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2020)
- 池仁勇 劉道學 林漢川 秦志輝等
- 2551字
- 2021-09-28 15:26:22
第三節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影響評述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并全球擴散,對中國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與健康發展帶來諸多深刻影響。本報告第二章以后分別通過政策舉措(第三章)、區域及行業發展(第二章、第七章、第八章)、景氣動態(第四章至第八章)、復工復產(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外貿對策(第十五章)等專章專題開展深入研究,具體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多方面的影響,本節聚焦以下三點進行簡要評述。
一 夯實復工復產政策助力中國中小微企業持續發展
2020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指出“積極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全國為了抗擊疫情,2020年春節之后大范圍延遲復工。2月10日后全國各地企業響應復工復產號召,但初始進度緩慢。2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強調“高度關注就業問題,防止大規模裁員”。2月18日,李克強總理再次召開會議,強調“突出抓好穩就業這一首要任務”。從2月下旬開始,中國復工返崗率開始逐步提高。2月26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為32.8%,東部15個城市的工人回返率為25.6%。
在既要做好防疫工作又要做好復工復產的要求下,外貿出口型中小企業除了需要面臨員工必需防疫物資短缺、員工返崗率不足等問題之外,還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與更多的資源來維護與應對國外客戶,從而保證因為物流、成本等問題導致的訂單延期等問題。在國內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國內商品需求尚可能夠延遲,但此時國外的生活還處于正常階段,國內供給與國外需求間由此產生了一個時間差,使外貿出口型的中小企業的生產與出口之間的銜接出現了斷當。
本課題組分析認為,從長遠角度觀察,疫情產生的沖擊與挑戰是有限的,而每年進出口的增長總體趨勢不會改變。每年1—3月因為春節影響,本就是企業出口的淡季。歐美國家的圣誕節、新年假期剛剛度過,需求在此之前也得到了釋放;國內也正處于春節小長假,停工放假階段。第一季度的出口增速一直是全年最低點,其次,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湖北省,在全國外貿中的比重也不大,所以對于中國中小企業的外貿受到的影響是完全可控的。
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情出臺實施了一系列穩企業、穩就業的搶救式扶持政策。其中,財政稅收政策方面,對受災中小企業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有針對性地適當減免受災企業半年廠房租金和社保繳費,以及給予受災企業員工半年租房補貼等;金融貨幣政策方面,中央、地方財政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給予貼息支持;增加專項再貸款,實施優惠貸款利率,加強對重要醫用、生活物資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中國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可專項定向給受災企業提供免息或低息信貸流動性,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和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延長相關企業的本息償付期限,確保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企業獲得信貸支持。
二 促進數字化轉型助力中國中小微企業生產結構優化
一方面,疫情迫使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最近幾年來,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外貿產業支柱,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2020年年初,數字化企業逆勢發展。受此次疫情暴發影響,中國跨境電商的線下活動受到較大沖擊與影響,與傳統的貿易方式相比,跨境電商的調整則顯得更加靈活,優勢更易得到發揮,創新空間更大。因此,國內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產業升級已經達成共識。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進一步釋放市場消費潛力,也使物流快遞等流通業快速發展,為大量的勞動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也帶動了創業創新。
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能夠推動中小企業改變經營模式、重塑競爭優勢。數字技術已經深入運用到中國各行各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需要通過數字化找到新的商業模式,由此使中小企業原先難以面對面提供的服務,比如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金融等現在可以提供遠程服務。受疫情沖擊,諸多中小微企業對遠程辦公等遠程服務的需求凸顯,云視頻等鄰域的中小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帶動整體服務貿易結構優化。數字技術的應用革新了中小企業生產服務的跨境合作過程,并通過數字平臺和實體設備,轉變了交易方式,不僅能夠大幅提升中國服務業中的中小微企業的可貿易性,同時使數字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貿易得到快速發展??梢灶A見,在此次疫情沖擊推動下,中國中小微企業的新興服務貿易發展方式將被徹底打開,新興服務貿易有望乘勢快速發展,成為主導整體服務與推動貿易增長的中堅力量。
三 構建雙循環格局助力中國疫情中小微企業應對外貿沖擊
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在短期時間內,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國內各行各業沖擊巨大,特別是電影娛樂、餐飲、交通運輸、零售、旅游、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口、房地產等行業直接受到停業影響,導致全國旅游、電影、娛樂等行業持續“停擺”。由于中國的中小外貿企業的生產和商業活動已參與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并非只作用于終端消費產品上,對中間品和資本品的進出口也帶來了直接沖擊。
從出口來看,中國制造范疇的中小微企業是全球產業供應鏈中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中國部分出口貨物數量大幅下跌,以至于供貨短缺,致使生產線“停擺”,這導致國內相關中小企業的整條國際生產線斷裂。如果中國中小企業因為疫情影響使恢復生產繼續推遲,供應鏈下游相關企業將會啟用備用生產方案生產并取代中國產品,因此中國的供應鏈的環節將會受到極大沖擊。同時,在進口方面,中小企業停工停產大幅減少了中間品與資本品需求量,還有一些高價值產品也因航空禁運受到貿易限制。處在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將會受到顯著沖擊,航空禁運停運也使中國相關中小企業中間品進口困難,給中國企業復工復產帶來挑戰,也直接會對全球產業內貿易和就業恢復造成消極影響。
按照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的頂層設計,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和有效投資,增強國內市場韌性,拓展國內市場回旋空間。同時,持續提高對外開放質量,通過開拓可替代市場,確保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安全,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切實應對后疫情時代中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國際國內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