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對人類社會構成巨大的威脅。2020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315億噸,[1]并且仍在不斷增長。二氧化碳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而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會帶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溫熱浪、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人類的生產與生活都會受到不可逆轉的影響。或許你生活在炎熱的亞熱帶地區,冰川離你很遙遠。又或許你每天穿梭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看到新聞報道中被破壞的植被時會想:這與我的生活有什么直接關系?氣候問題帶來的自然災害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企業和個人都無法逃脫全球變暖的負面影響。國家要發展經濟,企業要追逐利益,個人要生活,大到跨國貿易,小到細胞呼吸,碳排放無處不在,與我們息息相關。
那么在面對無時無刻不在排放碳、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的困境時,應該怎么做來扭轉這種局面?這個答案是“零碳”。“零碳”并不意味著不排放二氧化碳,因為經濟需要發展,生命體需要進行有氧呼吸,這些活動不可能不產生碳排放。要消除碳排放帶來的氣候變化,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采取行動,通過技術手段吸收與排放量相等的溫室氣體,此時“排放”也就等于“沒排放”,這也是“碳中和”的內涵。碳中和聽起來是簡單的“抵消”機制,但實施起來非常不容易,因為世界各國共同達成碳中和目標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合作行動。每個國家是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情來制定發展目標和政策的,讓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統一行動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但是,如果任由二氧化碳大規模排放,氣候變化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那么具體該怎么統籌行動?應該由誰來牽頭帶領實現碳中和?本書將帶你一一找到答案。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挑戰—既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又要保持經濟的穩步增長。在強烈的大國責任感與擔當的驅動下,我國政府認識到實現碳中和是一項重任。雖然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節能減排行動起步晚、負擔重,實現碳中和比想象中的要困難得多,但是我國仍宣布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阻止氣候進一步惡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實現碳中和也有助于我國擺脫對外能源依賴,轉變政治與外交策略,創造就業機會,形成技術優勢。
我國提出的“30·60”雙碳目標(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全球減排的戰略意義重大。本書將從碳中和提出的背景開始,逐步為你講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要素有哪些,我國各行業在碳中和目標下的轉變路徑及機遇是什么,以及政府、企業、個人又該怎么做。剛接觸碳中和概念的讀者朋友,可以循序漸進地逐章細讀;對碳中和概念已有所研究的讀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來閱讀。那么本書具體能為你帶來哪些關鍵信息呢?
本書為你講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在第1章我們主要介紹了碳中和提出的背景、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國內外領先企業在實現碳中和方面有哪些實踐?我國為什么現在提出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的難點在哪里?
本書讓你明白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要素有哪些。我們認為,技術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導、多邊共贏是實現碳中和的四項關鍵要素。提高技術水平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路徑,控制成本是碳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政策引導是實現碳中和的保障,多邊共贏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本書為你描繪不同行業在碳中和目標下的轉變路徑及機遇,全景展現碳中和背景下的各行業行動指南。第3章是全書的核心部分,本章從能源供給側和能源需求側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就不同行業逐一說明如何實現碳中和。其中,能源供給側以電力碳中和為介紹重點,同時也對氫能、生物質能的非電碳中和路徑進行了探討;在能源需求側,從工業(鋼鐵、水泥、化工)、交通、建筑、服務6個重點減排行業出發,剖析行業的“脫碳”行動指南,解讀各行業如何把握碳中和的機遇,贏在未來。本章也對碳的負排放技術[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術,直接空氣碳捕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綠色金融體系這三大支撐碳中和實現的體系進行了介紹。
本書告訴你不同的社會角色應如何發揮作用。在第4章我們重點討論政府如何起到“指揮棒”的作用、政府可采取的政策有哪些、企業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實現謀求低碳發展與保持盈利之間的平衡、金融機構如何開展投資活動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個人可采取的有助于減少碳足跡的措施又是哪些。
本書幫你避免陷入碳中和的認知誤區。雖然碳中和概念近期已經在各個領域廣泛進入大眾視野,但是由于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它在我國還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人們對碳中和的認知可能會存在一些誤區。因此,在最后一章,我們會就常見的碳中和認知誤區給出清晰的解釋說明。
讓我們一起進入碳中和的世界,揭開碳中和的神秘面紗!
[1] 國際能源署(IEA),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2021/co2-e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