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0.1.1 研究背景

城鄉關系的變遷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進程,處理好城鄉關系是實現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適時調整城鄉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且深刻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歷史遺留下的城鄉間分裂對立局面,毛澤東等提出了“城鄉兼顧和溝通城鄉關系”的主張,通過恢復和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制定合理的農副產品和工業品價格,國民經濟得以恢復,并初步扭轉了城鄉對立格局。在計劃經濟時期,為快速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局面、保衛國家安全,我國依循農業支持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方針,通過統購統銷制度、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三種制度來保證發展戰略的落實,在實現工業“趕超”發展的同時卻導致城鄉間流通減少,加劇了我國城鄉分離的程度,城鄉二元結構形成。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沖擊,我國的城鄉關系再次經歷重大變化。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期,我國先后施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和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等改革措施,并施行了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在這一時期,城鄉間的聯系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城鄉關系也經歷了由向好到再度分離的過程。在21世紀初期至黨的十七大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化,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機已經成熟,黨和政府順勢而為,分別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黨的十七大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得益于黨和政府對城鄉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正確把握,城鄉間的要素流動由單向流動變為雙向流動,城鄉關系不斷趨好,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至今,經過多年的城鄉互助互補發展,城鄉間實現了初步融合發展,為進一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國以新發展理念指導城鄉發展,并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要走城鄉融合發展新道路,城鄉關系由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入城鄉融合發展新階段。

城鄉關系不斷向好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但是城鄉關系仍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在城鄉收入方面,雖然近年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不斷縮小,但2018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仍為2.69,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在要素配置方面,由于政策所造成的歷史積累,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配置不合理。而且我國未形成市場化的要素配置機制,要素無法自由流動。要素配置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大障礙。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由于長期偏向城市的發展政策和戶籍制度,城鄉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務存在巨大差距。在文化方面,生產方式的不同,催生了差異巨大的“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城市文化以市場經濟文化為主,而農村市場經濟文化滯后,城鄉之間的文化鴻溝依然存在,成為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深層次因素。在生態環境方面,城鄉間存在復雜的二元結構,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和地區間自然環境不同,不同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和環境治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鄉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而且,因為大部分農村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和水平弱于城市,所以現在很多地區出現了城市生態環境優于農村的城鄉生態環境水平“倒掛”的現象。

面對城鄉發展中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國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為破解城鄉發展問題提供了研究方向。為了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城鄉發展的各個方面,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解決城鄉發展問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宏觀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在諸如城鄉勞動力流動、城鄉土地制度、城鄉金融制度改革、農業現代化、城鄉扶貧和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等具體領域破解發展難題,這就需要對歷史進行分析。同時,把握城鄉關系現狀也必不可少。在把握現狀和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提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對以上問題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在城鄉關系變遷歷史的研究方面,吳豐華、韓文龍(2018)(1),蔣永穆、周宇晗(2018)(2)等研究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關系演變的歷程。孔祥智(2019)(3),邢祖禮、陳楊林等(2019)(4),張海鵬(2019)(5)分析了新中國70年城鄉關系的演變。另外,我國步入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后,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人對城鄉融合發展現狀進行評價。高帆(2019)(6),許彩玲、李建建(2019)(7)界定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內涵,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是更高層次的城鄉發展狀態,表現為要素流動增強、產業聯系更緊密、城鄉間發展更加均衡。蔡繼明、李蒙蒙(2019)(8),李愛民(2019)(9)則從城鄉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障礙的角度進行研究。蔡繼明、李蒙蒙認為城鄉融合發展存在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兩個制度障礙,導致了要素流動和配置不合理。李愛民認為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促進城鄉融合等五方面任務。黨國英(2018)(10),陳丹、張越(2019)(11)則從鄉村振興的角度研究如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劉明輝、盧飛(2019)(12)認為城鄉要素錯配對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的生產要素錯配對城鄉融合發展分別是正效應、負效應,并從“人”“地”兩個角度對城鄉融合進行了評價。上述代表性研究及其他研究奠定了本書的研究基礎,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對城鄉關系,特別是城鄉關系演進歷史的研究。為此,《報告2019》將對中國城鄉融合水平進行評價,以把握發展現狀;對新中國城鄉發展70年進行梳理,深入認識城鄉發展歷程;并在此基礎上對城鄉關系進行展望。通過研究,以期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0.1.2 研究意義

