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研究作者名: 閆志利 李欣旖 侯小雨本章字數: 2854字更新時間: 2021-09-29 13:46:00
第二節 近代京津冀區域行政區劃的變遷
京津冀歷史上本為“一體”,近代以來逐步分為3個行政區域。元明時期,將京師直接管轄地域稱為“直隸”,設置了“南直隸”與“北直隸”兩個行政區域。“南直隸”指現在江蘇省大部分區域,“北直隸”指現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區。[12]此后,“北直隸”行政區域逐步擴大,涵蓋京津冀大部分地區,清朝時直接稱“直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津冀區域行政區劃經歷了合與分、分與合等多次調整。北京(原順天府)和天津(原天津府)兩個區域先后從河北省分離出來成為直轄市,河北省行政區域逐步由大到小,北京、天津行政區域則逐步由小變大。然而,京津兩地鑲嵌在河北省版圖內,共同擁有背靠高山、南臨平原、東臨渤海的自然環境,同屬華北最大的海河流域生態圈,具有自然形成的區域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基礎。
一 北京市行政區劃的變遷
北京市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明朝朱棣奪得政權后,遷都北京(一度稱“京師”),1928年改稱北平,1949年再改為北京。明朝時期,“北直隸”轄宣府鎮、延慶州、美峪所三地。清代設置直隸省,行政區域在原“北直隸”的基礎上增加了口北三廳、承德府、宣化府、順天府、遵化州、永平府、易州、保定府、正定府、定州府、深州、河間府、天津府、廣平府、大名府、威縣府,覆蓋現在的河北省大部分區域以及京津全部區域、河南部分區域、內蒙古南部與東南部以及遼寧西部區域。1913年,各府、州均改為縣。北京因京師所在,特置順天府,隸屬直隸省管理,轄大興、宛平、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寶坻、寧河、昌平州、順義、懷柔、密云、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薊州、平谷24縣,采用“順直兼轄區域”即順天府尹與直隸總督的共管體制。[13]除北京城垣內,目前的京津冀區域均為原直隸省轄區域。
中華民國時期,北京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改稱為北平,轄宛平、大興兩個東西城區及朝陽、海淀、門頭溝、石景山、大興、長辛店等郊區。1937年北平又改稱北京,1945年后又改回北平。平津戰役結束后,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郊區,同時劃定東至通州,西至門頭溝,南至黃村,西南至長辛店,北至沙河為軍事管制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將軍事管制區劃歸為1949年1月組建的北平市人民政府。同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再次將北平更名為北京。此后,基于首都發展需要,1956年2月、1957年9月先后將河北省的昌平縣、大興縣新建鄉劃歸北京市管轄,1958年3月、10月先后將河北省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懷柔、密云、平谷、延慶9個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市管轄,形成北京市現有的行政區域。
二 天津市行政區劃的變遷
天津是海河五大支流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南運河的交匯處,具有明顯的建城優勢和重要的軍事地位。1404年12月,明成祖朱棣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開始筑城設衛,并賜名“天津”,意為“天子車駕渡河之處”,此后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一”,統稱為“天津衛”,并設置民政、鹽運、稅收和軍事等管理機構。1725年,天津衛升格為天津州。1731年,天津州升格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正式成為一行政區域。清末,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署的駐地,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等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基地。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天津,世界列強開始設立租界。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天津設立為特別市。1930年6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將天津特別市改為直轄市。同年11月,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又由直轄市改為省轄市,隸屬于河北省政府管理。1935年,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市由省轄市又改為行政院直轄市。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延續了中央直轄市的地位。1958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將天津市由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劃歸河北省管理,河北省省會再次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6年,河北省省會又從天津市遷回保定市,天津市被降格為縣級市。1967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天津市再次轉為直轄市。1973年,國務院決定將河北省天津地區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個縣劃歸天津市,原河北省的天津地區改為廊坊地區,廊坊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天津市遷到廊坊鎮。
由于船運經濟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天津的地理位置始終受到高度重視。北京市對船運物資供給的依賴度逐步增強,使京津冀區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實施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河北省省會駐地天津期間,河北省將教育投入的重點區域放在了天津市,為航運業、商貿業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
三 河北省行政區劃的變遷
清末,直隸省轄12府、7直隸州、3直隸廳,范圍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北京市、天津市以及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及河南省、山東省的部分地區,總督署(省會)設在保定市。1902年,直隸總督署由保定市移至天津市。1912年3月,直隸省廢除總督制,設都督府和行政公署。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劃體制,將直隸省改稱為河北省,原京兆特別區域所轄20縣也劃歸河北省管理,省會遷至北平。此后,南京國民政府將察哈爾、熱河兩個特別區改建為察哈爾省和熱河省,將河北省行政區域限定在長城以南,原屬河北的10縣劃歸察哈爾省管理。1930年河北省省會從北平市遷至天津市,1935年又由天津市遷至保定市。1937年日軍占領保定,河北省政府成為流亡政府。1945年9月河北省政府在西安成立,11月再次遷至北平。1948年5月,國民政府決定撤銷河北省政府第12、第14和第15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分設11個行政督察區、1個行政區、2個省轄市。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當年8月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省會設在保定。此后,河北省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調整。[14]1952年11月,河北省恩縣、夏津、武威、館陶、臨清5縣和臨清鎮劃歸山東省管轄;山東省慶云、鹽山、寧津、吳橋、南皮、東光6縣劃歸河北省管轄。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原察哈爾省所屬10縣及張家口市、宣化市和察北6縣劃歸河北省管轄。河北省宛平縣劃歸北京市,遼西省山海關市劃歸河北省。1955年撤銷熱河省建制,所屬8縣和承德市劃歸河北省管轄;1956年3月,河北省昌平縣和通縣部分區域劃歸北京市管轄。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決定,天津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3月,河北省通縣、順義縣、大興縣、良鄉縣、房山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市管轄。同年4月,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市遷至天津市。同年10月,河北省懷柔縣、密云縣、平谷縣、延慶縣劃歸北京市管轄。1962年3月,河北省商都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同年8月,河北省陽原縣部分區域劃歸山西省管轄。同年10月,河北省漢沽市行政區域劃歸天津市管轄。同年12月,河北省黃驊縣部分區域及靜海縣劃歸天津市管轄。1963年河北省商都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65年山東省館陶縣及臨清縣、武城縣、無棣縣部分行政區域劃歸河北省管轄,河北省的寧津縣、慶云縣、吳橋縣及東光縣、鹽山縣、故城縣部分行政區域劃歸山東省管轄。1968年2月,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市遷至石家莊市。在此后的幾十年發展過程中,京津冀三地形成了鮮明的社會經濟空間發展格局,河北省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與速度與京津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