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實用版法規專輯:行政法(2018年版)作者名: 中國法制出版社本章字數: 2555字更新時間: 2021-09-17 18:47:30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了規范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行政許可的含義】本法所稱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注釋 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屬于行政許可,按照《行政許可法》第2條、第3條、第12條的規定,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行為,不包括對民事權利、民事關系的確認。因此,植物新品種權的授予,組織機構代碼、商品條碼的注冊,產權登記,機動車登記,婚姻登記,戶籍登記,抵押登記等,不是行政許可;而城市規劃管理中選址意見書的批準,土地管理中對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批準,是行政許可。
二是,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的外部行政管理行為。外交部門對地方政府外事辦公室、有外事審批權的國務院部門頒發因公護照權、護照簽證自辦權等的審批,不是外部行政管理行為,不是行政許可;而公安機關對公民申請因私出國護照的審批,是外部行政管理行為,是行政許可。
三是,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審查后決定其可以從事有關活動的行為。因此,行政機關采用檢驗、檢測等手段對市場產品的日常監管不是行政許可。
第三條 【適用范圍】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
有關行政機關對其他機關或者對其直接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事、財務、外事等事項的審批,不適用本法。
注釋 本條“其他機關”指黨的機關、國家其他機關、人民團體等,“機關管理的事業單位”是指教育行政部門直接管理的學校、文化行政部門直接管理的文藝團體、衛生行政部門直接管理的醫療單位等。
第四條 【合法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
第五條 【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
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申請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許可的平等權利,行政機關不得歧視。
注釋 實施行政許可的公開包括:(1)實施行政許可的主體以及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的機構名稱要公開;(2)有關行政許可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的規定以及需要申請人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錄和申請書示范文本要公開;(3)行政機關在審查行政許可申請過程中聽取利害關系人意見以及舉行聽證、招標、拍賣、考試、考核、檢驗、檢測、檢疫,要公開進行;(4)行政機關作出的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要予以公開,公眾有權查閱。
第六條 【便民原則】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便民的原則,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
第七條 【陳述權、申辯權和救濟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享有陳述權、申辯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其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注釋 本條所指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既包括申請人、被許可人,也包括利害關系人。
第八條 【信賴保護原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準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注釋 信賴保護原則的基本內涵是:(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外,行政機關不得撤銷或者變更已生效的行政許可。(2)行政機關和申請人、被許可人都沒有過錯,而是因客觀原因,行政機關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3)行政機關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補償。
參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4條、第15條
第九條 【行政許可的轉讓】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除法律、法規規定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可以轉讓的外,不得轉讓。
注釋 行政許可能否轉讓,涉及對不同行政許可性質和功能的分析和判斷。行政許可可以分為五類:(1)普通許可。這種行政許可是準予符合法定條件的相對人行使某種權利,如集會游行示威許可、爆炸品生產運輸許可、商業銀行設立許可等。(2)特許。這種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依法向相對人轉讓某種特定權力或者配置有限資源。如海域使用許可、排污許可等。(3)認可。這種行政許可是對相對人是否具備某種資格資質的認定。如律師資格、建筑企業的資質等。(4)核準。這種行政許可是對某些事項或者活動是否達到法定技術標準的核實準許。如消防驗收、生豬屠宰檢疫等。(5)登記。這種行政許可是對特定法律關系的確認。如企業登記、事業單位登記等。上述五種行政許可,除了特許外,其余四種行政許可的性質都是準予特定的人從事符合法定條件的活動,主體和對象不可分離。所以,除特許外,多數行政許可是不能轉讓的。
案例 QX有限公司與LQ縣人民政府燃氣經營行政許可上訴案(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行政裁定書[2011]皖行終字第00017號)
案件適用要點:城市燃氣經營屬于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范圍。本案中,QX公司未通過招標投標等公開、公平的方式,亦未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取得燃氣經營許可證,故其并未依法取得LQ縣燃氣經營權。FY公司、LQ有限公司簽訂的《關于組建QX有限公司的協議》,以及其后該兩公司與Z某簽訂的《補充協議》,均不符合燃氣經營許可取得或轉讓的法定條件和程序,不能據此認定QX公司已合法取得LQ縣燃氣特許經營權。LQ縣發改委并非燃氣特許經營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不具有實施燃氣經營行政許可的權限,故其對QX公司報送的燃氣加氣站及釋放站項目備案行為,并非燃氣經營權行政許可行為,QX公司亦不能據此合法取得LQ縣燃氣特許經營權。
第十條 【行政許可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
行政機關應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實施有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