年代前期發掘二里頭遺址第一號宮殿基址時,新發現較以前所知三期更晚的遺存,是為第四期遺存,而以前的早、中、晚期則改稱第一、二、三期[22],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之基本格局由此形成。此后,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報告和有關論文,基本上都同意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只是,大家雖然皆持四分法,但在具體的劃分上還有所不同,這是學者間在把握分期的方法、標準以及對有關材料的認識、使用上存在差異(甚至還牽扯到各自的學術體系之不同)而造成的。發掘二里頭遺址二號宮殿基址時,發現了比較豐富的“略晚于四期的堆積”[23],有學者據以分出“二里頭五期”,認為其文化內涵相當二里岡上層,五期晚段已接近殷墟文化早期[24],事實上已超出二里頭文化的范疇。最近出版的《偃師二里頭》第一階段發掘報告,就把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的商文化遺存,分別概括為“二里岡下層”和“二里岡上層”商文化的兩期[25]。我們認為,根據二里頭文化同早商至中商文化具有不同的淵源和特征,二里頭文化的概念應限于20世紀70年代所分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遺存的范疇。當然,目前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材料已相當豐富,有可能對二里頭文化分期做更細致、更系統的研究。為了既要體現二里頭文化發展演變的詳細情況,以利于對二里頭文化的深入研究,又避免陷入繁瑣,我們將二里頭文化分做四期,每期可各分為早段、晚段。
(一)地層依據
一處遺址、一種文化的分期,必須建立在明確、可靠的地層關系基礎上。我們從1959年至1995年二里頭遺址的考古資料中,選擇如下成系列的文化層疊壓關系作為分期的地層依據[26]:
1960年在Ⅷ區T16發現三期、二期、一期的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
1963年在Ⅳ區T24發現四期、三期、二期、一期的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
1981年在Ⅴ區T15中發現四期、三期、二期、一期的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
1981年在Ⅴ區T20中發現四期、三期、二期的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
直接疊壓在二號宮殿基址之下的是第二期的夯土建筑基址。二號宮殿基址及其使用時期的路土為第三期文化遺存。疊壓在二號宮殿基址之上的地層單位屬于第四期遺存以及上文所述的“晚于四期的堆積”。
相鄰兩期文化層直接疊壓的地層關系還有許多,不一一列舉。
(二)各期陶器特征及其演變
1.陶質陶色