全面、科學地對城鄉發展現狀進行判定,對新中國70年城鄉發展歷程進行系統研究,以及對城鄉未來發展進行展望,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70年城鄉關系的發展變化、深入理解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具有重大意義。

(1)現實意義

第一,為制定城鄉融合政策提供決策依據。首先,各省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準確判斷各省份城鄉融合水平(絕對和相對)和現狀,需要科學分析各省份融合發展的特征和存在問題,這都有賴于對各省份城鄉融合發展現狀客觀、準確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水平。進一步講,研判各個省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水平,明確其在全國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中所處的位置,特別是分析哪些因素導致其水平及排名上升或下降,為各個省份科學合理開展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最后,在我國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不應忽視我國區域間、省域間的差異性,只有科學、準確地評判各省域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才能準確把握地方經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優勢和短板,為國家和地方制定符合地方實際和特點的統籌城鄉政策,特別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政策提供足夠的依據。

第二,助力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和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我國解決了人民群眾從饑餓到溫飽、再到小康的問題,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壯舉。但是,我們在肯定發展成就的同時不能滿足于現狀,更不能忽視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城鄉關系仍然不夠合理,城鄉間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更是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轉折點,因此,我們應該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城鄉融合發展的方向。多數學者認為,當下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發展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城鄉融合發展路徑的研究不夠深入。對此,我們對新中國70年城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認清歷史,從歷史中總結提煉經驗和教訓,以期探索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第三,助力我國經濟在新時代下實現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發展的新目標,而城鄉融合發展則是題中應有之義。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效益、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協調發展為特征,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就必須進行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升級、必須擺脫貧困、必須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等,這都有賴于釋放鄉村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進一步來說,鄉村和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的釋放需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在城鄉互動、城鄉互補和城鄉互促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在新的發展要求下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鄉發展歷史、現狀和理論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新觀點和新建議來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第四,助力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間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是這一矛盾最突出的表現。如前所述,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我國實行了特定的發展政策,這種城市偏向的發展機制,在極大提升我國國力的同時又使得城鄉間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和固化,并形成路徑依賴,使得城鄉融合發展的難度較大。若要扭轉這種發展趨勢,就必須以更大的魄力和努力消除路徑依賴,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此,我們對新中國70年城鄉關系進行全面、科學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城鄉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為尋求正確破解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提供智力支撐。

(2)理論意義

第一,有利于豐富學術界對城鄉關系理論的認識。城鄉關系時刻處于變化發展之中,因此,對城鄉關系理論的探索也是永無止境的。本書在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價,探索我國城鄉發展的理論邏輯和機制體制及城鄉關系的發展方向,以豐富城鄉關系理論。

第二,有利于在學理層面深入認識我國城鄉關系的特殊性。由于特殊的發展環境,我國實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戰略和相關制度安排,受此影響,我國城鄉關系演變發展不僅存在一般性,而且存在特殊性。本書以70年為研究跨度,從城鄉關系演變、城鄉勞動力流動、城鄉土地制度、城鄉金融制度改革、城鄉流通關系、農業現代化、城鄉扶貧和城鄉公共服務供給8個方面進行分析,把握歷史脈絡,總結我國城鄉關系特征,充分剖析我國城鄉關系的一般性、長期性和復雜性,這有利于在學理層面進一步加深對我國城鄉關系特殊性的認識。

第三,有利于更科學地刻畫城鄉融合發展的水平。目前,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價的文獻較少。因此,我們將以對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評價的經驗為基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充分把握城鄉融合發展現狀,在探索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促進政府關于城鄉關系工作的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霍城县| 德州市| 武陟县| 尚志市| 贵德县| 邢台市| 陆河县| 五台县| 上杭县| 普安县| 枣庄市| 贵南县| 扎赉特旗| 柞水县| 汕头市| 广平县| 明光市| 英吉沙县| 南安市| 安国市| 湖州市| 米易县| 刚察县| 中卫市| 麦盖提县| 和静县| 长岭县| 茌平县| 鄢陵县| 肥东县| 攀枝花市| 沁水县| 九江县| 焦作市| 海兴县| 临洮县| 兰西县| 广德县| 互助|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