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探索與研究:國有資產監管和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報告(2018—2019)作者名: 國務院國資委綜合研究局本章字數: 563字更新時間: 2021-09-10 18:38:40
第三節 德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三階段
德國國有企業改革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國有企業民營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對原民主德國(東德)國有企業的托管改造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和企業再造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一、國有企業民營化
二戰后,德國為了迅速恢復國內經濟,實行了經濟領域的國家壟斷,但隨之出現了政府對企業干預過多、經濟效益低下的弊端。當時的聯邦政府經濟部長艾哈德提出了民營化的理論,主張通過民營化改造國有企業,具體政策是放松監管和股權多元化,其目的在于改變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使兩者分離,從而使國有企業能真正進入市場、參與競爭。
二、對東德地區國有企業托管改造
1990年東西德統一后,前東德地區的經濟體制亟須向市場化轉變,德國政府著手考慮采取托管模式對前東德地區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為此,德國設立托管局,專門負責前東德地區國企經營和改制問題。德國托管局采用分類重組的方式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將國有企業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三、德國國企再造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企業組織整體進行變革,從系統角度重新認識企業、規劃企業,追求企業整體的合理有效及企業系統內部各要素組合的優化。德國對原有的企業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德國的企業開始具備以下明顯的特征:一是更加市場化;二是經營決策由企業自己做主;三是職工參與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
推薦閱讀
- 企業碳信息披露研究
- 制度變革、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陳萍文集
- 新常態下的心常態—讓我們習慣增長的“極限”
- 中冶寶鋼品牌故事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碳稅問題
- 中國經濟2020
- 鄉村秩序的裂變與重建:企業與社會的“雙向嵌入”
- 讀懂“十四五”:新發展格局下的改革議程
- 循著改革的邏輯:一個經濟學人的時事觀察(下)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基于人口結構的儲蓄率變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 產業鏈政策:國際趨勢與我國策略
- 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結構性困境及對策研究
- 2016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