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
- 周嶺
- 3155字
- 2021-09-08 16:44:16
前言
為什么我們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
這幾乎是我遇到的最多的讀者提問。
讀者:為什么自己一直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
我問:你是怎么努力的?
讀者:一年前,我決心改變自己。此后,我開始每天早起,每周至少跑3次步、讀1本書,訂閱了3個學習專欄,報了很多網絡課,重新開始學英語……每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剛開始,我確實感覺自己變化很大,但越往后越看不到希望……
我問:那你有什么產出嗎?
此時讀者沉默了。
這是一個追求學習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如果不出意外,我相信你的改變之路也是這樣開始的:看到身邊的人都在進步,終有一天,你開始痛恨那個懶散的、不思進取的、無所作為的自己,于是下定決心開始改變;從早起、讀書、跑步到各種課程的學習,你堅信只要嚴格自律、勤奮耐心、持續學習,就一定能夠改變人生,然而這條看上去無比清晰的成長路線并沒有讓你得到想要的結果,即使自己做的每件事看上去都正確且重要,即使自己每天都能持續行動,不浪費一點時間,但就是看不到希望。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經歷過這種煎熬。如果你也面臨這種困境(這種困境幾乎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那不妨隨我一起改變對它的認知,因為這背后隱藏著一個看不見的成長陷阱。相信我,一旦我們看清這個陷阱,就有可能省去數年的摸索時間,讓自己真正遠離沮喪和絕望,靠近幸福與成就。不過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一下“內向成長”和“外向成長”這兩個概念。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外向成長,即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畫畫、編程等。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不妨把內向成長看作培養習慣,把外向成長看作打造技能。換成這個說法后,你可能馬上就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了:我們過度專注于內向成長而忽視了外向成長,即重習慣輕技能,重輸入輕輸出。
不是嗎?
我們每天早起、跑步、讀書、學習,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動自己,然而這些活動都是內部循環,不直接對外產出,所以堅持這些習慣只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會讓我們輕易成為很厲害的人。反之,如果我們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長,培養過硬的技能,持續對外產出作品或價值,我們就能參與社會價值體系的循環,就能被他人強烈地需要,從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可現實情況往往是這樣的:
·我們一直在讀書,卻很少去實踐或把心得寫出來、形成有價值的文章讓別人受益,更別說不斷打磨自己的原創作品了;
·我們一直在練琴,卻很少能用完整、熟練的曲子向別人表演,更別說打造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了;
·我們一直在學畫,卻很少用作品去創造、去展示,更別說收獲粉絲的欣賞和點贊了……
正是這一點點觀念上的差異使很多人停滯不前。其實不只是你,幾乎所有人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享受努力奮斗的狀態,卻少有產出作品的意識。不信的話,你可以點開朋友圈,那些努力和奮斗的狀態一定隨處可見,而持續發布有價值的作品的人卻寥寥無幾。
可見,這是一個普遍問題。而一個問題越普遍,我們就越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一旦我們克服了它,便意味著可以領先一大批人,所以我們應該繼續追問這個普遍問題背后的底層原因:為什么人們天生喜歡內向成長而回避外向成長呢?
答案很簡單:培養習慣容易,打造技能難嘛!
