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34916字
- 2021-10-14 16:19:37
第四章 處罰程序
第一節 調 查
第七十七條 【受理治安案件須登記】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主動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違反治安管理案件,應當及時受理,并進行登記。
注解
“控告”,是指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對侵犯自己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向公安機關告訴,要求追究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法律責任的行為。注意,當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知道具體侵害人時,則為“控告”;如果只知道侵害行為發生,而不知具體侵害人,則為“報案”。
“移送”,是指除公安機關以外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過來的違反治安管理案件。如無線電業務主管部門將執法中發現的屬于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移送給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了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移送給公安機關。這主要是基于根據本法的規定,治安案件的管轄權由公安機關統一行使,防止管轄權混亂、多頭執法。在此過程中,公案機關應當做好登記工作,以備檢查核對。
應用
131.受案機關如何登記
在登記時,要盡量問清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法、后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身體特征等有關情節,做好筆錄,并向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投案人宣讀,經確認無誤后,由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投案人簽名,以便查證和防止誣告陷害。為了保證報案、控告、舉報的真實性,準確地揭露違法行為,既防止誣告好人,又能充分保障單位或者公民行使報案、控告、舉報權,接受報案、控告、舉報并作登記工作的工作人員應當向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說明進行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即要向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說明報案、控告、舉報應當實事求是,不得誣告陷害他人,違者要依照有關法律追究其法律責任。
132.報案人、舉報人、控告人、投案人提供的有關證據、物品應當如何處理
報案、舉報、控告、投案,是公民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方式,也是治安案件的重要來源,公安機關應當認真受理和登記。如果報案人、舉報人、控告人、投案人提供了有關證據、物品,公安機關應當進行登記和妥善保管。這些物品可能就是認定案情的重要證據,也可能對查明案情具有重要作用。登記,就是要寫明物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特征、新舊程度、有無破損和明顯標記等。對報案人、舉報人、控告人、投案人提供的文字材料,要寫明份數、起止頁碼等。同時,對這些物品應當妥善保管,不得損毀、轉移、丟失、侵吞或者挪作他用。對認定不屬于治安案件,公安機關將案件移交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的,應當同時將上述物品一并移交,并將有關情況告知報案人、舉報人、控告人、投案人。對認定不屬于治安案件,公安機關告知報案人、舉報人、控告人、投案人向有管轄權的機關報案、舉報、控告、投案的,應當將上述物品退還報案人、舉報人、控告人、投案人。
133.公安機關不受理的,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投案人是否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投案不受理的,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投案人可以根據《行政復議法》第6條第9項“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或者《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5項“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規定,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47-51條
第七十八條 【受理治安案件后的處理】公安機關受理報案、控告、舉報、投案后,認為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立即進行調查;認為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告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投案人,并說明理由。
注解
對于治安案件,首先由公安機關受理并予以登記,但受理不等于立案,還要經過一個受理后的審查程序,即通過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審查,來決定是否立案進行調查。經審查,如果公安機關認為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則應當立案調查;如果公安機關認為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則應當告知相關人并說明理由。注意,此處的用詞是“應當”,即公安機關在此情形下有調查、告知并說明理由的義務。
應用
134.如何認定是否屬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
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應當滿足以下條件:首先,具有違法性和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即此行為應當對本法或者其他治安管理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產生威脅或者損害。其次,尚不構成刑事處罰。這是區分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與刑法的犯罪行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再次,依照法律、法規、規章,應當予以行政處罰的行為。以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135.對于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該如何處理
公安機關受理的報案、控告、舉報、投案中,有一部分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對于這類案件不能作為治安案件進行查處,應視案件事實、性質、情節等,依法分別做出處理:①沒有違反治安管理的事實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輕微,不需要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予治安管理處罰情形的,或者已經超過本法規定的追究時效的,不予調查處理。②報案、控告、舉報、投案的行為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條件,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且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應依法移交公安機關刑事辦案部門立案偵查。③報案、控告、舉報、投案的行為構成了犯罪行為,但屬于檢察、國家安全等機關管轄范圍內的,應依法移送有管轄權的機關立案偵查。例如,《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中規定,“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④有違法事實發生,但不屬于公安機關職權范圍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調查處理。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4-5條、第37-46條
