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安全展望報告(2021)
- 劉偉 蘇劍主編
- 2278字
- 2021-09-10 18:50:37
二、緊縮性因素
(一)工資成本
中國勞動力人口比重的下降和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將長期導致工資成本上漲,2010年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4.5%,隨后便開始下降,截至2018年,勞動人口占比已經下降至71.2%。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勞動人口占比仍將繼續下降。與勞動人口占比持續下降并存的問題就是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因此,未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將面臨勞動力供給規模減小、低齡勞動力參與率逐漸下降以及勞動力年齡人口內部結構老化等問題,而勞動參與率下降和勞動力供給下降將直接導致勞動力成本增加。
根據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收集的網絡招聘大數據,在中國度過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后,2020年4月開始,各個招聘崗位工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增速放緩,通常認為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降低,崗位工資應當下降。但在勞動力供給下降的大背景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工資上升的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9010元,增長2.5%;2020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7917元,增長4.3%。從招聘數據來看,根據智聯招聘網站的數據,全國38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為8715元/月,同比上漲3.1%。這預示著在2021年,經濟復蘇疊加勞動力萎縮將大規模地推升勞動力成本,從而制約總供給自然走勢的擴張。
(二)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2020年中國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使得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全面斷崖式下跌。2020年第一季度之后,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推進,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得到顯著控制,這也使得中國的生產、生活逐漸恢復。2020年的后三個季度,中國經濟一直處于生產、生活恢復當中,無論是供給端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還是需求端的投資和消費的增速,在2020年第一季度之后一直保持逐月增長狀態。
從主要因素來看,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前低后高的走勢主要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基于當前形勢的自然走勢,若只考慮新冠肺炎疫情這個因素對供給端的影響,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應該呈前高后低的走勢。也就是說,自然走勢下,2021年初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供給端的工業增加值會出現增速顯著上漲,在2021年第一季度后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拉升效應是邊際遞減的。
這是因為,從當前的自然走勢來看,隨著新冠疫苗的逐漸上市,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全球暴發的可能性在下降。也就是說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后期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產生負面沖擊的影響在遞減。因而,自然走勢下,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停留在基數效應方面。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影響,生產停滯,GDP增速大幅下滑,這對2021年形成了低基數效應,受此影響2021年第一季度生產增速會有顯著的提升。而隨著2020年第一季度后生產的恢復,這個基數效應是減小的,其對2021年的影響也是在遞減的。因此,我們說自然走勢下,新冠肺炎疫情對2021年供給端的影響是拉高生產增速,是前高后低邊際遞減的影響。
(三)中美關系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已上升到金融戰、科技戰、地緣政治戰、國際輿論戰、國際規則戰等全方位的博弈,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2020年以來,由于中美關系持續緊張,原定于2020年8月15日舉行的中美貿易談判已經被推遲,由于疫情,貿易談判或以視頻會議的形式進行,但具體的日期暫未確定,而由于中美兩國疫情走勢的不確定性仍存在,第二階段貿易談判充滿不確定性。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有所緩和,但是美國仍單方面對管制政策、實體清單進行加強,2020年4月28日,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發布公告,對《出口管理條例》(EAR)中的多個條款進行修訂,將取消多項許可例外并加強對特定產品的出口管制。此次EAR規則的修訂,是美國出口管制對華政策的一次升級,對中國軍事最終用戶和軍事最終用途的管制將更加嚴格,也將對半導體、電信設備、高端電腦、民用航空等民用領域的出口施加重大限制,這對中國用戶、美國企業乃至全球的出口商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2020年5月2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33家實體清單新增企業,涉及中國網絡安全、AI智能領域,以北京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奇虎360、云從科技等科技企業/機構為主。不光是企業,很多大學也被列入清單。進入清單的中國高校共有7家,依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國電子科技大學、新疆警察學院,緊接著又將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列入清單。2020年7月10日,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計劃出臺一項法規,禁止美國政府從任何使用包括華為、海康威視和大華等五家中國公司產品的公司采購商品或服務。美國商務部于2020年8月17日發布公告,擬針對華為公司修改出口管制規則,并將38家華為相關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2020年8月26日,美國商務部官方網站發布聲明,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將24家中國公司加入了實體清單。美國商務部聲稱,這些企業幫助中國軍方在南海修建人造島。
科技領域是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方面,美國指責中國通過不正當的政策與舉措來獲取競爭力,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擾亂了企業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得外資企業必須通過“技術換市場”的方式才能進入中國市場。對此,美國出臺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這將在短期內提高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生產成本,影響生產計劃和營業收入,使得中國高科技行業產出下降甚至停產,進而導致總供給下滑。除此之外,由于疫情以來中美關系的緊張情緒,又出現除貿易之外其他方面的沖突,比如圍繞疫情的輿論攻勢、人才交流、關閉領事館等,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高關稅、人才交流中斷將阻礙企業生產研發,進而導致總供給收縮。綜合以上分析,在世界經濟秩序沒有重建之前,2021年中美關系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如果美國繼續采取強硬政策,貿易摩擦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爭端將導致總供給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