二里頭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部分黑陶、白陶和少量褐陶、紅陶。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夾砂灰陶的色調多變,或泛藍,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現于器表。常見泥質黑陶或黑皮陶。二期陶色仍較深重,夾砂陶往往泛藍色,砂粒粗大且凸顯于器表,黑皮陶、白陶均較常見。三期陶器陶色較二期淺而純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夾砂灰陶所占比例較前增大,砂粒多較細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見。四期陶器的陶色淺淡明快,泥質灰陶比重增加,夾砂陶的砂粒細小,有少數紅褐陶,罕見白陶、黑陶和黑皮陶。
2.紋飾
一期陶器夾砂陶以籃紋為主,繩紋次之,方格紋再次之。籃紋深而清晰,或豎或斜;繩紋很細,直而整齊;方格紋多呈菱形,少數是正方形或長方形。泥質陶多磨光,紋飾有籃紋、弦紋。
二期時繩紋上升為主要紋飾,籃紋逐漸減少,且主要見于早段,方格紋很少見。繩紋一般較細,豎直,規整清晰。籃紋淺而不甚清晰。
三期陶器以繩紋為主,早段流行細繩紋和偏細的中繩紋,偶爾可見籃紋,少數器物的內壁上出現小麻點。晚段流行中繩紋,籃紋、方格紋基本消失,內壁常見中型麻點。
四期時幾乎都是繩紋,繩紋的種類較多,其中細繩紋只見于原屬商文化系統的薄胎卷沿鬲和橄欖形深腹罐等個別器類,粗繩紋及特粗繩紋飾于薄胎盤口深腹罐上,中繩紋則見于大口尊、卷沿盆、缸等器物上。器物內壁常見大麻點。夾砂褐陶的罐、鬲等少量岳石系統陶器表面常見篦狀刮痕。
3.器類
一期陶器以深腹罐最多見,其他常見器類主要有圓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壺、觚、鬶、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盤、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領尊、缸、器蓋等。
二期時圓腹罐陡增,達到與深腹罐并駕齊驅的地步。其他常見器類與一期大致相同,本期晚段新出現有卷沿盆、大口尊,偶見花邊口沿的單耳陶鬲。
三期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為盆類的主流,盉取代鬶成為流行的酒器,淺盤口深腹罐大量出現,典型大口尊開始流行。深腹罐和圓腹罐最常見,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鬲和甗仍屬罕見,但卻為本期一重要特點。
四期最常見的是盤口的深腹罐和圓腹罐,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新出現的器物有橄欖形深腹罐、薄胎細繩紋鬲、束頸盆等。豆的數量驟減,而簋的數量大增,簋取代豆成為主要食器,三足皿也比較少見了。
4.器形演變
二里頭文化陶器種類豐富,每類器物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這里選取9種器物作為代表,闡述其發展演變的基本軌跡。為便于讀者掌握,下文以闡明各類器物期別特征為主,有的兼及早、晚段的差別(圖2-5)。
(1)深腹罐:夾砂灰陶或呈灰黑、灰褐色,也有夾砂黑皮陶。折沿或卷沿,深腹,平底或圜底。腹飾繩紋或籃紋、方格紋。
一期為斜折沿,肥腹,平底。紋飾以籃紋為主,其次是方格紋,繩紋最少。偏早者下腹多垂鼓。以圓唇斜折沿薄胎者為多,沿面陡斜,以籃紋為主,也有繩紋。少數胎厚,沿面相對平緩,方格紋。偏晚者腹部稍瘦,以圓唇折沿居多,方唇折沿居少。此外還有一部分圓唇卷沿者,沿外似呈束頸狀。