第七十九條 【嚴禁非法取證】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對治安案件的調查,應當依法進行。嚴禁刑訊逼供或者采用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
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證據不得作為處罰的根據。
注解
刑訊逼供,指采取刑訊或其他使人在肉體上劇烈痛苦的方法取得當事人的供述,例如用棍子打、用鞭子抽、烙鐵燙等殘酷手段,達到屈打成招的目的。以刑訊逼供或者采用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收集的證據,往往是當事人在迫于壓力的情形下作出的,因而其虛假性極大,極易造成冤假錯案,且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不符,因此應當禁止。非法手段包括很多種,除了刑訊逼供、威脅、引誘、欺騙以外,還包括凍餓、不允許休息、服用藥物使其不清醒以及其他不人道的殘忍或有辱人格的手段。注意,此處“非法證據”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使用“非法手段”收集的一切證據。對于這些非法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不應作為處罰的依據。此外,如果辦案人員刑訊逼供,構成犯罪的,還應當依據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4條
第八十條 【公安機關的保密義務】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在辦理治安案件時,對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應當予以保密。
注解
國家秘密,指關系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期內只限于一定范圍的人知悉的事項。國家秘密分為絕密、機密、秘密三級。商業秘密,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個人隱私,主要指純粹個人的,與公眾無關的,當事人不愿意讓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涉及治安案件,個人隱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病歷、身體缺陷、健康狀況、財產、收入狀況、社會關系、家庭情況、婚戀情況、愛好、心理活動、未來計劃、姓名、肖像、家庭電話號碼、住址、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儲蓄、檔案材料、計算機儲存的個人資料、被違法犯罪分子所侵犯的記錄、域名、網名、電子郵件地址、QQ號碼等。
應用
136.人民警察在查處治安案件時有泄露因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個人信息的行為的,是否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
公民的居民身份證上登記有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地址、公民身份號碼等公民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是個人隱私的重要內容。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濫用,是保護公民隱私權的重要保證,也是讓公民獲得社會安全感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見,依法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既是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法定職責,也是義不容辭的法定義務。人民警察在查處治安案件時依法可以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獲取公民的有關信息。根據《居民身份證法》第6條“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對因制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的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的規定,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對此負有保密的義務。同時,根據《居民身份證法》第19條規定,人民警察有泄露因制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將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1條
第八十一條 【關于回避的規定】人民警察在辦理治安案件過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屬的公安機關決定;公安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上一級公安機關決定。
注解
本條第1款是關于回避的提出及回避的條件的規定。回避是指辦理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等與案件有法定的利害關系或者其他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關系,不得參與該治安案件活動的一種制度。本法賦予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遇有法定情形時的申請回避權,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當事人提出申請回避的,可以書面提出也可以口頭提出。
本條第2款規定的是回避的決定機關。根據本款的規定,回避的決定機關是公安機關而不是公安機關負責人。
應用
137.如何理解“近親屬”的涵義
當事人的近親屬,是指與當事人聯系較密、相互之間影響較大的親屬關系,包括:
(1)夫妻關系。夫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依法結合的伴侶。法律承認的婚姻關系的雙方,互為夫妻關系。夫妻是已婚成年人的親屬群中的重要親屬,是任職回避的首要對象。
(2)直系血親關系。直系血親關系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他們和自己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玄孫子女、外玄孫子女等。由于自然原因,直系血親一般指父母子女之間、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聯系緊密,相互之間影響較大,屬于任職回避的范圍。
(3)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旁系血親,是指具有間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非直系血親,但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包括: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間(含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同源于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同源于外祖父母的姨表或舅表兄弟姐妹之間以及不同輩份的叔、伯、姑、舅、姨與侄(侄女)、甥(甥女)之間。屬于上述范圍之列的親屬亦應進行任職回避。
(4)近姻親關系。姻親是指以婚姻關系為中介而形成的親屬關系。姻親關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血親的配偶,即自己的血親的配偶,如直系血親的配偶包括兒媳、女婿等;旁系血親的配偶,如兄弟之妻、姐妹之夫、伯母、姑父、舅母、姨夫等;二是配偶的血親,即自己的配偶的血親,如配偶的直系血親即配偶之父母、祖父母;配偶的旁系血親即配偶的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等;三是配偶的血親的配偶以及血親的配偶的血親,前者如妻或者夫的兄弟之妻,后者如兒媳之父母等。
138.具有應當回避的情形,但本人沒有自行回避,也沒有被申請回避的,如何處理
公安機關負責人、辦案人民警察具有應當回避的法定情形之一,雖然本人未自行回避,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未申請其回避,但是,如果有權作出回避決定的公安機關負責人接到舉報或者通過其他方式知道上述情況后,為了保證案件得到公正處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回避決定權限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調查,確認該公安機關負責人、承辦案件的人民警察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應當按照《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1條的規定,指令他們回避。
