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不一定就是使徒本人,但他們是與最后的基督教使徒同時代的人物,且留下了基督教思想史上最早的著述。這些使徒教父及其著述包括《使徒信經》(The Apostles’ Creed)、《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托名《巴拿巴書》”(The So-called Epistle of Barnabas)、羅馬的克雷芒(St.Clement of Rome,?—約97)的《致哥林多人書》(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安提阿的依納爵(St.Ignatius of Antioch,約35—約107)的《致以弗所人書》(Epistle to the Ephesians)、《致梅涅西亞人書》(Epistle to the Magnesians)、《致車勒斯人書》(Epistle to the Trallians)等書信,士每拿的波利卡普(St.Polycarp of Smyrna,約69—約155)的《致腓立比人書》(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希拉波利的帕皮亞(Papias of Hierapolis,約60—130)的《耶穌言論注疏》(Sayings of the Lord),以及《赫馬的牧者》(The Shepherd of Hermas)等。
這里,我們將重點研究希臘教父和拉丁教父的思想,其最重要的文獻是19世紀法國學者米涅(Jacques-Paul Migne,1800—1875)編輯出版的《教父著作全集》(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分為《希臘教父全集》(Patrologia Graeca,簡稱PG)161卷和《拉丁教父全集》(Patrologia Latina,簡稱PL)221卷。
作為護教者,查斯丁主要是針對當時羅馬帝國知識界對于基督教的誹謗、攻擊而撰文回應。羅馬帝國知識界尤其是其哲學家對其社會中新興的基督教展開了批判指責,其批評者包括馬可·奧勒留的老師西爾塔的福羅恩托(Fronto von Cirta)、修辭學家撒摩薩塔的魯齊安(Luzian von Samosata)、柏拉圖哲學家凱爾蘇(Celsus)、新柏拉圖主義者波斐留斯(Porphyrius)等人。為此,查斯丁先后撰寫了8部護教著作來回應和反駁。這些著述得以保留下來的有3部,包括兩篇《護教文》(Apologien)和一篇針對猶太教拉比特里風(Tarphon)的辯論文章《與特里風談話錄》(Dialogue with Trypho)。
亞歷山大里亞的克雷芒是奧利金的老師,約150年出生于雅典一個非基督教家庭,也有人認為其出生地在亞歷山大城。他早年皈依基督教后曾游學希臘、意大利南部、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約180年到亞歷山大城,拜師成為潘代努(Pantaenus,?—約190)的學生。潘代努由此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而轉變為基督教思想家,據傳在游歷東方如印度等地后到亞歷山大城擔任該城基督教教理學校校長,該校乃基督教歷史上最早的學術機構,反映出“希臘化時代”東西文化的交匯。潘代努去世后亞歷山大里亞的克雷芒接任該校負責人,直至202年羅馬皇帝塞凡魯斯(Septimius Severus)迫害基督徒時期才離開埃及前往卡帕多金(今土耳其境內)等地傳教,約于215年前后在當地去世。其主要著作包括《勸勉希臘人》(Cohortatio ad Gentes,英譯Exhortation to the Greeks)、《教育者》(Paedagogus,英譯The Tutor)和《札記》(Stromata,英譯Miscellanies)等。
亞大納西約于295年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的非基督教家庭,但他很早就不顧家庭反對而皈依了基督教,學習基督教教理,從313年至328年在當地教會擔任亞歷山大主教的秘書工作,于319年成為該城教會的執事,并在325年作為亞歷山大主教的助手參加了尼西亞會議。其一生主要經歷與教會反對阿里烏(Arius,約250—336)異端、捍衛“三位一體”教義的斗爭相關聯。阿里烏自313年在亞歷山大教區任神職,其間因反對“三位一體”教義、主張圣子不是上帝、不與圣父同性、同體而引起教會內部混亂,在尼西亞會議之前就被亞歷山大主教革除教籍,在尼西亞會議又被定為異端而遭流放。但由于羅馬皇帝的干涉及其觀點的變動,以及其他主教的不同態度,亞大納西本人也深深卷入了這一教義及政治之爭的旋渦。他于328年接任亞歷山大主教一職,并因為堅持“三位一體”教義而先后于335—337年、339—346年、356—362年、362—363年、365—366年共五次遭到流放。但隨著“三位一體”教義被教會所確立,亞大納西的正統派地位也被認可。他于373年5月2日去世,一生寫有大量著述,包括《反異教論》(Oratio contra gentes)、《論道成肉身》(De incarnatione)、《反阿里烏談話錄》(Orationes contra Arianos)、《論三位一體與圣靈》(Liber de Trinitate et de Spiritu Sancto)和《圣安東尼傳》(Vita Antonii)等。
