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內蒙古經濟發展70年研究
- 何雄浪等
- 1571字
- 2021-09-17 21:10:43
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70年的偉大跨越表明:
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地區總體上呈現出民族團結、經濟進步、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大好局面,根本在于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這是我們行穩致遠的政治前提。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以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量以幾何級數增加,實現了 “一步跨千年”,民族地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朝氣蓬勃、日新月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春意盎然、充滿活力。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髙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2020年前要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要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加大力度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發展。70年來,黨和政府髙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傾斜性的發展援助和扶持政策與措施,決定性地推動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脫貧奔康。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因此,新時代民族地區的發展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始終堅持發展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著眼點和落腳點。70年來,民族地區堅持“以民為本、民生優先”,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全面推進九年義務教育、十五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一村一幼”計劃,完整配套的教育體系基本形成。通過全面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健全州(盟、市)、縣、鄉、村四級醫療網絡。但與各族人民的需要相比較,與發達地區相比較,民族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還有待大幅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既要堅持不懈抓發展,不斷擴大經濟總量,為民生改善提供堅實基礎,也要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要堅持發展,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著眼點和落腳點,確保各民族共享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確保發展成果惠及當地、改善民生、增強團結、促進和諧。
堅持綠色發展,守好民族地區發展的底色和價值。從地緣生態位置看’民族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平衡與保障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民族地區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此,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大力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70年來,中央和各民族地區把少數民族干部培養使用作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管長遠、管根本的大事來抓,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和邊疆穩固提供了堅強保證。在新時代,必須繼續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