139.人民警察對回避決定有異議的,是否可以申請復核
《人民警察法》第32條規定:“人民警察必須執行上級的決定和命令。人民警察認為決定和命令有錯誤的,可以按照規定提出意見,但不得中止或者改變決定和命令的執行;提出的意見不被采納時,必須服從決定和命令;執行決定和命令的后果由作出決定和命令的上級負責。”因此,人民警察對回避決定有異議,可以提出并保留自己的意見,但必須執行已經作出的回避決定,立即停止參與該案件的查處工作。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22條
第八十二條 【關于傳喚的規定】需要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接受調查的,經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準,使用傳喚證傳喚。對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詢問筆錄中注明。
公安機關應當將傳喚的原因和依據告知被傳喚人。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人,可以強制傳喚。
注解
傳喚違法嫌疑人是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的一種主要方式。傳喚,是公安機關的辦案人員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嫌疑人,限令其在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接受詢問的一項法律措施。為了限制公安機關對公民的傳喚,本條專門規定了公安機關的辦案人員傳喚所需要遵循的嚴格的程序。傳喚只適用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人,而對于被害人以及其他證人不得適用。
傳喚分為三種:書面傳喚、口頭傳喚、強制傳喚。書面傳喚必須由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準。“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是指在公安機關中,具體負責辦理違反治安管理案件部門的負責人,如公安局里的治安科、治安股的負責人,派出所所長等;口頭傳喚是對于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人的情形,人民警察可以在出示工作證件后口頭傳喚。這體現了行政行為的公正和效率原則的要求;強制傳喚是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口頭傳喚和書面傳喚的人,例如被傳喚人無理取鬧拒不前往,或者態度粗暴堅決不到指定的地點等,可以采取的強制傳喚措施。注意,對于強制傳喚,本條規定的是“可以”,而不是“應當”。
應用
140.對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嫌疑人是否可以適用繼續盤問
根據《人民警察法》第9條和《公安機關適用繼續盤問規定》第8條、第9條的規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在執行巡邏執勤、維護公共場所治安秩序、現場調查、追捕逃犯、偵查案件等執法執勤活動中,對當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經表明人民警察身份后,可以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進行當場盤問、檢查,以排除或者證實被盤問人的違法嫌疑。經當場盤問、檢查后,已經排除其違法嫌疑的,也就無需再適用口頭傳喚或者采取其他調查手段了。對經過當場盤問、檢查后,不能排除其違法嫌疑,且具有身份不明或者攜帶的物品可能是違反治安管理的贓物等符合繼續盤問適用條件的,人民警察可以依法將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帶至公安機關適用繼續盤問。當然,人民警察對明知被盤問人所涉案件已經作為治安案件受理的,按照《公安機關適用繼續盤問規定》第9條的規定,不能適用繼續盤問,只能適用口頭傳喚。
141.強制傳喚時是否可以使用警械
依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8條規定,人民警察在依法執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審訊、拘傳、強制傳喚,遇有違法犯罪分子可能脫逃、行兇、自殺、自傷或者有其他危險行為的,可以使用手銬、腳鐐、警繩等約束性警械。可見,在執行強制傳喚時,人民警察是可以使用警械的,但是,應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8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43-44、46條;《公安機關適用繼續盤問規定》第8、9條
第八十三條 【傳喚后的詢問期限與通知義務】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公安機關傳喚后應當及時詢問查證,詢問查證的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情況復雜,依照本法規定可能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詢問查證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將傳喚的原因和處所通知被傳喚人家屬。
注解
本條是關于公安機關詢問查證期限以及通知家屬的規定。根據本條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人,公安機關傳喚后應當及時詢問查證,不應有任何耽誤,否則既不利于對案件的取證,也不利于當事人權益的保護。一般情況下,詢問查證要在八小時內完成。這是詢問查證的基本原則。“情況復雜”的情形是:一是情況復雜,即短時間內難以完成詢問查證工作,如涉案人數眾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流竄作案;涉及傷情鑒定或者物品鑒定問題,等等。二是依照本法規定可能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即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違法情節較重,社會危害性大,依照本法的規定可能被處以行政拘留處罰的。針對這些情形,詢問查證的時間才可能超過8小時,但無論如何不得超過24小時。“依照本法規定可能適用行政拘留處罰”是指本法第三章對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設定了行政拘留處罰,且根據其行為的性質和情節輕重,可能依法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人決定予以行政拘留的案件。
傳喚在一定時間內限制了被傳喚人的人身自由,因此為了避免給被傳喚人及其家屬和他人的生活、工作帶來不便,法律規定合理、及時地通知被傳喚人的家屬是必要的。
應用
142.是否可以連續傳喚違法嫌疑人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55條規定:“不得以連續傳喚的形式變相拘禁違法嫌疑人。”因此,在原則上不允許連續傳喚。但是,在一次傳喚的詢問查證時間屆滿后,如果案情還未查清或者有證據需要核實的,是可以再次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行為人的,但是不得以連續傳喚的形式限制其人身自由。即,在兩次傳喚之間應有一個合理的間隔時間,這段時間以行為人有一定的自由活動、休息的時間為宜。
143.實踐中,如何計算詢問查證時間
根據本條規定,詢問查證時間的起點應從被傳喚人到案時開始計算,而不能從公安機關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時開始,也不能從公安機關對被傳喚人開始詢問時計算。當然,在有些特殊情況下,因被傳喚人的原因無法開展詢問查證的,如醉酒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其詢問查證的時間就可以從其酒醒能夠接受詢問時開始計算。詢問查證的終止時間是結束詢問查證、被傳喚人可以自由離開公安機關或者指定詢問地點的時間。結束詢問查證,并不是指終止對案件的詢問查證,而是結束本次傳喚的詢問查證。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8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53、55條
第八十四條 【詢問筆錄、書面材料與詢問不滿十六周歲人的規定】詢問筆錄應當交被詢問人核對;對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其宣讀。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的,被詢問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更正。被詢問人確認筆錄無誤后,應當簽名或者蓋章,詢問的人民警察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