圖2-5 二里頭遺址陶器分期圖(之一)
1.深腹罐(ⅤH103:11) 2.深腹罐(82ⅤT15⑨D:1) 3.圓腹罐(ⅤH72:22) 4.圓腹罐(ⅡT104⑤:18) 5.深腹罐(86ⅥH8:1) 6.深腹罐(ⅤH110:10) 7.圓腹罐(東干溝H552:2) 8.圓腹罐(82ⅨM10:1) 9.圓腹罐(ⅤD2H12:1) 10.深腹罐(ⅣH43:16) 11.深腹罐(ⅣT24④D:14) 12.圓腹罐(ⅧT13⑥:11) 13.圓腹罐(87ⅥM20:1) 14.圓腹罐(83ⅣH59:1) 15.深腹罐(ⅤH87:15) 16.深腹罐(ⅢH23:2) 17.圓腹罐(ⅢH234:13)18.圓腹罐(87ⅥM57:16) 19.圓腹罐(ⅤH53:10)

圖2-5 二里頭遺址陶器分期圖(之二)
20.深腹盆(ⅡT104⑥:47) 21.深腹盆(ⅡT104⑥:46) 22.刻槽盆(Ⅱ·ⅤH130:13) 23.深腹盆(82ⅨM20:13)24.深腹盆(ⅥM8:4) 25.刻槽盆(ⅤT113④:12) 26.深腹盆(87ⅥM20:3) 27.刻槽盆(ⅣH30:11) 28.深腹盆(ⅤH101:19) 29.深腹盆(ⅢH234:10) 30.刻槽盆(ⅤH83:38)

圖2-5 二里頭遺址陶器分期圖(之三)
31.大口尊(ⅡH216:17) 32.甑(ⅤH130:18) 33.甑(ⅧH93:11) 34.大口尊(82ⅨM15:2) 35.大口尊(ⅤH132:30) 36.甑(ⅤH157:2) 37.甑(ⅤH63:30) 38.大口尊(ⅡT203G:11) 39.大口尊(ⅣH76:78) 40.甑(87ⅥH84:4) 41.大口尊(ⅤH101:17) 42.大口尊(84ⅥM9:13) 43.甑(ⅤH53:14) 44.甑(81ⅢH10:4)

圖2-5 二里頭遺址陶器分期圖(之四)
45.爵(ⅡM54:7) 46.盉(ⅤT130⑤:2) 47.捏口罐(82ⅤT15⑨D:2) 48.爵(ⅥM8:2) 49.爵(87ⅥM43:3)50.爵(87ⅥM49:3) 51.盉(ⅣM18:7) 52.盉(ⅥM8:1) 53.捏口罐(86ⅥH39:9) 54.爵(ⅤM22:1)55.爵(82ⅨM8:4) 56.盉(87ⅥM28:5) 57.捏口罐(86ⅥH3:2) 58.爵(84ⅥM11:20) 59.盉(80ⅥM6:1)60.捏口罐(ⅤH133:12)
二期為腹部較前稍瘦,流行尖圜底,少數平底。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早段以折沿者為常見。一種口沿窄、薄、平,另一種口沿較寬、厚、陡,其中有的近方唇,有的唇下緣圓抹,而沿面微凹。新出現一種翻沿深腹罐,砂粗胎厚,因其口沿是附加的,故肩部凸出且很厚。晚段口沿和唇部更多樣化,其中方唇者,沿面外緣起棱;圓唇者,沿面平直,沿內側折棱明顯;抹緣者,系將方唇的下緣抹圓而變來,沿面微微弧凹;尖唇者胎厚,窄沿外翻。
三期多平折沿,沿面微凹,圜底。一般飾中繩紋。偏早者主要是方唇折沿,少數略顯淺盤。腹部上瘦下肥,圜底稍緩。偏晚者主要是抹緣式口沿(即將口沿下緣抹圓),圓唇上凸,沿面微凹。腹部上肥下瘦,圜底稍尖。
四期的代表性造型為盤狀口,尖唇,有的口沿外壓有花邊,束頸,鼓肩,圜底。薄胎。器表飾粗繩紋,內壁有麻點。還常見兩種,一種折沿,沿面下凹,無頸,圜底,繩紋;一種尖唇斜侈沿,高頸,腹肥鼓,圜底。