說培養習慣容易,是因為它不需要嚴格的標準——可高可低、可緊可松,所以你可以鍛煉一天,也可以鍛煉一年,或者堅持鍛煉一輩子。這種成長就像一場不用考試的學習,好壞不打緊,只要自己認可就行。說打造技能難,是因為它的好壞全由外界評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無論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感動自己都沒用,最終要看的,是你能否給他人提供長久且有用的價值。而急于求成和避難趨易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在缺乏覺知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地選擇容易的模式。
有了上述認知,我們就可以主動做出新的選擇:重技能輔習慣,重輸出輔輸入。當然,這里說的“重技能”“重輸出”需要盡可能達到“卓越”,而不僅僅是“會了”的程度,因為自娛自樂式的練習不能算作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須能對外輸出價值,能被他人認可或需要。如果暫時做不到,也要爭取每次在當前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形成一個最小可用的作品或產品。
比如你要讀書,那就在讀完后親自去實踐,并把心得寫出來,形成自己的觀點分享給他人。這也是產出,比那些只讀不想、不寫、不做的人要強太多。你要練琴,那就練出點名堂來。如果暫時做不到,那就先努力在不看譜的情況下非常熟練地彈奏幾首曲子,以便在各種場合臨場演奏。這也是產出,比那些只練不演的人要強太多。你要畫畫,那就用畫筆去繪制作品分享出去。如果暫時做不到,那就畫和朋友們相關的東西并送給他們,他們肯定會喜歡你的作品并為你點贊,這比那些自娛自樂的練習要強太多。
總之,打造技能必須有產出,即使剛開始不完美,但只要持續打磨,你的產出就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就拿我自己來說,起初我也是只讀不寫、沒有任何產出的,結果就是讀完書什么也記不住,看不到自己進步的軌跡,也無法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更無法收獲讀者的喜愛、提升個人影響力。但自從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對打磨寫作技能這件事就再也沒有敷衍過。如今,我已深深感受到創造價值帶來的改變和收獲,它們不僅體現在認知、選擇和行動上,也體現在成果、收入和個人影響力上。
當然,這種打磨過程必然會更加“艱辛和痛苦”。有時為了寫好一個話題,我要查閱很多資料,要反復推敲一段話的表述;有時一兩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沒有任何進展,甚至寫了一天卻要推倒重來……每次都這樣死磕,直到形成自己滿意的原創作品。比起那些只讀不寫的“純學習”,這不知要“艱辛”多少倍,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努力的希望!
回過頭來說,培養習慣并非不重要。雖然它不直接產出,卻是支撐技能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基石。如果你持續實踐“價值產出”這條路就一定會發現:在技能卓越的情況下,那些良好的習慣才會大放異彩!
以上是本書的引子。
在本書中,我將通過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與你一起探索創造個人價值的路徑,助力大家主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以此獲得人生的成就、幸福和意義。當然,本書所說的“成事”并非指一定要創造豐功偉績,更多的是指養成一個習慣或練就一項技能這樣的小事。在本書的第六章,你會看到它的具體定義。
另外,在開始之前,我還要強烈建議你先去讀《認識覺醒》這本書,因為《認知驅動》是《認知覺醒》的姐妹篇,它們雖然各自成書,但內容卻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一體的,所以這本書會沿用《認知覺醒》中的一些基礎概念,諸如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避難趨易、急于求成、舒適區邊緣、反饋、關聯等(為方便辨識,本書會用藍色字體標示出《認知覺醒》中引用的概念,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這些都是極好的概念,如果你有所了解,一定會受益匪淺;如果你缺少這些背景知識,可能會對理解本書有一定影響。當然,你也可以在我的公眾號“清腦”中獲取更多信息。
《認知覺醒》是我的第一本書。2020年9月新書上市時,我還只是一個寫作剛滿3年的新作者,在業內沒什么名氣,所以對新書的銷量并無預期。誰知新書出版后頗受讀者歡迎,11個月內加印15次,銷量突破15萬冊,如今還在持續增長中。與此同時,我也收到了大量的讀者反饋,諸如:“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寫的”“此書于我,如同再造之恩”等。在各大讀書平臺,本書的口碑和評分也使我深受鼓舞。
這些成果讓我既驚又喜,但說這些并非自我夸耀,因為這其中必然有一些看不到的運氣存在。不過,好運的光臨也需要價值的吸引,所以《認知覺醒》這本書的價值確定無疑,值得一讀,同時它也間接證實了走“價值產出”這條成長之路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如果你是《認知覺醒》的老朋友,那你一定知道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是我們的握手禮了。如果你是新朋友,那請允許我向你發出正式的邀請:“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周嶺,讓我們共同踏上創造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