被詢問人要求就被詢問事項自行提供書面材料的,應當準許;必要時,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詢問人自行書寫。
詢問不滿十六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
注解
詢問筆錄,是行政執法機關調查行政案件的重要證據來源。行政執法機關及其執法人員詢問當事人,應當制作詢問筆錄。本條規定了辦理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對被詢問人進行詢問、制作詢問筆錄時所應當遵循的程序性事項。根據本條規定,辦理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在對被詢問人詢問完畢后,應當將詢問筆錄交被詢問人核對;對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其宣讀。如果經過核對,被詢問人發現詢問筆錄的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的,其有權提出補充或者更正。如果經過對詢問筆錄的核對,確認筆錄無誤后,被詢問人應當簽名或者蓋章,詢問的人民警察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在特殊情況下,被詢問人可以自行書寫提供書面材料。如被詢問人表述不清、不能口頭陳述自己的意見;被詢問人認為詢問人不能準確理解和記錄自己的回答等情況。在詢問不滿16周歲的違法行為人時,必須通知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到場,否則其詢問筆錄不得作為行政訴訟中的證據使用。實踐中,應當事先做好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思想工作,配合人民警察作好詢問工作,如協助人民警察教育未成年人消除顧慮,如實陳述等,同時還要告誡其不得干擾詢問等。
應用
144.詢問不滿16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能到場的,如何處理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84條、第85條規定,詢問不滿16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上述人員父母雙亡,又沒有其他監護人的,因種種原因無法找到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以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收到通知后拒不到場或者不能及時到場的,辦案民警應當將有關情況在筆錄中注明。為保證詢問的合法性和證據的有效性,在被詢問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能到場時,可以邀請辦案地居(村)民委員會的人員,或者被詢問人在辦案地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親友,或者所在學校的教師,或者其他見證人到場。詢問筆錄應當由辦案民警、被詢問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對詢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9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63條
第八十五條 【詢問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的規定】人民警察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可以到其所在單位或者住處進行;必要時,也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機關提供證言。
人民警察在公安機關以外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
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同時適用本法第八十四條的規定。
注解
證人與被侵害人都不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人,因此對他們進行詢問不得使用傳喚的方式。原則上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應到其所在單位或者住處進行。對于“必要情形”,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機關提供證言。此處的“必要情形”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比如案情涉及國家秘密,為了防止泄密的;或者證人與被侵害人的近親屬與此案有利害關系的等。人民警察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的應當出示工作證,消除當事人的戒備心理,放下包袱配合詢問工作。
應用
145.人民警察在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實踐中,為了保護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的合法權益,確保證人證言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人民警察在詢問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詢問前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如了解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的身份以及他們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相互之間的關系,并分析這種關系是否可能影響其如實提供證據,以及如何消除這種影響。對需要詢問的問題要進行梳理,確保詢問能抓住關鍵,突出重點,有的放矢。
(2)詢問時,應當告知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必須如實提供證據,以及有意作偽證、陷害他人或者隱匿證據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3)要注意保證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盡量不要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工作。
(4)要對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的身份及提供的證據予以保密,防止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因此受到傷害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影響。
(5)不得向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泄露案情或者透露自己對案件的傾向性看法。
(6)嚴禁使用刑訊逼供、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提供證據,也不能誘導、暗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按照詢問人的意圖提供證據。
(7)詢問同一案件的幾個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時,應當單獨進行。
(8)法律對詢問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沒有時限要求,公安機關問明情況后,應當立即允許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離開。詢問中,如果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要求離開的,公安機關就不能采取強制措施詢問。被侵害人和其他證人要求提供書面證言的,公安機關應當允許。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9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5-30條
第八十六條 【詢問中的語言幫助】詢問聾啞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應當有通曉手語的人提供幫助,并在筆錄上注明。
詢問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應當配備翻譯人員,并在筆錄上注明。
注解