概括說,深腹罐口沿式樣繁多,尚難找到能涵蓋所有器物的清晰發展軌跡。就大體而言,一至三期沿面從斜直到微凹,圓唇、方唇并存;至第四期,出現淺盤狀口和尖唇。大多數無肩、頸,到第四期出現高頸、凸肩,腹徑與器高之比相對加大。底部的趨勢是從平底演變為圜底。紋飾從籃紋、方格紋到細繩紋,再到中等粗細繩紋,最后流行粗繩紋。
(2)圓腹罐:夾砂灰陶或呈黑色、灰褐色,鼓腹,平底或凹圜底。腹飾繩紋或籃紋。
一期一般是夾砂灰黑陶或灰褐陶,形體不大,有侈沿、折沿兩種,以折沿為常見。飾籃紋或細繩紋,少數飾方格紋。侈沿者尖唇,口沿外往往有花邊,高領,束頸,平底。
二期為夾砂灰陶或灰黑陶,多高領,束頸,腹部較深。折沿而不出器領的圓腹罐較少見。紋飾主要是細繩紋,籃紋很少。偏早時陶色多呈灰黑色,尖唇,直口或侈口,沿外飾花邊,肩不凸顯,平底;偏晚時較多夾砂灰陶,口沿外側加厚隆凸,頸部變短,腹變肥。
三期流行夾砂灰陶,尖唇或圓唇,頸短而弧曲,圓鼓腹,平底或凹圜底,中繩紋。偏早者,領稍寬直,口沿外側下緣出凸棱。仍有少數花邊口沿圓腹罐,作平底,與二期晚段圓腹罐的區別不明顯。偏晚者口微侈,矮頸內束,外沿面有一道凹槽,腹圓鼓,腹高與腹徑相若。
四期仍為夾砂灰陶,繩紋,常見形制為淺盤口,束頸,凸肩,平底或凹圜底。偏早時有兩種口沿,一種口沿翻侈,圓唇;一種為尖唇淺盤口,有的口沿外側有凹槽。晚段口沿多呈盤狀,尖唇,淺腹。另有少量厚胎,圓唇,口沿外側有凸棱。
圓腹罐的口沿仍很復雜,器身由無肩、溜肩,到圓肩、凸肩。底部從平底演變為平底與凹圜底并行。紋飾從流行籃紋、方格紋,到流行繩紋,繩紋由細到粗。
(3)甑:泥質灰陶或黑皮陶,侈口盆狀,平底或圜底,底部有鏤孔。飾籃紋或繩紋。
一期是泥質灰陶或黑皮陶,以折沿甑為常見,也有少數翻沿甑。折沿一般較寬,腹深,平底,底有五六孔。施籃紋,設雞冠鋬。早段者折沿斜陡,沿面凹下,腹瘦,下腹收為小平底,狀若假圈足,六孔。晚段者折沿趨平,腹肥,平底,一般五孔。圓唇翻沿甑,上腹外鼓,下腹瘦削。飾籃紋或繩紋。
二期為泥質灰陶或灰黑陶,以折沿甑為主,少量翻沿甑。深腹,四孔或五孔,雞冠狀鋬較高,多數施繩紋,少數為籃紋,個別方格紋。折沿者腹肥,圜底;翻沿者腹瘦,平底。早段者有灰黑陶,斜折沿較寬,多飾籃紋或方格紋;晚段者多灰陶,沿面出淺槽,一般為四孔,腹飾繩紋。
三期只見泥質灰陶,圓唇或方唇抹緣,斜折沿為主,也有少數卷沿,沿面多有弧凹,雞冠狀鋬稍高,底有四孔。上部磨光,下部飾繩紋。偏早者折沿斜陡,腹偏肥;偏晚者折沿近平,腹偏瘦。
四期仍為泥質灰陶,口沿外折或外卷(少數翻沿),深腹,雞冠狀鋬矮小甚或消失,圜底。底有一中心圓孔,三或四個半月形孔。上腹抹光,常出棱,下腹飾繩紋。早段口沿沿面大體持平,沿面微下凹;晚段唇沿多下垂,口沿的外緣往往低于內緣。
甑的變化趨勢為:口沿從斜折到平折,再到折垂,即其口沿外緣從高于內緣逐步演變為低于內緣。腹壁由斜收而弧收。從平底、平底與圜底并行到只見圜底,從多于四孔到只有四孔。從籃紋、細繩紋到普遍施中繩紋,雞冠鋬從普遍到消失。
(4)深腹盆:分折沿、卷沿、侈沿三種。多為泥質灰陶,少數為泥質黑陶或黑皮陶,平底或圜底,以繩紋為主,少量籃紋。
一期流行泥質灰陶或灰黑陶折沿盆,薄胎,斜折沿,沿面微凹,有的盆腹近渾圓,平底或圜底;有的底部收為小平底,狀若假圈足。飾籃紋或方格紋,個別飾繩紋。附雞冠鋬或帶雙橫耳。
二期流行折沿盆,泥質灰陶為主,還有小部分黑皮陶和姜黃色陶,腹緩收,平底或凹圜底。口沿及上腹磨光,下腹飾籃紋或細繩紋。多裝雞冠鋬。早段腹深,常見籃紋;晚段腹稍淺,繩紋為主。
偏晚時出現卷沿深腹盆,泥質灰陶,薄胎尖唇或圓唇外卷,深腹,凹底。腹飾細繩紋。
三期流行泥質灰陶卷沿盆,圓唇,深腹,凹圜底。上腹及口沿磨光。偏早者有少數黑皮陶,多飾細繩紋或偏細的中繩紋;偏晚者均泥質灰陶,一般飾中繩紋。
