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生活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嘿,你是小張或者小李?你好。今天我們來聊聊生活的模樣吧。
你可能剛剛25歲,或者連25歲都沒有;你可能身處在一個看起來很精彩的環(huán)境,做著一份很精彩的工作;你可能在時尚圈或者娛樂圈,抑或影視圈或其他什么圈。圈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圈就是個圍城。錢書早就說過了,“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當然我這里指的不是婚姻,是我們看到的生活的很多個方面。
在這樣一個年紀,你對生活的模樣做的注解,可能是在外的自由,需要靠近各種厲害的人,是見識更廣闊的世界,是在大城市里奮進、沒命地拼搏,并為此放棄一部分生活,那部分生活可能是春天去賞花,夏天去海邊,秋天看看楓葉紅了的樣子,冬天躲在溫暖的房間里看窗外的雪又下了幾尺厚。因為你明確地知道你需要更多的見識,所以你舍棄了這些。同時你可能覺得不跑出去見識厲害的人、廣闊的機會,生活立馬會走向平庸,走向人生既定的道路——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直到死去。這就是你眼里的、你不太想要選擇的“穩(wěn)定安逸”的生活吧。
我承認這一部分沒有錯,王小波還說:“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非常非常美,對不對?我也一直這樣奢望著,我可不想過什么“安逸生活”,我想要激烈的生活、轟轟烈烈的愛,最好還有用不完的錢。
但你知道王小波接著又說了什么嗎?“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yù)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可能王小波想通的時間早一些,他將這個前后變化的年齡界定在二十一歲,而我是最近兩年才這么覺得的。倒不是覺得“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但我也切實覺得“奢望一天天消失”,因為人越是過得久,越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事情都蒙著一層美麗的假象,讓人們?nèi)セ孟搿⑷プ贰⑷ド萃蓪嶋H的真相冷冽得可怕——需要敲開它的美麗假象才能看得到。
所以我現(xiàn)在撥開了幾層假象,我覺得我需要生活,而不是虛妄的自由、奮進、拼搏,同時生活的含量在降低。我知道這樣可能會讓更年輕的人覺得“她沒救了,她要逃離了,她即將迎來穩(wěn)定安逸的人生,她的孩子馬上要參加中考,她要開始慌張地選擇孩子應(yīng)該去哪所大學,并且準備去跳廣場舞了”。
但我轉(zhuǎn)身就想要反駁,想要吶喊,我想說的是:“生活的模樣千變?nèi)f化,我們只窺見其中一二,尚未看到它的全貌就對它評頭論足,這不行。”
我現(xiàn)在也沒有看到生活的全貌,但我已經(jīng)知道,年輕的時候,我如你一般對生活的模樣有那樣的理解,其實多少存在一些偏差和疑惑。那些自由是真實的嗎?不全是,遠離了家人的關(guān)注目光,看似自由了一些,但背后的真相可能是你正在拼搏的城市并不真的在乎你,它不會管你來自哪座縣城,既然不在乎,那就讓你自由。那些厲害的人,廣闊的行業(yè)前景,都和自己發(fā)生關(guān)系了嗎?捫心自問不全是吧?當然這里允許反駁,能接觸到一些厲害的人,似乎自己也會變得厲害,但于我而言,我更想成為那個厲害的人本身,而不是她身邊的某位工作人員。你喜歡璀璨奪目、光怪陸離、精彩紛呈的外部世界,這個更沒有問題,因為在這樣的年紀,大家都喜歡,我也不例外。只是我漸漸知道了,精彩紛呈不會一直持續(xù),人是需要向內(nèi)走、向內(nèi)看的。這樣才算是真的自由吧。
其實也不要狹隘地去理解所謂的“穩(wěn)定安逸”,我相信人各有志,我相信一定有人喜歡這樣的生活。我的朋友中就不乏這樣的人,她們可能是老師、公務(wù)員、全職媽媽,可是我看她們依然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地撫養(yǎng)孩子,和另一半和睦相處。我知道她們對生活肯定有不滿,也許會羨慕我們還可以在外拼搏,享受這種奢侈的自由。但真的換作她們,會選擇放棄安逸和穩(wěn)定,去換一間性價比不高的出租屋,和一個內(nèi)卷化嚴重的“打工人”身份嗎?
這樣也沒什么不好,只不過這不是你我想要的而已。而我與北京暫時分手,也不是要立馬走入這樣的生活。我只是覺得在這里生活得差不多了,人生肯定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肯定還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朋友等待與我相遇,肯定還有其他可能性。
我不想再垂頭喪氣地坐在地鐵上,看著別人也是一樣的垂頭喪氣,不想回家就躺在沙發(fā)上,把刷手機當作唯一的休閑娛樂。
我不想把本應(yīng)該享受的生活,當成對辛勤工作的“背叛”,好像別人都在兢兢業(yè)業(yè),而只有自己在賞花賞月,像個異類。
我也不想每天無病呻吟,為社會創(chuàng)造沒用的精神垃圾。我想去經(jīng)歷,我想我的人生真的開出花兒來。
不要做一個懶人,不要害怕去戳破生活的假象,也不要害怕去面對真正的生活,不要為了慣性而活著,不要不進步。
羅素早就說過,“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本源”。參差多態(tài)的,才叫生活,它不能只是簡單地追逐同樣的璀璨,穿同樣的牌子,實現(xiàn)同一種價值,用同一種方式生活。每個人都一樣,哪兒還有趣味可言呢?
允許有的人去追逐那些璀璨,就允許有的人去守住一畝薄田;允許有的人愛好、志向與大多數(shù)人不同,就允許有的人是那些大多數(shù);允許有的人想要多生幾個,就允許有的人一個都不想要……這些都沒什么問題,每一種選擇自有它的樂趣在,無礙我們,就隨它去吧。
每個人都說要活得更像自己,那就不要被俗世干擾,不要由其他人來告訴你生活應(yīng)該要怎么樣,而是讓自己去指導(dǎo)自己的生活。
蔡瀾在書里寫道:“暫居在這世上短短數(shù)十年,凡事不應(yīng)太過執(zhí),眼見愈來愈混亂的社會,要是沒有些做人的基本原則,更不知如何活下去。”而那些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體悟、慢慢整理的,可是前提不得是去生活嗎?
不得是春天的時候去賞花,帶著父母,看他們露出孩子般的微笑嗎?
不得是夏天的時候去海邊,扔掉衣服,跳進海里游泳、吐泡泡,但是一定注意安全嗎?
不得是秋天的時候看楓葉紅了,想起某一年也和什么人一起看過,而你們雖已不再聯(lián)系,但感動常在嗎?
不得是冬天的時候看窗外下著雪,手里握著暖水袋,腳丫子凍得冰涼,卻伸向另一個人,把他凍得一激靈嗎?
當然這些也只不過是我覺得生活該有的模樣,你一定可以持保留意見,但只希望我們在各自的生活里過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