聾啞人因生理缺陷原因以及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人由于語言不通的原因,接受詢問、回答問題時都會受到一定理解和溝通上的限制。為了保證詢問工作的正常順利進行,保證全面查清案情,正確地處理治安案件,應當為其分別配備通曉手語的人員和翻譯人員。注意此種情形的適用對象僅限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對于其他人如委托代理人則不適用。另外,此種情形應當在筆錄中注明,否則影響其作為證據使用的可能性。實踐中,不僅要注明詢問聾啞人的情況、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情況,而且要注明相關翻譯人員的姓名、工作單位、住址、職業等基本情況,并要求通曉手語和當地語言文字的人員簽名。此外,翻譯人員的費用應當由公安機關負責,并且,公安機關不得要求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證人支付。
應用
146.如何詢問外國人
詢問外國人也應當遵守《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62條的規定。對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被詢問人,應當為其配備翻譯人員,并在詢問筆錄中注明翻譯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也就是說,公安機關詢問時應當配有翻譯。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62條
第八十七條 【檢查時應遵守的程序】公安機關對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可以進行檢查。檢查時,人民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開具的檢查證明文件。對確有必要立即進行檢查的,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當場檢查,但檢查公民住所應當出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開具的檢查證明文件。
檢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進行。
注解
檢查,是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辦理治安案件時,對場所、物品以及人身進行檢驗查看的一項調查取證的強制性措施。
“確有必要立即檢查的情形”,主要指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具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可能,如非法攜帶管制刀具,以及逃避治安處罰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等情形。對于當場檢查的,不需要再補辦檢查證,但是應當在制作檢查筆錄時注明情況。
應用
147.檢查時應遵循哪些程序及要求
檢查權力的行使應當遵守下列程序及要求:
(1)檢查的對象僅限于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關的場所、物品和人身,對于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無關的場所、物品、人身不可檢查。
(2)檢查的人數要求。檢查時,人民警察不得少于2人。
(3)檢查的證件要求。在一般情況下,人民警察只須出示工作證件和檢查證明文件即可進行檢查,但存在兩種特殊情況:第一,對“確有必要立即進行檢查的”,只須出示工作證件即可檢查,而不需要開具檢查證明文件。“確有必要”,主要包括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具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可能,如非法攜帶管制刀具,以及逃避治安處罰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等情形。對于當場檢查的,不需要再補辦檢查證,但是應當在制作檢查筆錄時,載明當場檢查的具體情況、檢查原因,并由檢查人、被檢查人、見證人簽名。第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檢查公民的住所時都應當有檢查證明文件并出示。這是對公民住所的特殊保護。注意檢查證明文件只能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開具。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檢查證明文件屬于一次一申請,并不是類似于工作證的日常執法證件。
(4)檢查人員的要求,即檢查婦女的身體,只能由女性工作人員進行。這是對婦女權益的保護。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10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41、68-69條
第八十八條 【檢查筆錄的制作】檢查的情況應當制作檢查筆錄,由檢查人、被檢查人和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被檢查人拒絕簽名的,人民警察應當在筆錄上注明。
注解
檢查筆錄作為一種現場筆錄,是人民警察依法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檢查后,將檢查過程按照檢查的順序如實地記錄下來,寫明檢查的時間、地點、過程、發現的證據、提取和扣押證據的名稱、數量、特征及其他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關的線索等,以便存查和分析案情。為了保證檢查筆錄的真實性、合法性、客觀性,執行檢查的人民警察、被檢查人和見證人應當簽名或者蓋章,拒絕的,由人民警察在檢查筆錄上注明。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71條
第八十九條 【關于扣押物品的規定】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對與案件有關的需要作為證據的物品,可以扣押;對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不得扣押,應當予以登記。對與案件無關的物品,不得扣押。
對扣押的物品,應當會同在場見證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點清楚,當場開列清單一式二份,由調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給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備查。
對扣押的物品,應當妥善保管,不得挪作他用;對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按照有關規定處理。經查明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及時退還;經核實屬于他人合法財產的,應當登記后立即退還;滿六個月無人對該財產主張權利或者無法查清權利人的,應當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所得款項上繳國庫。
應用
148.公安機關在辦理治安案件中,哪些物品可以扣押?哪些不得扣押
一是扣押的范圍。對于某一物品是否扣押的判斷依據是:該物品與案件有關且需要作為證據使用,即對與案件有關的需要作為證據的物品,可以扣押;對與案件無關的物品,不得扣押。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扣押物品目的是為了查處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因而需要將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關的物品用作證據。
二是不得扣押的物品。對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不得扣押,應當予以登記。實踐中往往經常會出現善意第三人掌握的物品對調查本案具有重要的證據效力,我們不能因其具有證據效力而忽視善意第三人的權益(占有、使用),如果第三人控制該物品屬于惡意持有,則不受本條之限。
149.公安機關在辦理治安案件時,對物品進行扣押的程序是什么
辦理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對扣押的物品,應當會同在場見證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點清楚,當場開列清單一式二份,由調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給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備查。在清單上應寫明扣押物品的名稱、規格、特征、質量、數量,以及物品發現的地點、扣押的時間等,并由辦理該治安案件的人民警察、持有人和在場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
