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
-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
- 2746字
- 2021-09-17 21:00:02
4.2 文獻綜述
關于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問題,弗蘭克的《白銀資本》(2008)一書中對公元1500年至1800年300年間的中西方經濟發展進行了詳盡對比。該書以白銀流向為分析視角,發現中國需求白銀、歐洲需求商品,二者的互補性需求導致了世界商業的大發展。該書的主要結論是,中國遠在歐洲發達之前,就在世界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只是在18世紀,中國才被西方國家追趕并且超過。薛國中(2007)研究認為,16—18世紀美洲與日本的白銀礦藏得到了大量開發,中國通過國際貿易獲得了一半以上,提高了中國的世界經濟地位。白銀的大量流入,不僅加速了中國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還促進了中國國內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周靜(2010)也分析了明清時期中國的世界地位問題,發現在1640年之前,歐洲經濟逐步趕上中國,1640年之后,歐洲經濟開始超越中國。而蕭國亮(2009)則認為1820年是中國古代經濟的輝煌頂點,包括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即國力強盛的表現。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較1700年已經增加了近3倍,且占世界比重達到了32.9%。但在隨后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中國GDP增長率出現嚴重倒退,為-0.64%。辛亥革命后的1914—1936年中國GDP增長率則僅為1.45%,不僅低于西方國家,也低于印度等亞洲國家。
新中國成立后,陳澤洲(2016)梳理了中國經濟發展脈絡,發現世界完全切斷了中國與外部經濟的聯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頗有成就的工業計劃后,進入“大躍進”“中蘇交惡”等特殊歷史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陷于停頓狀態,此時中國處于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體系之外。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才開始由全封閉的經濟體系逐步走進世界經濟體系。直至1994年,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中國才開始參與到全球化分工之中。至此,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問題才開始引人注目。本章梳理文獻發現,目前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如下兩個方面:中國各經濟指標的世界排名與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首先是中國各經濟指標的世界排名。
郭吳新(1997)統計了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世界位次,發現中國煤炭產量從1950年的世界第9位躍升至1990年的世界第1位,原油從1950年的世界第27位躍升為1994年的世界第4位,鋼產量從1950年的世界第26位躍升為1993年的世界第2位,而谷物、棉花、肉類和油料已從1950年的世界第2位到1990年全部變為世界第1位。林玨(2005)以1979—2003年為分析區間,發現該區間內中國GDP年均增長率超過了9%,人均GDP從181美元提高到1090美元,且在2003年中國GDP達到了1.4萬億美元。中國出口額從世界第33位攀升到第4位、進口額從第24位上升到第3位,在2004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該文強調此時的中國正在向經濟強國邁進。趙宗博(2007)發現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已成為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該文同時研究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問題,發現中國通過“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已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經濟體,并且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開始與世界經濟進行良性互動。
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世界各國經濟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此時陳江生(2009)發現危機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主要農產品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并且SCI、EI、ISTP索引的科技論文數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三的發文量。在此次危機中,中國是基本面最好的國家,其世界經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但是沒有發生質變。雖然已經進入了世界前三強,但是與美國、日本的差距依然明顯,特別是人均GDP僅為日本的1/8、美國的10/1。值得驚嘆的是,胡必亮等(2015)按照2014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各國GDP總量,中國排名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并且發現新七國集團(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土耳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七國集團(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世界經濟重心已經從傳統的大西洋轉移至新興市場國家圍繞的太平洋。
其次,中國各經濟指標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陳秀英(1993)測算了中國各年度的主要產品產量的世界比重后發現,1980年、1985年、1990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額的比重分別是2.1%、1.9%、1.6%,而谷物產量的世界占比在這三年內分別是19.6%、18.6%、20.7%。煤炭產量占比持續走高,分別是16.6%、20.1%、22.8%。鋼和水泥的產量占比在1980年分別達到5.0%、10.5%,1985年分別達到7.1%、16.1%,1990年分別達到8.5%、18.2%。可見此時中國正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邁進,谷物的產量連續豐收,而工業初級產品的產量巨大。進一步地,霍強(2018)發現中巴印俄“金磚四國”的全球GDP份額在2005年超過10%,而在2015年超過25%,增長迅速。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5個發達經濟體世界份額的走低,并且發現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國際貿易秩序的共贏倡導者、國際產業合作的積極探索者、國際金融合作的有力推動者、國際經濟治理的創新引領者。
金星曄等(2019)基于對麥迪遜估算的修正,重新測度了中國在公元1000—2017年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采用歷史國民收入核算方法估算最新的世界各國GDP數據,發現在公元1000—1978年,中國GDP在世界總額的占比先升后降,峰值位于1600年的34.6%,而不是以往麥迪遜估算的1820年。在西方工業革命后,中國GDP的世界占比呈現出斷崖式下跌,1952年僅為5.2%,1978年下降為4.9%。在改革開放之后,2017年中國GDP的世界占比已經達到了18.2%,實現了1600年以來的首次復興。臧旭恒等(2016)認為,自1978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2012年時其GDP已占世界12%左右,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了20%。
除上述兩個層面的分析外,余芳東(1997)還發現,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條件下,采用調整匯率法進行各國GDP的比較,可以更綜合、真實地反映出一國經濟總量的世界地位,特別是發現1980—1994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但是相應期間世界GDP的位次僅從第8位躍升了1位,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此時采用大量資本和勞動投入來發展經濟,屬于數量型經濟,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產業結構落后、科技水平低、國際競爭力弱。梅新育(2017)研究發現,工業化奠定了中國經濟成功、貢獻世界的基礎,中國已經成為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唯一國家。不僅如此,中國還逐步從東亞經濟穩定器演變為世界經濟穩定器、世界經濟發動機,目前已經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已有文獻為本章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前期分析與實證結果。但是,評價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不僅僅是抽象的排名與比重分析,更重要的是,應從中國與世界各國產生真實聯系的經濟實踐出發。據此,我們通過單方向因果測度模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國進出口商品貿易額與世界經濟產生聯系的這一真實途徑,評價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本章余下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三部分介紹傳統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的不足,同時引入單方向因果測度模型來彌補這些缺陷;第四部分就中國國際貿易的進出口額與世界經濟的真實關系進行定量測算與分析,總結梳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第五部分給出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