四期主要流行泥質灰陶卷沿盆,胎厚實,陶色淺而純正。口沿窄小,盆腹相對變淺,凹圜底或圜底。上腹抹光,常見有抹棱,下腹橫施(少數豎施)中繩紋或粗繩紋,內壁多見大麻點。偏早時,腹稍深,凹圜底;晚段時,腹變淺,出現部分圜底。
深腹盆的演變表現為:先是流行折沿盆,繼而流行卷沿盆。折沿盆的口沿從斜陡到平緩,腹部由陡深變斜淺,底部從圜底、小平底、平底微凹到凹圜底。紋飾從籃紋、細繩紋到中繩紋,口沿和上腹從流行磨光到抹光而后見旋棱。陶色從泛黑色到淺灰色。內壁麻點由小而大。
(5)大口尊:泥質灰陶,有少量黑皮陶,侈口,圓唇,束頸,折肩,深腹,平底或凹圜底。多飾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典型的大口尊出現于二期。
一期偶見一種器形介于高領尊與大口尊之間的器物,口徑明顯小于肩徑,弧肩,腹微鼓,平底。腹施籃紋和多周附加堆紋。或可視為大口尊的雛形。
二期時口徑小于肩徑,肩仍稍寬而微顯弧度,腹斜收或微鼓,平底或凹圜底。有的頸部有一周凸棱,或在肩腹交界施一周索狀附加堆紋,腹飾籃紋或繩紋,往往有多周弦紋,有的還兼施索狀附加堆紋。
三期時口徑略小于肩徑,斜肩,肩、腹間出凸棱,腹斜收,平底或圜底微內凹。口、頸磨光多呈黑色,肩上往往有弦紋、繩紋。腹部飾中繩紋或繩紋間弦紋,有的上腹磨光、有多周弦紋。早段者口部外侈度小;晚段者口沿外侈度大,肩窄,上、中腹往往呈現內凹曲線,多凹圜底。
四期時口徑等于或稍大于肩徑,斜高領,窄肩,腹部變瘦且腹壁常見內曲,凹圜底。肩緣多施一周索狀附加堆紋,腹飾繩紋間弦紋(有的上腹磨光),內壁常見大麻點。
大口尊突出的變化是:從口徑小于肩徑到等于或略大于肩徑,從較寬的弧肩到窄斜肩,腹部從微鼓到微內曲,從小平底到凹圜底。
(6)爵:泥質灰陶為主,有部分夾砂褐陶、泥質白陶。口部前流、后尾,單鋬,束腰,平底或圜底,圓錐狀三足。有的腹部、鋬部刻劃幾何紋,流根、尾尖或鋬首飾泥丁。
一期為夾砂灰褐陶或紅褐陶,胎較厚,流與尾皆短小,底部垂凸。腹部往往飾泥條,鋬上有簡單的刻劃紋。
二期除槽狀流之外,新出現有管狀流。早段流行夾砂灰褐或紅褐陶,多為管流,體瘦,底垂凸。晚段流行泥質灰陶,管流爵為細管流,馬鞍狀口,腹部刻劃有紋飾。槽狀流爵流尾皆短,底部微垂凸,腹部多刻劃有幾何紋飾。本期有少數泥質白陶爵。
三期流行泥質淺灰陶槽狀流爵,流、尾均較長,流一般高于尾,腹部刻劃分區平行線,平底。有腰、腹呈弧線圓滑相接和瘦腰鼓腹兩種。管狀流爵基本消失。
四期依然流行泥質淺灰陶。體形瘦削,流、尾窄長,一般流高于尾,腰腹橫截面均呈扁圓形,平底,三錐足細高。分區刻劃紋飾。此外,本期還有一種夾砂紅褐陶爵,流尾均短,器壁經刮削,較少見。
爵的變化趨勢為:二期管狀流與槽狀流并行,其后只流行槽狀流。腹部截面從近于圓形變為橢圓形,且越晚越扁。底部由垂凸到平底。紋飾由凸弦紋與陰線刻劃紋并存到只見陰線刻劃紋。槽狀流爵的流、尾由短而長。
(7)盉:泥質灰陶或白陶。薄胎。頂部一流一口,流作短管狀。單鋬,袋狀三足。通體磨光,常見凸、凹弦紋,個別刻劃幾何紋。
一期是暗灰色細泥質陶。頂蓋高隆,頸有弦紋,蓋緣壓有花邊。有的在腰部飾索狀附加堆紋。
二期為泥質白陶或淺灰陶。一種為瘦首,形體較矮,頂蓋瘦小,口上往往有蓋,短流,頂蓋和腰部各飾一組凹弦紋。一種為肥首,體高,頂蓋隆凸,腰部多有凸弦紋。
三期僅見泥質淺灰陶。碩首,束腰,形體肥瘦呈中等,流行于腰部飾凹、凸弦紋。
四期仍為泥質淺灰陶。形體肥矮,管流豎立,器體上寬下窄,腰部飾二三道凹弦紋,有的飾一周刻劃平行線。
