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中國區域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與總體特征

一 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及特征

(一)中小企業創新引領地位凸顯

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持續進行,中國各地各級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與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中小企業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與此同時,在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驅動戰略的支持下,東部整體創新環境持續優化,中小企業創新效能有了顯著提升。

1.企業創新投入持續增加

在“十三五”規劃的關鍵階段,東部地區著力于增加創新動能,不斷在創新投入上“加碼增重”,為創新發展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使中小企業結構更加優化,投入產出更有績效,取得了卓越發展成就。2019年浙江省深入實施“雙倍增”計劃,加速落實“鳳凰行動”“雄鷹行動”“雛鷹行動”,引導科技資金投向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高端科技等領域,大力實施“六個千億”產業投資工程。2019年浙江省R&D投入比上年增長14%,R&D 支出與 GDP 之比為2.6%,全年財政科技支出增長35.9%,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增長20.0%,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7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1000家。江蘇省立足于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大力支持企業提高研發投入占比,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培育壯大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達2.4萬家,凈增近60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700億元,占GDP比重達2.72%,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80%。

2.企業科研平臺體系不斷完善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支持下,東部地區省份整合研究資源、形成智慧合力,搭建多層次的科研平臺,通過促進開放共享,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充分釋放服務潛能,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2019年河北省推動京津冀創新資源共享、資質互認,共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98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6家,新增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307家,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投入運營,科研平臺體系建設效果顯著。山東省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相繼揭牌,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達到22家。與此同時,山東省持續彰顯海洋地域環境優勢,“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重大科研工程順利實施,新增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63家。上海市著力提升整體科創水平,2019年建成運營超強超短激光、轉化醫學設施等大科學設施,相繼成立量子研究中心、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

3.企業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一直以來,制度改革創新是東部地區穩定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抓手,同樣也是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在改革落實攻堅的關鍵階段,東部各省堅持圍繞企業主體,優化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北京市共發布涵蓋30條科學體制改革措施,提出創新“三城一區”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科技創新決策咨詢機制;優化人才培養與評價機制;提升重點產業市場準入便利化水平,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機制;統籌優化科技計劃布局,鼓勵科研機構機制創新;完善創新創業服務機制,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深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合作等措施。2019年上海市提出促進各類主體創新發展、激發廣大科技創新人才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改革優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進創新文化建設六大改革任務,進一步推動上海市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浙江省印發了《2019年科技體制改革與發展工作要點》,以堅持以“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為主題,2019年通過完善技術創新源頭供給機制、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創新資源聚集機制、創新服務機制,以推動“一強三高新十聯動”的科技新政,營造“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

(二)中小企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營商環境是衡量發展的重要指標,體現著國家與地區軟實力,直接影響著招商引資的多寡,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國家發改委將營商環境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創造良好和諧積極的營商氛圍是當前經濟政策的重要任務。東部地區針對優化營商環境推出了多項措施,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放管服”改革繼續深化

隨著“十三五”規劃步入收官階段,東部各省為全面務實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從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加強公正監管、大力優化政府服務、強化責任擔當等方面出發,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2019年吉林省以優化政務服務為突破口,推進流程革命性再造,讓事項減量、審批簡化、證明減少、環節壓縮,通過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成運行,實現省級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可辦,創造“吉林速度”。天津市發布了一系列“天津八條”“一制三化”審批制度改革、“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民營經濟19條”等政策措施,并通過地方法規與政務服務將其不斷扎實推進,已經實現全市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全面推進“承諾制”審批,企業開辦時間壓縮1個工作日內,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同步指引”。海南省不斷推進“移動互聯網+政府”,實現“一網通辦”“全島通辦”,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產業領域的開放,推動產業間合作創新。對有需要信貸與融資的中小企業,海南省實行“一線便利,二線管理”的FT賬戶制度設計,構建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和行政“審批一張網”,建立中小企業政產融一體化促進體系,為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提供多層次、多渠道、低成本的融資服務。

2.多管齊下促進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國中小企業均受到較大沖擊。為幫助企業應對疫情,提振信心,東部各地區積極組織引導各部門機構發揮各自優勢,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開展復工復產提供多樣化、精準化服務。江蘇省通過強化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集聚各方優勢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云上服務產品,助力企業在線辦公。同時,江蘇省建立疫情防控應急融資工作機制,摸排企業融資需求,提供金融信貸支持。不斷強化服務保障,開發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為企業提供“7×24”小時全時響應和服務。廣東省提出了5方面共20項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防控物資購置問題,并且在職工養老保險、申報納稅等方面給予高度的政策支持,對于擴大口罩生產的企業予以省財政資金支持,全力支持和推動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企業復工復產。遼寧自疫情發生以來,提前謀劃,統籌兼顧,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兩手抓”,通過加大中小企業配套幫扶,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復工復產,形成產品配套鏈的同步運行,迅速達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7032家,其中裝備制造、醫藥行業等重點工業復產率逾97%,基本達到往年同期水平。同時支持引導省內科技企業應對疫情提前布局,開展應急科技攻關,相繼下達30多項科研攻關項目,千方百計助力企業打開市場,提升競爭力。

