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與研究:國有資產監管和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報告(2018—2019)
- 國務院國資委綜合研究局
- 1327字
- 2021-09-10 18:38:38
第一節 關于國有資本授權經營的文獻綜述
關于“授權經營”這一話題的探討,已經超越了企業管理本身的理論,特別是國有資本授權經營,它涉及包括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在內的諸多領域。
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以及公有制理論是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資本授權經營的核心和本質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有什么樣的經濟制度,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賴以存在的客觀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社會制度的重要標志。中國當前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正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發展國有經濟,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是公有制理論的內在要求。而要想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則需要通過不斷完善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釋放國有企業活力,讓國有企業能夠充分自主經營,這樣才能進一步鞏固和夯實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二、產權理論對授權經營具有重要價值
以德姆塞茨、阿爾欽、格羅斯特、哈特等為代表的產權理論學者,對企業的授權經營也做過眾多探討,并沿著“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的路徑開展研究。歷史上業主制是最早出現的,也是最傳統、最簡單的企業形式。企業通常由企業主直接經營,后來引入其他投資合伙人形成合伙企業,但無論何種形式,一般都由所有者直接負責,內部所有權、控制權、經營權、收益權高度統一于產權所有者。后來隨著生產社會化和大規模生產的發展,原先合伙制企業負責人(股東)不直接經營企業,通過選舉產生董事會負責經營管理,股東對企業資產仍享有最終所有權,董事會擁有支配法人財產權。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原先董事會逐漸無法勝任管理者角色,并且股權進一步分散,職業經理人管理企業成為常態,企業經營權逐漸轉移到經理層中,法人財產權與經營權最終分離。因此,厘清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權屬關系及演變,對深化授權經營中的“權”的范圍邊界和大小具有重要價值。
三、“委托-代理”理論是理解和認識一般企業授權經營的邏輯起點
“委托-代理”概念最早由羅斯(Stephen A. Ross, 1973)提出。他指出:“如果當事人雙方,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而行使某些決策權,則代理關系就隨之產生。”(1)在現代公司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背景下,所有者委托經營者運作企業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信息不對稱、利益不一致、責權不對等原因,形成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問題。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委托-代理關系,可以形象地看成一個鏈條: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條件下,國有資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但在實現形式上則是:政府(中央和各級地方)作為國有資產的出資人,為促進各級政府更好履行管理國有資產的職能,設置國有出資人代表機構來履行職權,建立了與被投資企業的監督管理關系,并以授權董事會履職行權的方式管理企業。這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授權經營管理的邏輯起點(但非價值起點)。
西方學者的理論,都是私有制前提下的企業權力配置關系研究,都單純地注重所謂的“制衡”以及“利益最大化”問題,從而無法深層次解釋當前中國國有資本授權經營的問題。因此,只有遵循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為核心的基礎理論,以中國國資國企發展實踐為前提,借用西方理論為工具變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國有資本授權經營。
- 中國方案:中國數據庫追夢之路
- 重構增長秩序:不確定性年代與內生平衡增長
- 生態引領 綠色趕超:新常態下加快轉型與跨越發展的貴州案例研究
-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商業化:制度的視角
- 中國發展動力研究報告:找準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 與改革同行:體改戰線親歷者回憶
-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工業4.0時代的商業新引擎
-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構想:廣州智庫研究報告
-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數字經濟驅動經濟結構升級(2023)
- “一帶一路”100個全球故事
- 改革新啟蒙: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 數字時代:洞察數字技術驅動下的消費新模式新業態
- 低碳產業鏈與產業綠色競爭力提升研究
- 雙循環:構建“十四五”新發展格局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民營企業改革與發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