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2020)
- 池仁勇 劉道學 林漢川 秦志輝等
- 5008字
- 2021-09-28 15:26:21
第一篇 2019—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總體評述
第一章 2019—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概況
第一節 2019—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一 國際經濟新形勢
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較上一年相比降幅明顯,其中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世界發達經濟體比如美國、歐元區、日本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的經濟增速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范圍內快速傳播,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總量將下降3%,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沖擊更為嚴重。
根據2020年4月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GDP增速為2.9%,與2018年相比下降0.5%。主要發達經濟體2019年GDP增速為3.7%,比2018年GDP增速4.5%略有下降。2019年,包括“金磚四國”在內的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體GDP增速相較于2018年下降0.6%。具體來看,美國2019年與2018年GDP 增速分別為2.9%、2.3%,下降0.6%;歐元區2019年的 GDP 增速為1.2%,與2018年2.0%增速相比,下降0.8%;日本2019年GDP 增速為0.7%,相較于2018年GDP增速下降1%。通過以上數據可見,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例如美國、歐元區等經濟體在2019年的GDP增速均出現了一定程度回落。在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體中,2019年中國GDP增速為6.1%,同比下降0.6%;俄羅斯2019年GDP增速為1.3%,同比下降0.4%;巴西2019年GDP 增速為1.1%,同比下降0.3%;南非2019年的 GDP 增速為0.2%,同比下降0.6%;印度2019年經濟增速為4.2%,同比下降3.1%。由此可見,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都出現明顯下降,全球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見圖1-1)。

圖1-1 2018年和2019年主要經濟體GDP增速
資料來源:根據IMF公開數據整理。
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明顯回落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球貿易面臨嚴峻挑戰。2019年全球貿易整體增長放緩,部分國家之間的貿易局勢較為緊張,全球貿易面臨嚴峻挑戰。世貿組織(WTO)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僅為1.2%,相比2018年3%的全球商品貿易增速,下降了1.8%,且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增速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則會由之前預測的3%下降為1.7%。
第二,國際投資下降明顯。《2019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與2018年相比下降了13.4%,并且下降趨勢將進一步持續。國際投資經過近三年的大幅下降,投資規模已達到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將會受全球經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貿易增長疲軟等大環境影響仍然處于較低水準。
第三,全球制造業產業鏈遭受沖擊。根據摩根大通數據顯示,在最近幾年的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經濟增速放緩、全球投資低迷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全球制造業PMI在2017年12月達到54.5峰值之后,持續性地呈現下降趨勢,到2019年12月,全球制造業PMI徘徊于榮枯線附近,僅為50.1。隨著2020年新年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全球制造業產業鏈遭到極大破壞。
第四,世界整體商業信心不足。2019年,由于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缺乏,經濟發展處于疲軟態勢,進一步挫傷了全球商業發展信心。由OECD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商業信心已降低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僅為99.3。主要經濟體國家很多跨國企業對全球發展前景與經營狀況的改善持悲觀態度。
第五,全球失業率仍處較低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前,全球勞動力市場依然緊俏,雖然全球貿易經濟放緩,但并未對世界勞動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市場造成顯著的負面沖擊。具體表現在美國、歐元區、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失業率均降至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最低點。
第六,全球貨幣政策偏向寬松。由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世界主要經濟體為刺激經濟增長,普遍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其中,美國再次下調基準利率0.75%,將原先的2.5%下調至1.75%,與此同時購債擴表;歐洲央行則將隔夜存款利率下調0.1%至-0.5%,同時在2019年11月重啟資產購買計劃。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也在2019年多次下調利率水平,全球融資環境較2018年同期相比,明顯寬松。
二 國內經濟新形勢
201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經濟總體保持穩中有進態勢。針對國內外多重風險并存且不斷加劇的整體局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遵循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整體穩中有進,保持向好態勢,較好實現了主要預期目標。2019年,中國經濟運行呈現諸多積極變化:一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程的持續推進;二是工業結構優化調整取得實效;三是減稅降費政策紅利顯著;四是房地產市場“三穩”調控目標穩步落實。與此同時,也仍然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工業運行穩中趨緩、物價上漲較快、投資需求不振、消費需求不穩、區域增長不平衡加劇等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GDP已經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體量相當于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位至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GDP之和。國民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0892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進一步縮小同高收入國家之間的差距。經濟增速為6.1%,在世界主要經濟體排名中位于前列,在1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中位居第一。2019年,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 GDP 的占比分別為3.8%、36.8%和59.4%,同2018年相比,第一、第三產業在GDP的占比分別下降了0.3%和2.1%,而第二產業在GDP的占比提高了2.4%。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較2018年同期相比,出現明顯波動,2019年3月增加值為8.5%,較2018年同期增加2.5%,到2019年5月回落至5%,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8%,之后再次出現短暫上浮,2019年6月增加值上漲至6.3%,較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3%,之后增加值保持小范圍波動,2019年11月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6.2%,比2018年同期增加0.6%(見圖1-2)。2019年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減緩,數據顯示,2019年5月的中國制造業PMI為49.4%,環比回落0.7%,其中生產指數為51.7%,保持在擴張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3%,與前月持平,總體運行平穩;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5%,環比提升0.2%;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3%,環比微落0.1%,總體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繼續保持擴張態勢(見圖1-3)。