(三)中小企業產業結構有序調整

近年來,隨著國家越發注重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限制和引導以及落實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東部地區省份不斷深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以期完善和發展現代經濟產業體系。中國東部地區在產業機構調整方面顯現了新的態勢,具體分為以下三方面:

1.數字產業支撐作用更為顯著

近年來,數字產業在中國巨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催生下實現了自身快速發展,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數字技術與企業生產運營、社會治理等領域深度融合,逐漸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浙江省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并制訂了五年倍增計劃,2019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5%,仍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新建數字化車間、無人工廠144家,新增工業機器人2萬臺,累計云企業超30萬家。并加快培育數字產業集群,積極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和快遞經濟,加快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改造。福建省2019年實施傳統產業“智造”工程,并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十百千萬”培育工程,全省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7萬億元,增速近20%,占GDP比重超過40%,并重點培育了一批特色平臺和細分領域平臺。廣東省致力于建成“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近年來相繼出臺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動計劃或發展規劃,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信業、互聯網相關產業等規模均突破萬億產值,累計5000多家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并匯集了諸多工業互聯網服務商。

2.新基建逐步成為投資主體

2019年至今,東部各省正積極推動擴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遼寧省以應用為牽引,整合資源、合理布局、集約發展,提出新基建與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預計在2020年建成2萬個以上5G基站,并推進大連普灣數據中心、沈撫新區遼寧先進計算中心等數據中心項目建設,依托鯤鵬技術體系,構建與大數據中心相適應的產業生態,提升網絡支撐產業發展能力,加快推進IPv6、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部署。2019年山東省以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為重點,加快謀劃推進一批牽引性強的重大項目,年內建成5G基站4萬個,集中打造20個左右省級數字經濟平臺,促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和數據流通產業發展,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山東建設。河北省2019年搶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出臺一系列政策,吸引國際國內頂尖企業紛紛落戶,形成投資過千億元、服務器規模達到150萬臺的全新大數據產業集群,且預計2年內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擬開工和在建項目140項,總投資達1744億元,為傳統制造業的“場景革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3.產業組織形態深度變革

隨著社會分工和交換的深度發展,產業組織形態跟隨市場經濟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不斷演變,近年來東部地區各省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支撐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產業組織形態變革。例如,2019年浙江省推出特色小鎮2.0規劃,同時著力打造小微企業園建設,促進中小企業集聚、規范、創新、綠色發展,通過創新推進機制、優化產業布局、加大開發投入等措施促進產業組織形態優化,為其產業升級賦能,新增特色小鎮15個,認定四星級以上小微企業園19個。遼寧省積極探索農業產業聯合體改革,構建中小企業一體化農業經營組織聯盟,通過企業間的合理分工和生產經營優化,實現利益共享。吉林省通過開展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示范區項目,組建鄉村產業發展聯盟,為農業中小企業搭建要素互聯互通平臺,創建國家級產業園2個、省級23個,建設產業強鎮15個。上海市瞄準高端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優勢更優、強項更強、特色更特的園區經濟,聯合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強化產業源頭引領,集中推出26個特色產業園區,增量產業空間超過25平方千米。

(四)中小企業市場開拓面臨困境

隨著國際貿易局勢的變動與全球化疫情的不斷蔓延,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國內市場需求減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暴發,國內為抗擊疫情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造成國內市場經濟循環受阻,中國市場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增大。疫情防控期間,國內關閉實體商業、進行居家隔離、限制出行以及減少社交活動等措施使實體產業的內需消費顯著減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第一季度,中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減少32.2%,商品零售額同比減少15.1%,分別低于上年同期35.5個和34.2個百分點。在市場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東部地區如江蘇省1—2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9.4%,民營工業增加值下降1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2.7%;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87.23億元,同比下降23.2%,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1.4%,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36.11億元,同比下降17.8%;河北省2020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3.7億元,同比下降16.3%,固定資產投資下降7.7%,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同比分別下降7.5%、5.9%。新冠肺炎疫情對東部地區經濟造成較大沖擊,想要恢復經濟向好發展還需進一步努力。

