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 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

2.1.1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

2010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正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含義做出了界定,即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長、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的獨特性,相關研究并不多。縱觀學界的現有研究,大多是針對“產業集聚”這一概念進行研究。有些學者針對其內涵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有些學者研究產業集聚的驅動因素,認為外部規模經濟才是影響產業集聚的核心要素(Marshall, 1890)。也有學者總結了影響產業集聚的諸多要素并對它們進行了歸納分析,認為這些要素主要分為三類,即技術溢出、中間產品投資和勞動力市場的共享(Krugman, 1991)。還有學者把產業集聚的主要影響因素分為四類:①生產過程的轉化和流程化;②勞動力的專業化和分工的詳細化;③市場的細化以及拓展的專業化;④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共享(Weber, 1997)。

我國學者也有相關研究。例如:仇保興(1999)從中國的產業發展情況入手,首次提出“小型企業集聚”的觀點。他認為,產業的集聚離不開要素流動和市場化條件,是由獨立且通過分工相互關聯的小型獨立企業組成的。王今(2005)認為,產業集聚一般是指在合作和競爭機制下,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高度集中在特定地區的表現。也有學者認為,由于大批企業存在關聯關系,它們之間普遍存在經營或者生產的相互依存,這些企業的分布通常相對集中或者分布于較為接近的地理位置,由此形成了一條結構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產業鏈的形成會吸引較為豐富和完善的外部支持,從而逐步形成產業體系(羅婷,2007)。還有學者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例如:肖海蓉(2013)提出,生產、技術、就業、信息以及創新的集中才是產業集聚的核心內涵及主要表現形式。

通過對該領域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筆者認為,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不能僅僅從靜態的表現來描述,更多的是要關注要素的流動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演化,要動態地對其進行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就是眾多產業為了資源共享和信息的交流集聚,以及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協同機制,對所在地區的生產要素進行分享利用,達到綠色環保、智能高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

2.1.2 新型城鎮化

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新型城鎮化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可以分為四類:①曹萍(2004)認為,提高生產要素的產業配置與地域空間配置效率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兩個方面,二者的發展能夠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的統籌發展,從而打破城鄉在產業和地域空間方面的市場分割。②張靜(2004)的研究發現,新型城鎮化和傳統的城鎮化存在根本的區別,它更加強調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改善,其內涵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學的范疇。③楊帆(2008)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認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全面發展的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強調新型的產業作為新城鎮發展的主要動力,以全面建成和諧社會為新型城鎮化的內在出發點和核心發展方向。其發展特點主要強調的是協調、全面和可持續發展”。④陳永國(2006)和牛曉春等(2013)學者認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核心必然是空間、文化、產業、就業等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創新。

通過廣泛地收集以及詳細的梳理現有文獻,筆者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涵應該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合理的城市整體規劃與建設、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就業崗位的合理充裕、全面及較高水平的公共服務配套,以及城市周圍及城市內生態環境的質量等重要方面。①在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方面,不但需要宏觀經濟的高效和大體量,還需要微觀經濟的協調有序;②在城市整體規劃與建設方面,要求全面考慮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協調和保護,構筑安全、有序、健康、高效和可持續的穩定的城市結構;③在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就業崗位的合理充裕方面,要求根據城鎮化的需要合理合法地擴大城市人口規模,推動城鎮以及城鎮周圍農民的本土化或城鎮化;④在公共服務配套方面,要求合理增加城市人口,實現農民的本土化;⑤在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經濟發展、產業集聚、城市建設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做到發展和保護相結合,尋求平衡,促進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打造綠色環保的城鎮化。

2.1.3 金融集聚

所謂“金融集聚”,從實務的角度來看,全世界有兩種典型的模式:一種是以倫敦地區為代表的模式,主要強調通過長期積累自發地形成區域性的金融集聚;另一種則是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模式,它和倫敦模式的區別在于不依靠市場行為,而是依靠政府的引導,通過政策驅動形成金融要素的區域性集聚。

從“金融集聚”的內涵來說,眾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總結或者描述。國外學者主要以金融業的產業集群或者城市金融中心的維度為研究重點。例如,有學者認為,城市金融中心的出現保障了現代企業在投融資和金融安全方面的需要(Kindle Berger, 1994)。也有學者提出了相似的觀點,認為城市金融中心的出現體現在大量的金融服務機構集聚在一起,通過將附近其他產業的生產、采購、經營等活動相聯系,形成類似于產業集群的形態。這一系列行為的出現標志著金融集聚的形成。

我國的一些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黃潔玉和楊在斌(2006)的研究發現,所謂的“金融集聚”,不能只是簡單地觀察眾多包含金融要素在內的服務機構集中在某一領域形成互相聯系的復合系統的過程,也要注意是否出臺了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服務業是否存在集中,同時相關政策是否全面也是衡量金融集聚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有學者表示,所謂“金融集聚”,不是一種簡單的靜止狀態,而是一種具備了“累計經濟性”的動態演化過程,而且這種演化會因為現實條件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因為地域上的不同金融集聚也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金融的集聚發展具有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遞進趨勢(黃永明,2008)。

通過對“金融集聚”相關文獻的梳理以及總結,筆者認為,金融集聚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呈現類似區域性的分布狀態,金融行業向某個特定的區域進行大規模和系統性的集聚,其集聚水平主要受所在地區金融基礎和金融規模的影響;②金融集聚會受到所在地區經濟基礎的顯著影響;③金融集聚也會受到所在地區整體發展基礎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湛江市| 宝坻区| 晴隆县| 定南县| 广汉市| 绥阳县| 万山特区| 额济纳旗| 石家庄市| 水城县| 日土县| 衡东县| 鹤壁市| 环江| 长宁区| 文成县| 东丽区| 稻城县| 诸城市| 八宿县| 柘城县| 民乐县| 汾阳市| 阳春市| 横峰县| 习水县| 保靖县| 台安县| 措勤县| 北安市| 温泉县| 新田县| 赤城县| 阳原县| 石柱| 西吉县| 呼图壁县| 建瓯市| 辰溪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