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吉安渼陂村調研報告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社會實踐》調研團
- 734字
- 2021-09-28 15:46:57
婚姻
與《江村經濟》中記述的一樣,在渼陂村,男女之間大部分通過媒人介紹組成家庭。這里的媒人,既不是一個固定的人,也不是某個婚介機構,而是房前屋后的鄰居或者關系較近的親戚。每當家里有適齡的子女,就會有親戚朋友主動幫忙介紹對象。依托自身的人際網絡,媒人在附近的村鎮可以找到一些合適的人選。這種行為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當媒人是一個行善積德的事情,村民都十分樂意擔任媒人。其次,這是一種類似于交換資源的行為,由于每個人的人際網絡都是有限的,加上渼陂村嚴格禁止梁姓內部通婚,這使得找到合適的人選變得困難起來。“今天你給我當媒人,明天我給你當媒人”成為了解決這種資源稀缺問題的好辦法。最后,做媒人會有象征性的報酬,這個金額往往由娶媳婦的一家支付,與這家的收入情況有很大的關系。但必須強調的是,這是最不重要的動機,人們不會僅僅因為錢而去說媒,這也就是渼陂村里沒有專業媒人的原因。整體而言,大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還有留在村里的青年人都通過這種方式找到自己的配偶,配偶多來自附近的村鎮(新圩、值夏等地)。
但是,介紹婚姻的許多細節與費孝通先生所寫的時代有了極大的差別。首先是媒人的作用大大降低,媒人僅在介紹雙方認識、訂婚和結婚儀式中起作用(這部分見婚禮婚俗的部分)。在介紹雙方認識之后,是否交往、如何交往成了雙方的事情。這樣在一定意義上也增進了夫妻雙方的感情,《江村經濟》中夫妻沒有共同語言的現象已經大大減少,家庭變得更加和睦。
其次與費孝通先生年代不同的是,自由戀愛也在婚配中起了重要作用。通過自由戀愛結婚的人大多是在外接受高等教育,還有一小部分在外打工的人。自由戀愛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外來媳婦的現象,固然在生活習慣上有許多不同,但是由于一年見面的時間很短,當地人并不排斥外來媳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