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3 研究思路與框架結構

《報告2019》聚焦新中國70年城鄉關系問題。除導論外,分為三部分共12章,按照“水平評價→歷史總結與分析→未來展望”的總體研究思路展開。第一部分“中國城鄉融合現狀——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按照“中國省域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總體評價和分維度評價的靜態分析→總體評價和分維度評價的動態分析”的思路進行寫作。第二部分“中國城鄉發展70年”,按照“歷史階段劃分→經驗總結→提出建議”的思路進行分析。第三部分“中國城鄉關系展望”,按照“明確城鄉未來發展內容或重點→提出建議”的研究思路展開。

第一部分——“中國城鄉融合現狀——城鄉融合水平評價”,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城鄉融合的含義及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省域城鄉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水平評價方法。通過計算城鄉空間、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融合的得分與權重,得出各省城鄉融合水平得分,進而分析2017年中國省域城鄉融合的整體情況,分維度分析中國省域空間、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融合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第二,進一步進行縱向對比,由靜態分析轉為動態分析。縱向對比分為穩定省份、小幅波動省份、大幅波動省份、排名上升省份和排名下降省份五類。通過分析2006—2017年中國30個省份(13)的省域城鄉融合水平排名的變動情況,把握各個省份在推進城鄉融合建設的工作中不同的側重點和地方特色。

第二部分——“中國城鄉發展70年”,主要包括以下8個方面內容:

第一,新中國70年城鄉關系演進。勾勒70年來我國城鄉關系演進的整體圖景,并以社會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為標準,分階段審視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城鄉關系演進的具體過程。分析改變城鄉關系狀態、促進城鄉關系發展的制度性動因。提煉我國處理城鄉關系、促進城鄉發展的重要經驗。

第二,新中國70年城鄉勞動力流動。以我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為依據,將我國城鄉勞動力流動劃分為起步、大規模流動、勞動力市場基本形成以及勞動力市場規范發展4個階段。而影響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因素可分為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包括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社會因素包括戶籍制度、收入差距、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這些因素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城鄉勞動力流動狀態的變化。

第三,新中國70年城鄉土地制度演變。我國農村與城市在土地制度演進過程中走過了兩條不同的路線,農村土地制度演變分為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的“兩權統一”階段、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相分離的“兩權分置”階段,以及土地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三權分置”階段。城市土地制度演變分為土地無償使用階段和有償使用階段。在此演進過程中,我國形成了獨有的土地制度改革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并對我國城鄉關系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四,新中國70年城鄉金融制度改革。我國的金融改革歷程可分為農村金融內生于城市金融的計劃經濟時期、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的獨立農村金融體系形成時期和21世紀以來著力構建城鄉金融均衡發展體系時期。在金融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國資本要素演進呈現出由強制性制度變遷向誘致性變遷、由金融抑制到均衡發展和由“機構觀”到“功能觀”的特點。通過梳理歷史,提出促進城鄉金融融合發展要從堅持金融改革市場化方向、優化農村金融需求環境、提升農村金融供給能力和建立城鄉金融融合機制4個方面著手。

第五,新中國70年城鄉流通關系演變。我國城鄉流通關系演變的歷史分為初始時期、改革初期、改革發展時期、改革深化時期和全面開放時期5個階段。在70年的城鄉流通發展歷史中,我國形成了市場作用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傳統流通業態與現代流通形式有機結合、注重城鄉流通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金融支持是城鄉流通體系形成的有力舉措和“數字流通”五條建設經驗。為進一步優化城鄉流通體系,我國應從市場網絡體系、物流體系、電子商務體系、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和商貿管理體系5個方面努力。

第六,中國農業現代化70年。70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農業發展恢復期、糧食生產安全實現期、農業現代化萌芽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起步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期5個階段。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形成了浙江安吉模式、江西贛州模式、武功模式和遼寧沈陽模式,并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為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應從政府宏觀調控、財政支農、金融支農、戶籍和就業、農地經營和農業教育6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第七,新中國70年扶貧的道路回顧與展望。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消滅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扶貧道路經歷了從救濟性扶貧到小康性扶貧再到共富性扶貧的轉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其特征表現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堅持黨的堅強領導、堅持區域發展戰略帶動扶貧、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扶貧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和扶貧對象瞄準日益精準6個方面。70年來,我國的扶貧成就舉世矚目,但還面臨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不足、扶貧載體提供的自生能力不足、“菜單式”考核抑制政策創新和生計能力的可持續性與貧困的轉移風險等問題。2020年后,我國的貧困現象還將呈現出3個二重性并存的特征。

第八,新中國70年城鄉公共服務供給。中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制度演進分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時期、家庭承包經營背景下和稅費改革之后4個階段。通過對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的變遷進行梳理,我們發現,農村稅費改革之前,我國存在不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3個方面的“城市偏向”政策。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為進一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國應從提高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和水平、構建多元化籌資機制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3個方面努力。

第三部分——“中國城鄉關系展望”,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第一,對邁向城鄉融合的新時代城鄉關系進行展望。針對我國城鄉關系現狀,新時代的城鄉發展應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5個方面的高質量融合發展,應實現城市、鄉村兩個空間范圍的高質量融合發展、多維度的城鄉融合發展和城鄉群體物質與精神的一體化3個方面的發展目標,遵循人民性、系統性、協同性、制度性、差異性和可行性6個原則,應以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為路徑,并通過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基礎奠定期(2012—2022年)、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期(2023—2035年)和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系統完善期(2036—2050年)“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實現新時代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見圖0-1)。

圖0-1 《報告2019》的研究思路和結構框架

第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城鄉貧困問題進行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意味著貧困的消失,屆時,我國城鄉反貧困將呈現出農村貧困仍不容忽視、城市貧困問題日益嚴峻和貧困從農村向城市轉移趨勢明顯3個特點,反貧困的難點具體表現在如何劃定新貧困標準、如何促進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如何優化完善城市反貧困體系和如何將農民工貧困治理納入我國反貧困體系中4個方面。為此,我們需從貧困標準的制定、反貧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反貧困體系的建立、農民工市民化配套措施4個方面,繼續推進扶貧事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临江市| 永城市| 乌拉特中旗| 康定县| 栾川县| 宁国市| 徐州市| 甘孜县| 曲阳县| 庄浪县| 达孜县| 德惠市| 修文县| 鄂托克前旗| 海兴县| 道真| 平邑县| 榆林市| 天台县| 辰溪县| 呼伦贝尔市| 弋阳县| 宜川县| 彭水| 云和县| 安陆市| 林周县| 呈贡县| 清丰县| 达州市| 敦煌市| 类乌齐县| 凉城县| 原平市| 永康市| 邳州市| 绥芬河市| 连江县| 兖州市|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