2.國際環境仍然嚴峻

2019年,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與各地區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但是,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突出,由于國際關系惡化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思潮抬頭,世界經濟整體發展產生了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2019年的全球增長僅為2.9%,與歷史上構成全球衰退的2.5%的水平相差無幾。相對完善的對外開放體系一直是東部地區獲得相對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9年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天津等外貿大省(市)依存度分別達到了40.3%、37%、36%、27.3%、21.4%。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較快變化的局勢下,對于國外需求依賴程度不斷增強的東部地區省市經濟將有難以預測的沖擊,長遠來看將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甚至影響地區經濟安全。與此同時,在逆全球化、保護主義、疫情的三重沖擊下,世界經濟呈現由供給側受損而驅動的經濟衰退特征,東部地區中小企業受此影響導致以往嚴重依賴的供應鏈脫節,進而使貿易量極度萎縮,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其間接影響更是難以估量,對東部地區發展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二 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及特征

(一)兩極分化趨勢更為顯著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規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等落地實施,中西部地區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得到不斷優化。但以近5年來中西部地區工業年增加值情況來看,中部地區平均年增加值為44.79萬億元,而西部地區平均年增加值僅為21.12萬億元,落后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平均水平112%,中西部地區自身開始出現兩極化發展趨勢。東部地區部分因為要素價格上升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產業偏好交通更加便利且同樣資源豐富的中部地區,導致在產業結構優化與區域產業協作方面中部地區比西部地區更有優勢。與此同時,中部地區隨著中原經濟區等國家區域發展規劃的不斷聯合,其協作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而西部地區近年來協同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缺乏推進落實,因此在區域帶動水平上也存在差距。

(二)新舊動能缺乏有機銜接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與促進經濟結構性優化,中國經濟已進入傳統增長動能向新增長動能轉換的新發展階段。但中西部地區新舊動能轉換仍呈現速度慢、規模小的態勢。首先,中西部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仍存在依賴隱性土地、稅收優惠政策等傳統產業發展方式,導致新動能虛假泡沫化的現象。其次,部分中部、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要素成本上漲過快。近年來,在政府干預的情況下,中部、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降稅減費方面取得一定紅利,但是企業要素成本仍然保持一定上升態勢,政府無法直接干預、使其下降,近3年來中部、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戶均物流成本增速為25.90%,高出東部地區13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地區原材料成本增速同樣高于東部地區,且由于生產率較低導致了中部、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如今面臨高成本壓力。最后,如今西部地區中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動力仍未完全激活,可能出現在動能轉換過程中產業鏈中斷以及經濟發展內生性動力不足的風險。

(三)產業資源錯配未得到明顯改善

當前,金融體制改革仍舊未能突破銀行主導模式,在其內部機制沒有突破性進展的前提下,中部、西部地區產業資源錯配嚴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突出。一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融資門檻高。據統計,2018年東部地區企業的銀行短期貸款利率均值為5.6%,而中西部地區為6%,與此同時貢獻了中西部地區60% GDP的中小微企業,其貸款余額僅占企業貸款余額的三成左右,很顯然中小微企業的經濟貢獻同金融機構對其的支持力度是不匹配的。二是融資機構同中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由于中小微企業存在資產輕、穩定性差、渠道狹窄、信用體系較不完善等特點,在傳統融資渠道下,會造成融資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使金融機構產生“惜貸”或“懼貸”心理。三是制造業資本流失較嚴重,近年來中西部制造業發展增速保持在10%以上,但企業效益逐漸下滑,2019年中西部制造業主營收入利潤率約為4.51%,低于同期貸款利率。

(四)消弭差距仍任重道遠

中國自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以來,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小企業作為對GDP貢獻的主力軍,其區域GDP差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中小企業的發展差距。據統計,2019年東部、中部、西部GDP總量比例為3∶1∶1,西部12省份的總量與中部6省份大致相當,兩者總和僅占東部地區的2/3左右。與此同時,中部、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滯后,再加之產業集聚和人口的能力有限,交通、供水、供電、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都相對落后,導致中部、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對人才的留存與吸引能力遠不如東部地區。同時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建設上與東部地區存在巨大鴻溝,導致其數字經濟發展緩慢,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受阻。目前,中西部地區仍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短板”之一,與東部地區彌補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同步發展的目標仍任重道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鄱阳县| 滨州市| 湘西| 平泉县| 平塘县| 荥经县| 水城县| 潮州市| 石狮市| 铁岭县| 东乌| 博乐市| 湛江市| 杭州市| 民乐县| 宜宾市| 塔河县| 聂荣县| 梅州市| 安丘市| 射阳县| 遵义市| 芜湖市| 汕尾市| 乌鲁木齐县| 巧家县| 东港市| 定陶县| 汨罗市| 荣昌县| 工布江达县| 普陀区| 灵川县| 永州市| 上栗县| 永仁县| 高清| 辽阳市| 赤峰市|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