150.實踐中,對于被扣押的物品通常有哪些處理方式
根據本法第11條和本條第3款規定,結合辦案實踐,對被扣押的物品通常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1)由辦案部門妥善保管。這類物品主要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作案工具,以及找不到失主的贓物等。
(2)退還所有權人。這類物品通常是指不宜長期保存的贓物,如容易腐爛、滅損或者無法保管的物品;經查明與案件無關的物品;經核實屬于他人(包括被侵害人)合法財產的物品等。
(3)拍賣或者變賣。對不宜長期保存的贓物,如找不到失主,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在拍照或者錄像后進行拍賣或變賣,拍賣、變賣所得款項上繳國庫。對滿6個月無人對該財產主張權利或者無法查清權利人的,也可以拍賣,所得款項上繳國庫。
(4)收繳。賭具、賭資,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經查證屬于直接用于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且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所有的工具,應當予以收繳,并按照規定處理。
(5)銷毀。扣押后,經鑒定屬于毒品、淫穢物品或者其他違禁品的,應當一律收繳、銷毀。
(6)上繳國庫。對于找不到原主的贓款,應上繳國庫。贓物應當經拍賣或者變賣后,將所得款項上繳。
(7)拍賣被處罰人的財物抵繳罰款。根據《行政處罰法》第51條第2項的規定,被處罰人逾期不繳納罰款的,作出罰款決定的公安機關,可以將依法扣押的被處罰人的財物拍賣抵繳罰款。
151.扣押是否有時間限制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96條規定,扣押期限為三十日,情況復雜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延長扣押期限的,應當及時書面告知當事人,并說明理由。可見對于扣押的財產,公安機關不得無限期的扣押,應當在法定期限內處理。
152.司法實踐中,哪些財產屬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
根據我國法律和司法實踐,下列財產均應認定為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而不應作為證據予以扣押,但應當予以登記:①買主確實不知道是贓物而合法占有的財物。②行為人將詐騙的財物用于歸還個人欠款、貨款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對方不知道其來源而收取的財物。③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這一規定中第三人占有的財產,屬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④委托人拍賣其沒有所有權或者依法不得處分的物品,買受人合法取得該物品,也屬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
根據我國相關立法規定的精神,借鑒司法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①財產的占有者是財產侵權關系中的第三人。本條規定中的第三人是財產侵權關系中的第三人,而不是其他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如商業秘密侵權關系中的第三人。在財產侵權法律關系中,第一人是權利人,即財產的合法所有權人,第二人、第三人都是參照第一人提出的。第二人,是指以非法或者不正當手段獲取財產的侵權者。第三人,是指從第二人處占有財產的人。②第三人所占有的,即公安機關不得扣押的物品,作為財產的表現形式只能是動產、有形資產以及含經濟價值的權利憑證。不動產、無形產因其不能成為扣押物品,顯然不在其列。③第三人取得該財產時必須具有善意。這是認定是否屬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分清第三人是否善意。民法意義上的善意是指不知情,即行為人不知道存在足以影響其法律行為效力的事實而為的法律行為。這里的善意,是指第三人即財產受讓人不知道轉讓人無所有權或處分權的事實。實踐中,是否具有善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判斷:受讓人有無法定了解義務;受讓人的專業知識水平如何;受讓人對轉讓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怎樣,等等。這是從正面來認定。還可以換個角度,從反面來認定,即如果能夠證明第三人是惡意的,顯然就不屬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財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受讓人明知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或非所有權人,或者明知轉讓人身份可疑而與之交易或者接受贈與;受讓人明知該物是贓物或者遺失物,或者不可流通物;受讓人與轉讓人是近親屬關系或者有其他利害關系,惡意串通,具有損害所有人利益的故意的。④第三人必須是合法取得該財產的,即通過合法手段從轉讓人手中獲取該財產的。
第九十條 【關于鑒定的規定】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有爭議的專門性問題的,應當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鑒定;鑒定人鑒定后,應當寫出鑒定意見,并且簽名。
注解
鑒定,是公安機關在查處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時,為了解決案件的專門性問題,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可見,鑒定的對象限于“案件的專門性問題。”實踐中,需要通過鑒定解決的專門性問題包括:傷情鑒定、價格鑒定、違禁品和危險品鑒定、精神病鑒定、毒品尿樣鑒定、聲像資料鑒定。鑒定人可以由公安機關指派或者聘請,但必須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鑒定人在鑒定活動結束后,必須出具鑒定意見。鑒定意見必須是書面的并且由鑒定人簽名。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鑒定意見只是眾多的證據材料中的一種,需要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應用
153.多人參加的鑒定,鑒定意見不一致的如何處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第10條規定:“司法鑒定實行鑒定人負責制度。鑒定人應當獨立進行鑒定,對鑒定意見負責并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多人參加的鑒定,對鑒定意見有不同意見的,應當注明。”因此,一案有幾個鑒定人的,可以共同研究,提出共同的鑒定結論;如果鑒定人之間的意見不一致,可以分別寫出自己的鑒定意見,并在鑒定意見的最后簽名,以示負責。公安機關辦案部門如果認為鑒定意見有問題,可以要求鑒定人作出解釋,或者補充鑒定、重新鑒定。此外,只有自然人才能承擔鑒定人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具體承擔鑒定任務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單位。在鑒定意見上簽字的,應當是具體承擔鑒定的人,而不是鑒定人所在的單位。
154.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鑒定結論,是否可以申請重新鑒定
為了保護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被侵害人的合法權益,《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82條、第83條對重新鑒定作了明確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被侵害人對鑒定結論不服、有異議的,可以申請重新鑒定。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被侵害人提出的重新鑒定申請有合法合理根據,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后,進行重新鑒定。但是,申請重新鑒定以一次為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被侵害人對重新鑒定結論不服,再次申請重新鑒定的,公安機關不予批準。同時,為了保證鑒定結論的公平、公正,保證重新鑒定的質量,重新鑒定的,公安機關應當另行指派或者聘請鑒定人員或者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72-84條
第二節 決 定
第九十一條 【處罰的決定機關】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注解