就“存在”之意義而言,納西盎的格列高利認為上帝有兩個名稱,即“存在”(on)和“存有”(ousia);從“存在”上除了強調其“無限性”和“永恒性”之外則無可奉告,而從“存有”上則可從《圣經》所揭示的“自有永有者”來揣摩,當摩西問及神名時得到的回答即“我是我所是”(I am What I am),[27]由此而說明了上帝的無限、永恒、絕對、不變性。上帝自身包括了整個存在,無始無終可言。“準確地說,存有(ousia)專屬于上帝,完全屬于他,……應當說,他沒有過去或將來。”所以,上帝好似“存有的大海,無限又無際”,其名根本不可定義。[28]這種思想為強調希臘哲學的古代希臘教父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從而超越其理性思辨之限而富有了神秘想象的內容,尤其是對此后亞略巴古人丟尼修(Dionysius Areopagita,約6世紀)等人的“否定神學”進路提供了重要啟迪。
7.大巴西勒
大巴西勒約于330年出生在卡帕多奇亞(今土耳其境內)的該撒利亞,全家都為虔誠的基督徒。他早年曾在君士坦丁堡和雅典等地求學,涉獵修辭、醫學、哲學等,357年回到家鄉,不久就放棄教職和財產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拜訪基督教禁欲隱修者,并在回返后建立伊利河岸荒野中的隱修院,制定隱修規則。他于370年擔任該撒利亞主教,曾參與反對阿里烏異端的神學論辯。他于379年去世,主要著作包括《論六天創世》(Hexaemeron)、《論圣靈》(De Spiritu Sancto,英譯On the Holy Spirit)、《論禁欲》(Ascetica)和《駁優諾米》(Against Eunomius)等,并與納西盎的格列高利一道合編《奧利金著作選錄》(Philocalia)。
尼斯的格列高利據傳為大巴西勒的弟弟,約于335年出生,早年受其兄影響而接受基督教教育、服務于教會事務,但后來一度脫離教會而結婚從業,當上了修辭教師。他不久又回歸宗教生活,并入修道院隱修,于371年出任尼斯城主教。他亦投身于反對阿里烏派的論爭,為此曾因皇帝瓦倫斯(Valens)支持異端而于376年被免職,但在瓦倫斯死后他得以于378年返回家鄉復職,隨后于381年參加了君士坦丁堡公會會議。他約于395年去世,其著述甚豐,主要著作包括《論教義大綱》(Oratio catechetica magna)、《關于靈魂及復活的對話》(De anima et resurrectione dialogus)、《論人的創造》(De hominis opificio)、《護教布道文》(Explication apologetica in Hexaemeron)、《論摩西生平》(De vita Moysis)、《論皮索尼薩》(De Pythonissa)、《論童貞》(De virgintate)、《詩篇詮釋》(In Psalmos inscriptiones)、《傳道書詮釋》(In Ecclesiasten)、《雅歌注解》(Commentarius in canticum canticorum)、《致阿德拉比烏斯:我們不應說有三位神》(Ad Adlabium quod non sint tres dii)、《致辛普利庫斯:論神圣信仰》(Ad Simplicium de fide sancta)、《論基督宗教》(De instituto Christiano)、《神秘神學》(Mystike theologia)、《論至福》(De beatitudinibus)、《駁優諾米》(Adversus Eunomium)、《駁阿波利那烏》(Adversus Apollinarem)、《反異端》(Antirrheticus)、《圣馬可利奈傳》(Vita S.Macrinae)等。
