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立法宗旨[1]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刑事訴訟法立法目的和根據的規定。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用刑罰方法懲罰犯罪的法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刑法是實體法,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實體法需要由程序法保障才能正確實施,刑法的任務需要通過程序法規范的訴訟程序才能得以實現。要保證正確運用刑法打擊犯罪,保護人民,就需要制定刑事訴訟法。這樣,才能依照法定程序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使犯罪的人得到應有的懲處,達到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的目的。

憲法是制定刑事訴訟法的根據。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都得以憲法為根據,制定刑事訴訟法也必須以憲法為根據。

第二條 本法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理解與適用

本條規定的刑事訴訟法的任務可分為三方面內容來理解:一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刑事訴訟的首要任務就是對于發現的犯罪行為或者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照法律程序收集、調取證據,查出犯罪嫌疑人,查清犯罪事實。二是,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刑事訴訟法的這個任務主要是通過立案、偵查、提起公訴和審判活動來實現的。三是,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這是刑事訴訟法的根本任務,或者說是總任務。這一根本任務是在“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基礎上得以實現和完成的。

?條文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8、33條

第三條 刑事訴訟專門機關的職權 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理解與適用

本條共分兩款。第1款是關于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職責分工的規定。根據本款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第2款是關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本條規定是對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的嚴格要求,也稱為依法進行刑事訴訟的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原則。

?條文參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刑訴實施規定》)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部門對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監獄法》第60條;《海關法》第4條;《國家安全法》第42條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職權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理解與適用

國家安全機關辦理的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依照國家安全法第四條規定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的范圍,主要包括境外機構、組織、個人實施或者指使、資助他人實施的,或者境內組織、個人與境外機構、組織、個人相勾結實施的危害國家安全的以下行為:陰謀顛覆政府,分裂國家,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參加間諜組織或者接受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任務的行為;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的行為;策動、勾引、收買國家工作人員叛變的行為;以及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活動。國家安全機關依照管轄范圍辦理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理解與適用

本條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是指由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由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檢察權,而不是由法官和檢察官個人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2)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前提,必須是依法,也就是說,在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時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程序和規范進行,而不能脫離法律規范;(3)對于任何倚仗權勢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非法干涉辦案活動的行為,都有權抵制,依法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4)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并不意味著獨立于黨的領導之外,其還要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

?條文參見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5條、第9條;《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第8條

第六條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平等適用法律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對于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監督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理解與適用

本條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1)公檢法三機關的分工負責,是指職責分工和案件管轄分工。本法第3條規定了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的職責分工,第18條規定了案件管轄分工。公檢法三機關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既不能包辦代替,越權行事,也不能互相推諉,不負責任。(2)公檢法三機關的互相配合,是指公檢法三機關在查明案件真實情況,正確適用法律追究犯罪,實現公平正義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要按照法律規定,在正確履行各自職責的基礎上,互相支持,共同完成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的任務。(3)公檢法三機關的互相制約,是指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為防止和及時糾正可能發生的錯誤,通過程序上的制約,以保證案件質量,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

第八條 檢察院法律監督原則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典型案例指引

胡某、鄭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201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檢例第7號)

案件適用要點:訴訟監督,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實踐中,檢察機關和辦案人員應當堅持辦案與監督并重,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善于在辦案中發現各種職務犯罪線索;對于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不移送有關刑事案件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條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兩審終審制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理解與適用

兩審終審制是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一項重要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審判終結,判決和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具體來講,審判第一審案件所作出的判決和裁定,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認為判決裁定有錯誤提出抗訴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對上訴、抗訴案件應當進行審判,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和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被告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也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作為例外的情況,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即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對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被告人仍不服的,不能再上訴,只能提出申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于死刑案件的判決,不論是經過一審還是兩審,都要由最高人民法院經過死刑復核程序予以核準才發生法律效力,這一程序是專門為死刑案件所設置的特殊程序,體現了慎重適用、嚴格控制死刑的政策。對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檢察院認為有錯誤的,只能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但不能停止判決和裁定的執行。

?條文參見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1條

第十一條 審判公開原則 辯護原則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公開審判制度和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的規定。