本條規定了治安管理處罰要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這里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治安管理案件的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而且級別應當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二是對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處以較輕的處罰,即警告和500元以下的罰款時,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在此種情況下,公安派出所是作為“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來行使職權的。也就是說,被處以警告、500元以下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相對人可以以公安派出所為行政復議被申請人或行政訴訟被告人。具體哪些行為是屬于應當被處以警告、500元以下罰款的,本法第三章“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中作了明確的規定,公安派出所應當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實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安派出所無獨立的財政,所以如果此兩類行為給相對人造成損害需要行政賠償的,行政賠償的義務履行機關應當是該派出所的領導機關,即公安派出所所在市、縣級公安局或者公安分局。
應用
155.公安派出所可否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附加作出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的處罰
根據本法第10條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在依法作出警告、罰款、行政拘留等治安管理處罰的同時,可以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處罰。從理論上講,附加處罰的決定權應當與警告、罰款、行政拘留的審批權一致。但是,由于本法未賦予公安派出所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處罰的決定權,所以,公安派出所只能依法作出警告和500元(含500元)以下罰款的處罰決定,對于需要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的,應當逐級上報有處罰權的公安機關決定。
156.公安派出所可否單就本法規定的“拘留并處罰款”以及“拘留可以并處罰款”中的罰款部分作出處罰決定
按照本法規定,公安派出所可以依法作出警告和500元(含500元)以下的罰款,但是,由于“拘留并處罰款”、“拘留可以并處罰款”是針對同一被處罰人的,且兩種處罰是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整體,不可以分開由兩個決定機關作出處罰決定,依法應當由具有行政拘留處罰決定權的公安機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統一作出處罰決定。因此,盡管公安派出所依法享有“五百元以下的罰款”的處罰決定權,但不可以單就本法規定的“拘留并處罰款”、“拘留可以并處罰款”中的500元或者500元以下罰款部分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0條
第九十二條 【行政拘留的折抵】對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在處罰前已經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應當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
注解
本條是關于行政拘留的折抵的規定。依據本條規定:首先,只有被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才可以折抵行政拘留處罰,而其他措施是不可以折抵的,比如詢問查證和繼續盤問的時間就不可以折抵。其次,被折抵的處罰只能是行政拘留,而不能是警告、罰款等其他處罰措施。再次,折抵計算是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即“一日對一日”。需要注意的是,本條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行政拘留必須是基于同一違法行為,如果是不同的行為導致的不同的處罰,則不能折抵。這里的“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包括被行政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時間。如果被行政拘留人被刑事拘留、逮捕的時間已超過被行政拘留的時間的,則行政拘留不再執行,但辦案部門必須將《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送達被處罰人。
應用
157.被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依法拘傳、刑事拘留、逮捕的時間是否可以折抵行政拘留時間
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拘留、逮捕均是對犯罪嫌疑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如果被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的,其被刑事拘留、逮捕的時間應當依法折抵行政拘留時間。刑事拘留、逮捕1日折抵行政拘留1日。但是,如果被拘留人被行政拘留與被刑事拘留、逮捕的行為不是同一行為的,則不能折抵,如被拘留人因盜竊被依法行政拘留,其在被行政拘留前曾因涉嫌非法經營罪而被依法逮捕的,其被依法逮捕的時間則不能折抵其行政拘留時間。
《刑法》第41條、第44條、第47條規定,先行羈押期限折抵刑罰的,都以“日”為計算單位。拘傳作為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因其期限為12小時,不足1日,所以,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拘傳的時間并不折抵刑期。因此,如果被行政拘留的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拘傳的,其被拘傳的時間不應折抵行政拘留時間。
158.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刑事拘留的時間已超過依法被決定的行政拘留時間,如何處理
公安部經征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同意,于2004年3月4日印發的《公安部關于刑事拘留時間可否折抵行政拘留時間問題的批復》(公復字〔2004〕1號),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①如果行為人依法被刑事拘留的時間已超過依法被裁決的行政拘留時間的,則其行政拘留不再執行,但必須將《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送達被處罰人。②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刑事拘留的,應當依法給予國家賠償。但是,如果因同一行為依法被決定行政拘留,且刑事拘留時間已經折抵行政拘留時間的,已經折抵的刑事拘留時間不再給予國家賠償。
159.因同一行為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是否折抵被行政拘留的時間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監視居住、取保候審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并未完全限制其人身自由,不屬于刑法規定的先行羈押措施。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對判決之前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其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不折抵刑期。因此,對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也不應折抵行政拘留時間。但是,如果被拘留人在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被變相羈押的,為切實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其被變相羈押的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應當折抵行政拘留時間。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1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9條