大馬士革的約翰的代表著作《知識的源泉》是基督教神學思想集大成之作,故而也有“智慧之源”(Fount of Wisdom)的稱呼。這部著作有68章的篇幅,分為三大部分,即論“哲學”(包括《哲學之首》Capita philosophica等)、“異端”(包括《論異端》De Haeresibus等)和“正統信仰”(包括《對正信的詳述》Expositio accurata fidei orthodoxae等),此外還包括《論辯證法》(De Dialectica)、《論邏輯》(De Logica)、《兩個意志、一個實體》(De duabus Voluntatibus et una Hypostasi)、《基本教義》(Elementarium Dogmatum)、《論頌歌》(De Hymno Trisagion)和《論正信》(De Fide Orthodoxa)等專論。在對“三位一體”教義的理解中,他特別突出“互居相融”(perichoresis)這一概念,以便解釋“三一”之神位格間的能動及合一關系。“‘perichoresis’一詞源自‘chora’,意指‘空間’或‘位置’,也可能來自‘chorein’,有‘包含承載’‘挪出位置’或‘向前進發’之意。這個概念描述了神圣位格關系間的靜態和動態的兩個方面,……從靜態的意義而言,‘互居相融’描述一位格處于其他位格之內,占據同一的空間,并以自己的存在充滿其他位格,故稱為‘互居’。從動態的角度而言,它描述一個位格與其他位格如何相互穿透和滲入,構成一個永恒的接連及契合的過程,而這過程正是內存于神圣三位格之中的,故我們認為用‘相融’‘相攝’或‘相貫’等均可以表達出上述含義。”[31]顯然,大馬士革的約翰意識到,說清“三位一體”教義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這為“三”的“位格”(hypostasis)問題,必須讓人們信服這“三位格”的融通“一體”。同樣,他在這一努力中也解決了希臘哲學如何向基督教思想的融通問題,“借助于他,希臘思想財富的大河流入了經院哲學”。[32]
德爾圖良有一段名言常被人引用,并被人視為是其“正因為荒謬,我才相信”(credo quia absurdum)的典型表述:“上帝的兒子死了,正因為這是荒謬的,所以是絕對可信的;他被埋葬后又復活了,正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確定無疑的。”[35]這種拒絕理性、拒絕哲學思考的極端做法也使德爾圖良的思想陷入絕境。盡管西方一些思想家替德爾圖良辯解說,其思想只不過是強調信仰必定有人們看不透、理性無法企及的奧秘而已,否則就不是信仰而成為一般的知識了,卻也無法避免德爾圖良由此所造成的信仰與理性、宗教與哲學之間的強大張力和相互排拒,其后果是在基督教思想發展中形成了信仰而后理解或信仰無須理解的唯信主義極端思潮。
安布羅斯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基督教發展史上起過許多開創作用,而且還是引領奧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信仰的關鍵人物,故經常被人們論及。他約于339年出生在特里夫斯(今德國境內),其父為羅馬帝國駐高盧總督,父親死后隨母親回到羅馬,早年曾學習文學和法學,并以律師為業,后來轉而從政,于374年被任命為上意大利的帝國執政官,據傳在去米蘭就任之前曾獲意大利總督普洛布斯(Probus)具有預言之意的贈言:“去吧,不要當一名法官,而要當一名主教。”他來到米蘭不久,當地主教奧克森修就去世了,隨之教會內部在主教人選上發生分歧,社會出現騷亂動向;而當安布羅斯來到教堂平息事端之際,突然有孩童高叫“安布羅斯當主教”,結果在場各派人士將之作為神意而共同擁戴,其實當時安布羅斯甚至還不是基督徒。[38]這樣,他在七天后受洗入教,并于374年12月7日直接擔任米蘭主教。他擔任主教后身體力行捐出全部財產,自甘貧苦、奉行禁欲主義生活,潛心于教會事務,且充分體現出其政治睿智和管理才干。他曾任羅馬皇帝瓦倫丁尼二世(Valentinianus Ⅱ)和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的顧問,對朝政影響頗大;正是在安布羅斯的勸說下,狄奧多西一世才多次頒布法令支持基督教,并于392年正式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安布羅斯支持尼西亞公會議的決議,反對阿里烏派的觀點,并在與阿里烏派論爭中反對羅馬帝國皇帝的干涉,宣稱教會獨立于政府,皇帝不應該凌駕于教會之上,而應在教會之中。這些思想直接影響到此后西歐中世紀的政教關系,安布羅斯也被主張教權主義的教會人士稱為“主教之主教”。安布羅斯于397年4月4日在米蘭去世,其紀念節日為12月7日。安布羅斯一生著述甚豐,主要包括《萬有的永恒建立者,創造一切之神》(Aeterne rerum conditor,Deus creator omnium)、《論奧跡》(De mysteriis)、《論潛能》(De paenitentia)、《論忠誠》(De fide)、《關于忠誠的說明》(Expositio fidei)、《論圣靈》(De Spiritu Sancto)、《論圣餐與道成肉身》(De incarnationis dominicae sacramento)、《論六天創世》(Hexaemeron)、《論天堂》(De Paradiso)、《論該隱和亞伯》(De Cain et Abel)、《論挪亞與方舟》(De Noe et arca)、《論亞伯拉罕》(De Abraham)、《論以撒與靈魂》(De Isaac et anima)、《論雅各與幸福生活》(De Jacob et vita