本條規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1)關于公開審判制度。公開審判是我國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在審判制度上的體現。公開審判,是指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和宣告判決都應當向社會公開。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在開庭審判前,應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的時間和地點,以便群眾參加旁聽和新聞記者采訪、報導審判的有關情況。在開庭審判時,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允許群眾參加旁聽和新聞記者采訪、報導。

“本法另有規定的”,是指本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不公開審理的三類案件,即對于涉及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對于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對于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對于無論是公開審理的一審案件,還是不公開審理的一審案件,宣判都必須向社會公開。

(2)關于辯護制度。辯護權是被告人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我國憲法確定的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憲法確定的訴訟制度的具體化。認真實行辯護制度,有利于辦案人員客觀全面地查明事實,分析案情,準確懲罰犯罪,也有利于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必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和剝奪。辯護是指被告人針對被指控的犯罪進行申辯,提出說明自己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辯護權,可以由被告人自己行使,也可以委托他人行使。從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到審判的各個訴訟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都可以行使辯護權。

第十二條 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理解與適用

根據本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不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對他人確定有罪。

其中“依法判決”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審判程序和訴訟制度,依照刑法以及有關刑法的修改補充決定、修正案作出有罪或者無罪判決,包括以下含義:一是這一判決必須是人民法院依據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的;二是這一判決必須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作出的;三是這一判決是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這里規定的“有罪”,包括定罪并判處刑罰,也包括定罪但免予刑事處罰。“不能確定有罪”是指不能從法律上對其定罪,不能作為罪犯對待,即使現場抓獲人贓俱在,也要經過法定的程序根據事實和法律由人民法院定罪處罰。

刑事訴訟法還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以前,將被指控實施犯罪的人稱為犯罪嫌疑人,起訴到法院以后稱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是罪犯,只是涉嫌犯罪。經人民法院審判,對于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第十三條 人民陪審制度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陪審制度的規定。本法第178條對陪審員參加審判作了規定。即除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外,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是他所參加的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

?條文參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2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四條 訴訟權利的保障與救濟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的規定。其他訴訟參與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與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訴訟參與人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由于參與的訴訟關系不同、所處的訴訟地位不同,所以享有的訴訟權利也不同。

第十五條 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理解與適用

[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犯罪]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1)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2)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3)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4)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后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

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后罪之日起計算。

?條文參見

《刑法》第87條、第88條、第98條

第十六條 外國人刑事責任的追究

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于外國人犯罪適用本法規定的原則的規定。本條共分為兩款。第1款是關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這里所說的“外國人”,是指具有外國國籍、無國籍和國籍不明的人。“外國人犯罪”,是指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我國刑法規定的各種罪和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們國家和公民實施的按照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由我國司法機關受理,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2款是關于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如何處理的規定。其中規定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是指一個國家為了保證和便利駐在本國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機關以及外交人員執行職務,而給予他們的一種特殊權利和待遇。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主要是指以下幾種人:(1)外國駐中國的外交代表以及與其共同生活的不是中國公民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2)途經中國的外國駐第三國的外交代表和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3)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員;(4)來中國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召開的國際會議的外國代表、臨時來中國的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官員和專家、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駐中國的代表機構和人員等。

?條文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2條、第14條、第20~2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1條、第21~23條、第26~28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解釋》)第392~414條

第十七條 刑事司法協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理解與適用

刑事司法協助是不同國家的司法機關之間,根據自己國家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互惠原則,彼此相互協作,為對方代為一定訴訟方面的行為。

?條文參見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十六章;《刑訴解釋》第408-411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九江县| 曲麻莱县| 衡水市| 巴东县| 岱山县| 宝坻区| 衡阳市| 普陀区| 进贤县| 鄂尔多斯市| 准格尔旗| 华蓥市| 托克托县| 梁山县| 长岛县| 泰州市| 龙里县| 普宁市| 额敏县| 栖霞市| 桓台县| 扬州市| 海伦市| 湛江市| 辉南县| 兖州市| 汤阴县| 丹巴县| 彩票| 本溪市| 明星| 万州区| 保靖县| 彭水| 丹巴县| 德清县| 同德县| 濮阳县| 启东市|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