盉的演變趨勢是從白陶與灰陶并舉到流行淺灰陶,形體從瘦高到肥矮,紋飾從流行凸弦紋到流行凹弦紋。
(8)刻槽盆:泥質灰陶,平底或圜底。一般飾繩紋,少數籃紋,個別方格紋。
一期為厚胎,直口(有的口微侈,有的口微斂),深腹,平底。多施籃紋,少數施方格紋或繩紋。內壁刻槽皆從盆底中心引出,似呈輻射狀。
二期仍為厚胎,深腹,平底或圜底。內壁刻槽一般是用一槽將刻槽區先等分為二,然后沿分區刻槽,槽深而粗,器表飾籃紋或繩紋。早段直口(有的口沿外出凸邊)者多,少數微侈口,以籃紋為多;晚段侈口者漸多,外沿有凸出的寬邊,頸微束,多飾繩紋。
三期為侈沿或翻沿,圓唇,束頸,平底或圜底。飾中繩紋。偏早者腹偏深,多平底,刻槽一般是從一個中心引出;偏晚者盆口偏大,腹偏淺,多圜底,刻槽往往分四區,而非均從一個中心引出。
四期是圓唇,侈口,微束頸,淺腹,圜底。刻槽一般較細淺,分做四個槽區。腹壁外施中繩紋,內壁往往有大麻點。
刻槽盆的演變趨勢為:從厚胎、直口或微斂口、無頸、深腹、小平底,外施籃紋或細繩紋,內壁刻槽粗而深;逐漸變為薄胎、侈沿或翻沿、束頸、淺腹、圜底,飾中繩紋,內壁刻槽細而淺。
(9)捏口罐:泥質灰陶或灰黑陶。小口,束頸,鼓腹,平底或凹圜底。腹飾繩紋或籃紋,個別方格紋。
一期為泥質黑皮陶或灰陶,質堅。平底。往往通腹飾籃紋或方格紋。偏早時有兩種,一為圓唇卷沿,短頸,略顯凸肩;一為折沿,無頸,溜肩。晚段只見泥質灰陶。圓唇直領,口微侈,腹瘦,飾籃紋。
二期僅見泥質灰陶。腹深,平底。早段圓唇直口、無肩、瘦腹,多籃紋、方格紋,少見繩紋。晚段則繩紋多,籃紋或方格紋少見,一種為尖唇,口沿下緣外凸,高頸內束;一種為圓唇,口沿外側出厚邊,短頸。
三期還是泥質灰陶。形如圓腹罐,圓唇,微侈口,高頸,多出肩,鼓腹,凹圜底。腹外施繩紋,有的內壁見麻點。
四期仍然是泥質灰陶。圓唇外卷,直領,圓鼓腹,凹圜底。施繩紋。
捏口罐的形制演變趨勢為:從尖唇、束頸到圓唇、高領,從溜肩到凸肩,從平底到凹圜底;從流行籃紋、方格紋到流行繩紋(繩紋從細繩紋變為中繩紋)。
綜合二里頭遺址的考古資料,可看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陶器的演變軌跡。
陶系方面:泥質陶中細泥陶的比例由多變少,夾砂陶的比例由少變多;陶色由深沉向淺明發展,黑陶、黑皮陶由多而少,灰陶逐漸增多,最后多見淺灰陶。
器類組合方面:炊具由罐、鼎、甑的組合,到罐、鼎、甑與少量的鬲共存;甗始終存在,但是一直處于從屬地位。食器中豆始終為主體,三足皿亦常見,圈足盤只在一期流行,而簋則主要見于三、四期,尤以四期為多。酒器中飲器以爵、觚為主,從流行夾砂陶爵,多見管流爵;演變為流行泥質陶爵,只見槽流爵。斟灌器從鬶、盉并存到只見陶盉。盛儲器以盆、尊、甕為主,折沿盆逐漸為卷沿盆取代,二期以后盛行大口尊。
器形方面:從流行折沿、平底器,少見空三足器;到流行翻沿、卷沿、圜底、凹圜底器,空三足器漸多。
紋飾方面:從流行籃紋、方格紋,到流行繩紋。從細繩紋發展到中繩紋、粗繩紋。從較多的凸棱,演變為多見陰線弦紋。
縱觀二里頭文化陶器的發展演變,我們認為大體上又可以劃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以一、二期為前期,三、四期為后期。前期泥質陶較多見,陶色深沉,黑陶和黑皮陶較多。流行折沿、平底器,少見三足器。炊具主要是深腹罐、圓腹罐、甑;食器主要是豆、三足皿,常見圈足盤;酒器以爵、觚、鬶為主,也用盉;盛儲器流行折沿盆、小口尊。后期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陶色淺淡明快,較多淺灰陶。流行翻沿或卷沿、圜底器,常見三足器。炊具除仍以深腹罐、圓腹罐、甑為主外,還有鬲;食器除豆、三足皿外,常見簋;酒器仍以爵、觚為主,流行盉而罕見鬶;盛儲器流行卷沿盆、大口尊等。在后期末尾即第四期晚段,炊器中出現薄胎、垂腹、袋足分襠明顯的鬲和橄欖形平底深腹罐,盛器中出現束頸平底盆等明顯屬于商文化系統的器物。