圖1-2 2018年和2019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圖1-3 2017年8月—2019年11月中國制造業PMI指數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第一,綜觀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現狀,2019年前三季度,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表現遠低于預期,地方政府自發投資意愿有限、基建資金來源仍然受限等因素限制了相關行業投資。2018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顯著下降,2019年1—2月開始出現回暖跡象,之后繼續緩慢前進,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急劇下降,達到歷史最低點,2020年3月又開始出現緩慢回升。房地產投資狀況與固定資產投資狀況類似,2019年下半年,房地產融資環境全面收緊,但房地產投資增速仍保持較強韌性,主要原因是土地購置支出滯后投資、建安投資明顯上升所致。數據顯示,由于2019年始終呈現緩慢下降態勢,2019年1—12月到2020年1—2月驟然下降至-16.3%(見圖1-4)。

圖1-4 2018年1月—2020年3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狀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月度統計數據。
第二,從國內消費需求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促消費、穩增長政策,以優化消費供給結構,提升消費市場供給質量。1月9日,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5%,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0.5%。2019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漲2.9%。本課題組研究分析認為,近期消費物價上漲主要受“兩節”以及此前非洲豬瘟造成豬肉供給緊張影響,季節性、結構性因素占據主要原因。另外,2019年PPI呈現明顯震蕩浮動,全年降幅同比收窄0.9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1.2%,降幅收窄1.3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1.3%,漲幅回落0.3個百分點(見圖1-5)。主要行業中,漲幅擴大的有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降幅收窄的有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等。

圖1-5 2019年1月—2020年3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整理。
第三,產品進出口趨弱態勢明顯,對美、日等主要貿易伙伴出口下降。2019年以來,全球經濟放緩趨勢更加明顯,中美貿易摩擦實質影響持續顯現,1—10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速分別為-0.2%和-5.1%,分別較上年同期放緩12.6個和25.3個百分點。一是對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2019年1—10月對美出口增速為-11.3%,較上年同期下降了24.6個百分點。對美出口下滑導致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順序發生變化,歐盟仍為第一,東盟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二是對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速較快。2019年1—10月對東盟出口增速為10.4%。三是貿易結構優化勢頭持續。2019年1—10月,一般貿易出口增長8.5%,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至58.2%,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97.6%。
總而言之,2019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顯現,GDP增速有所放緩,國內市場、金融等環境愈加錯綜復雜。但在逆周期調節政策的積極對沖下,宏觀經濟增長展現出較強韌性,實際GDP增速繼續保持在目標區間。具體來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2%,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0.5個百分點。從三個季度走勢來看,經濟增長在經歷年初短暫企穩后進入下行通道,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降至6.0%,較上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這與當季需求端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出口金額增速邊際下滑,以及生產端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相印證,反映5月之后中美貿易摩擦波瀾再起,消費、投資及外需等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都在不同程度承受壓力。自2019年9月以來,伴隨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以及中美貿易摩擦趨緩,經濟運行已開始出現企穩跡象:當月汽車銷售回暖帶動商品消費增速環比回升,財政支出大幅度增長推動基建投資保持回升勢頭,雙向調控背景下房地產投資保持較強韌性;同時,9月出口交貨值降幅收窄及國內市場需求反彈,也帶動工業增加值出現加速增長。
三 2019—2020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述
2019年,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保持平穩,季度波動幅度小于0.3個百分點。第三、第四季度投入和效益分指數持續環比上漲。總體看,2019年中小企業發展穩中承壓,經營得以改善、活力有所提高。然而,從2019年第四季度情況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92.7,相比第三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仍小于景氣臨界值,表明中小企業發展基礎不牢固。具體來看,“融資難、融資貴”仍是當前突出問題。創新發展缺乏投融資支持,以及土地、資源、原材料和人工等要素價格的增長,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也因此面臨巨大壓力。
對于國內中小企業而言,2019年中央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輪驅動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提振中小企業發展信心,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關鍵問題。
第一,設置科技創新專板。2018年12月5日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將上海、安徽、四川等個別區域性股權市場設置科技創新專板的做法推廣到8個先行先試區域,區域性股權市場能為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多項金融服務,作為科技創新型企業孵化器,引導社會資本向新興行業、創新型企業集聚,解決其成長不確定性高、難以通過傳統的金融方式融資等問題,從而促進科技創新型企業加速發展。
第二,融資紓困。為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2018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同時,根據中小金融機構使用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再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000億元。設立TM LF能為商業銀行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僅貸款時間長,有效減輕了商業銀行償還借款的壓力,且操作利率目前為3.15%,可大幅降低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在獲得穩定可靠的低成本資金后,小微民營企業銀行貸款的可獲得性提高。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大型城市商業銀行有能力進一步增加對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總量,幫助小微民營企業走出融資困局。2020年上半年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已達50%以上,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制造業的貸款利率都降至歷史新低,特別是普惠金融的貸款利率目前在5%左右,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直接融資方面,以注冊制為核心的資本市場改革正在全面推進,為更多市場主體敞開直接融資的大門。
第三,中國人民銀行降準。2019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相較于TMLF,直接降準,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更符合“降成本”的要求。TMLF需要商業銀行支付給央行利息,屬于有成本的資金,降準則屬于“零成本”。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成本降低,其投放給企業的資金成本也會隨之下降,從而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第四,減稅減負。為了激活市場活力,穩定就業目標,2019年中國再次推出一批針對中小企業的普惠措施,全年減稅超過2000億元。2020年1—6月,新增減稅降費15045億元,有效地減輕了市場主體負擔。減免的稅金,小微企業可用于再生產或者擴大投資,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壓力,有利于促進社會投資,促進中小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