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研究
- 胡瑋佳
- 2454字
- 2021-10-15 11:17:27
摘要
資本市場秩序的建立和保持需要具備真實可靠的信息,其中可靠的財務信息是投資者及其他利益關系人進行經濟決策的基礎,也是維持資本市場秩序和保證資本市場正常運行的關鍵。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法律制度不足等問題,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報告中存在重大錯報的信息,嚴重地誤導了報表使用者的相關決策,使生產力發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受到了阻礙,損害了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因此,尋找資本市場多方參與者的監督力量,提高中介機構的監督效力,降低上市公司財務信息重大錯報風險成為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重要基礎。
在信息經濟學理論下,企業會計信息從內向外流動的過程形成了“制作(生產)—控制—鑒證—接收(披露)”的鏈條。在此鏈條中,上市公司、外部審計師、投資者、監管部門等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資本市場的制約體制包括注冊分析師、會計準則、資本市場監管及反欺詐和內部交易的相關法律,有效的制約體制能夠幫助防止和識別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重大錯報問題。但由于我國的監管力度較弱,投資者保護還不完善,除了健全現有的制約體制,尋找其他資本市場的監督力量是保持資本市場有效運行、降低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的關鍵因素。
作為資本市場的信息中介和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機制,證券分析師在資本市場信息監管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于西方資本市場的研究證據已經發現,證券分析師識別舞弊公司的效率要遠遠高于市場監管層及審計師。在我國近年來發生的財務造假事件中,證券分析機構“渾水”(Muddy Waters)沽空公司對“輝山乳業”虛報資產的發現,以及證券分析師蒲某對“銀廣夏”夸大生產利潤的跟蹤和證實,都向市場揭露了財務報告中存在的重大錯報信息,引起了監管層及投資者的注意。與注冊會計師和政府監管相比,證券分析師可以從多渠道獲取公司的信息,包括參加股東大會、電話會議和與管理層的私人談話等,因此信息搜集的成本較低;與投資者相比,證券分析師具有更專業的背景知識,因此信息解析能力更強。盡管以往研究強調了分析師關注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但是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本書認為,這源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證券分析師行業尚處于發展階段,政府部門對于中介機構的監管還不完善,因此導致研究結果受制度環境的影響;二是已有文獻缺乏從會計信息傳遞的整個鏈條來分析的研究視角,因此不能系統地針對分析師關注對上市公司披露會計信息的影響進行分析。
借鑒以往研究和現有理論,本書從研究分析師對會計信息鏈的“制作(生產)—控制—鑒證—接收(披露)”流程各層面的影響作用入手,為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機理提出了新的解釋框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分析師關注較高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較低。具體表現為:(1)在信息制作層面,本書從兩個方面衡量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風險。一方面,重大錯報在制作層面的直接表征為財務報告舞弊或財務報告重述。研究發現,分析師關注較高的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及財務報告重述發生的概率越低。另一方面,重大錯報在制作層面的間接表征為盈余管理信息風險。通過識別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與業績波動相關的可操控應計部分,本書發現,分析師關注越高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盈余管理信息風險及基本面信息風險越低。(2)在信息控制層面,當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出現問題時,分析師可能會選擇及時地發現并溝通,如果溝通沒有達到有效提高內部控制的目的,分析師在避免發布負面預測的情況下會采取停止對企業跟蹤的方式向市場傳遞信號。因此,在信息的“產品控制”階段,分析師的關注有效提高了公司內部的治理環境,顯著地降低了管理層舞弊的“合理化”因素,從而降低了財務報告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研究發現,分析師關注較高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可能性越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概率越低。(3)在信息鑒證層面,前兩個階段分析師對信息制作和控制的關注,提高了企業的信息環境,完善了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督機制,有效降低了財務報告舞弊或錯報可能存在的概率,因此,減少了注冊會計師需要投入的審計成本,同時增加了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潔”審計意見的概率。
本書主要的研究貢獻如下:
第一,構建了分析師關注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的新的解釋框架,為分析師關注對會計信息傳遞的整個鏈條具有監督和改善的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認為,會計信息是企業向外界披露的“產品”,從產品的制作到“消費者”手中,經歷了“制作(會計報告的編制)—控制(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注冊會計師審計)—接收(披露給報告使用者)”的一系列流程。但是,以往大量文獻把焦點放在分析師關注對資本市場反應或財務報告盈余質量的影響,忽略了分析師作為資本市場信息中介和上市公司外部監督者對于會計信息流動各層面的影響作用。
第二,根據會計信息傳遞鏈條的不同層面,構建了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新的度量體系。以往文獻主要以受到證監會處罰,或可操控應計利潤作為公司財務報告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衡量變量,但此類替代變量存在局限性:一是沒有受到違規處罰的公司并不意味著其披露的財務信息是“清潔的”(即完全不存在重大錯報風險);二是由于盈余管理是中性的,可操控應計利潤的高低并不能直接代表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是否存在重大錯報風險。因此,本書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衡量根據會計信息的傳遞進行了多層面的量化,使研究結論更具有可靠性。
第三,本書的研究結果著重強調了資本市場的中介機構——證券分析師在市場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規模的不斷增長,證券分析師從早期不規范的民間“股評師”,發展到截至2017年從事證券投資業務的2309人,他們對于上市公司披露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因此,本書的主要現實意義在于引起監管層對如何利用分析師的職業特點和信息優勢,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完善資本市場會計監管等問題的重視。研究結論以期為政府監管及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作為未來決策參考。
關鍵詞:證券分析師;分析師關注;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會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