二 年代
關于二里頭文化的年代,可從考古學文化相對年代和碳十四年代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相對年代
經過數十年的發掘和研究,二里頭文化在中原地區考古編年序列中的位置已經明確。
20世紀50年代,首先在洛陽東干溝遺址[27]發現二里頭文化灰坑打破龍山文化晚期灰坑。以后,在臨汝煤山[28]、洛陽矬李遺址[29]發現二里頭一期遺存疊壓或打破王灣三期文化堆積的地層關系。考古界公認二里頭文化晚于豫西地區龍山文化,但從文化傳承關系和當時公布的碳十四測年數據看,二者間尚存在缺環。1979年對密縣(今新密市)新砦遺址的試掘[30],發現“新砦期”灰坑打破王灣三期文化晚期灰坑。后來又在臨汝煤山[31]找到“新砦期”早于二里頭文化一期的地層證據。而且,“新砦期”陶器群明顯表現出上承王灣三期文化、下啟二里頭文化一期的過渡形態[32],證實二里頭文化是在王灣三期文化晚期基礎上經“新砦期”發展而來。1999年北京大學對新砦遺址的發掘[33],使上述結論得到印證。
在偃師二里頭[34]、夏縣東下馮[35]和垣曲商城[36]等多處遺址都發現早商文化疊壓或打破二里頭文化晚期遺存,但迄今尚無一例相反的層位證據。偃師商城第一期遺存[37]中含有大量二里頭文化器物。偃師商城考古分期序列的建立,以及對偃師商城、鄭州商城與二里頭遺址相關遺存的比較研究,使我們知道:以偃師商城第一期和鄭州二里岡下層一期為主要代表的早商文化一期,同二里頭四期晚段時間相當。即是說二里頭文化末尾同早商文化開頭有交錯,二里頭文化的主體(一至三期)無疑早于早商文化,其第四期(至遲其晚段)已經進入商代[38]。
(二)碳十四年代測定
以往曾公布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碳十四測定數據40個[39]。學者曾就其進行過專題討論,提出二里頭文化的年代范圍應是公元前1900年至前1500年[40],此說曾被學術界廣泛采用。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公布了采用常規法及AMS(加速器質譜儀)方法新測定的年代數據(包括擬合后的日歷年代范圍)。關于二里頭文化的年代,有二里頭遺址常規法測定數據(見本書附錄表2),還有鄭州“洛達廟類型”晚期常規法和AMS測定數據[41]。
參照已公布的碳十四年代數值,并與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相勘照,我們暫推定二里頭文化的年代范圍是公元前19世紀中葉至前16世紀中葉,約300多年。如前所述,據考古學方法已判明二里頭四期(晚段)同偃師商城早商文化一期在時間上有交錯,把二里頭文化下限推定在公元前16世紀中葉,同附錄表3、表4所載偃師商城一期早段測定為公元前16世紀前半葉是吻合的。至于二里頭文化日歷年代的上限,還需依賴更多數據以及對“新砦期”較可靠的年代測定,做進一步整合,方可得出比較具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