beata)、《論族祖約瑟》(De Joseph patriarcha)、《論族祖》(De Patriarchis)、《論托比亞》(De Tobia)、《詩篇詮注》(Psalms)、《路加福音詮注》(Commentary on St.Luke's Gospel)、《論神父的職責》(De officiis Ministrorum)、《論貞女》(De Virginibus)、《論貞潔》(De Virginitate)、《論圣潔的規則與永久的童貞女圣瑪利亞》(De Institutione Virginis et sanctae Mariae virginitate perpetua)、《對貞潔者的勸慰》(Exhortatio Virginitatis)等。
安布羅斯的思想學說以研究圣經學和倫理學為主,他在圣經研究領域是著名的注疏家,在倫理研究上則結合了基督教的神修思想。此外,他在教會論上則還特別關注到教會與國家的關系,主張教會獨立于國家的權威之外,并對此提出了三原則:一是教會之內的領域不屬于國家,教會應該自由,他認為“如果教會,在代表人,在司牧,在圣統制方面,不脫離皇帝的保護,政權的牽制,這種自由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他為教會要求教會權益(Jus ecclesiasticum),司祭權益(Jus sacerdotale)”。[39]二是為教會提供倫理的保障,教會不僅在純宗教問題上,而且在倫理問題上也應該有效運用“神圣的絕罰武器”來對付皇帝,這就是指教會可以用另一種權力作為倫理的約束而行使對皇帝的間接權威;于此,安布羅斯留下了一句名言:“皇帝在教會內,不在教會上”(Imperator enim intra Ecclesiam,non supra Ecclesiamest)。[40]三是教會有權受到國家的保護,而國家則不可拒絕照顧教會,但國家沒有責任照顧其他宗教。顯然,安布羅斯的上述三原則乃是中世紀教權至上論的萌芽。
哲羅姆的全名為Sophronius Eusebius Hieronymus,中文名來自其英文名Jerome的音譯,他是歷史上第一部統一的《圣經》拉丁文譯本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經》(Vulgata)的編纂者。哲羅姆約于347年出生在達瑪提亞的斯特利頓城(今斯洛文尼亞境內),大概在359年赴羅馬求學,師從語法學家多納圖(Aelius Donatus),其間受基督教影響而于366年前后經教宗利拜爾(Liberius)施洗入教。他在皈依后曾去特里爾學習希伯來文、希臘文,以及神學和《圣經》,并在阿奎利亞、色雷斯、加拉太、卡帕多奇亞、安提阿、敘利亞等地體驗隱修生活,于379年在安提阿祝圣為神父,隨之到君士坦丁堡參與納西盎的格列高利校譯和注釋《圣經》的工作,于381年參加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從382年至385年,哲羅姆受命而在羅馬為編訂一部統一的《圣經》拉丁文譯本而做準備,亦曾擔任教宗達馬蘇一世(Damasus I)的教務秘書工作,385年后他定居伯利恒,負責當地的男修道院隱修工作,并潛心于《圣經》拉丁文的翻譯及編輯工作,于405年完成《通俗拉丁文本圣經》(Vulgata),從而使之成為此后天主教最權威的拉丁文本《圣經》。他于420年9月30日在伯利恒去世,這一天也成為其紀念節日。除了用拉丁文翻譯《圣經》之外,哲羅姆還有其他研究領域的大量著述,如其《杰出人物傳》(De viris illustribus)描寫了135位教會思想家,故有“第一部教父學”之稱,其他著作還包括《布道文》(Homilies)、《希伯來文的創世記》(Quaestiones Hebraicae in Genesim)、《希伯來書詮注》(Liber de nominibus Hebraicis)、《保羅傳》(Vita Pauli Monachi)、《馬拉基傳》(Vita Malchi)、《反赫爾維丟》(Adversus Helvidium)、《反約維尼亞》(Contra Jovinianum)、《反維吉蘭修》(Contra Vigilantium)、《反裴拉鳩之對話》(Dialogus adversus Pelagianos),以及《反耶路撒冷的約翰》(Against John of Jerusalem)和《反魯菲努斯護教書》(Apology against Rufinus)等;他還有多篇《信札》(Epistolae)(約150封)留世。此外,哲羅姆還翻譯了不少他人著作,包括《奧利金布道書》(Origen's Homilies)、《奧利金論首要原理》(Origen's De Principiis)、《亞歷山大里亞的塞奧菲魯的教牧書》(Paschal Letters of Theophilus of Alexandria)和《狄杜謨斯的論圣靈》(Didymus’ De Spiritu Sanct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