第九十三條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與其他證據的關系】公安機關查處治安案件,對沒有本人陳述,但其他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可以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但是,只有本人陳述,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不能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注解
本條規定了公安機關查處治安案件時“重證據不輕信口供”的原則。該原則要求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時,必須以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為前提。本條規定了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本人陳述,但其他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此時,其他證據確實充分,而且相互吻合,能夠證明案件事實,已經達到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要求,因而可以據此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如某人實施了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的行為,被公安機關抓獲,其本人既不主動交代,又不承認實施過這種行為,但有多名受害者指認,并且有其為了實施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招搖撞騙而制作的相關假證件等。二是只有本人陳述,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此時雖說本人陳述也是證據的一種,但僅僅憑其陳述而無其他相關證據,不能據此認定當事人實施了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因為當事人在陳述的時候,很自然地會考慮到陳述內容與其處罰結果之間的關系,如作這樣的陳述或者作那樣的陳述,對其是否有利等,這樣就會產生當事人可能避重就輕,或者提供摻有虛假成份的陳述,甚至完全是虛假的陳述。而且,現實生活中,還存在有的公安人員采用打罵、誘供等手段,導致當事人提供虛假的陳述。
應用
160.在共同違反治安管理案件中,只有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陳述的,可否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根據本條立法的精神,“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原則,不僅適用于單獨違反治安管理的治安案件,而且也適用于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在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中,只有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而沒有其他證據印證,一般也不能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沒有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只要其他證據確實充分,能夠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的,也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第九十四條 【陳述與申辯權】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作出治安管理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陳述和申辯。公安機關必須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意見,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公安機關應當采納。
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
注解
所謂公安機關的告知義務,是指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作出治安管理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本條規定公安機關履行告知義務的時間,必須是在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之前,這樣可以保證當事人行使其陳述和申辯的權利。告知的對象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主要是被處罰人。告知的內容包括事實、理由以及依據。
陳述權,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所認定的事實及適用法律是否準確、適當,陳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同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權利要求。申辯權,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公安機關的指控、證據等提出不同意見,進行申辯,以正當手段如采取包括要求召開聽證會等方式,駁斥公安機關的指控以及駁斥公安機關提出的不利證據。陳述權和申辯權是當事人重要的權利,為確保權利的實現,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給予當事人行使權利的機會。同時,為了切實維護當事人的權利,消除當事人顧慮,保證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本條還規定了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與事實不符,也不得加重對于當事人的處罰。
應用
161.公安機關什么時候可以在沒有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陳述、申辯的情況下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有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自己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違法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沒有什么好陳述、申辯的,就不再陳述和申辯了;也有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則覺得,自己也不太懂法律,陳述什么、申辯什么,也搞不太明白,甚至錯誤地認為陳述、申辯也沒有什么用處,雖然公安機關已告訴其可以陳述、申辯,也不進行陳述、申辯,任由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還有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在公安機關通知其到場并明確告知有關事項或者宣讀行政處罰決定時,拒不到場等。在這些情況下,公安機關可以不經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直接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162.當事人陳訴和申辯權的適用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94條第1款的規定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陳述和申辯。公安機關必須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意見,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公安機關應當采納。”第2款的規定是:“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權掌握在行政機關手中。在處罰程序中始終貫徹允許當事人陳述和申辯的原則,才能有利于事實的查明和法律的正確適用,不會混淆是非,更不會因此而使違法行為人逃脫應有的懲罰。法律規定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就是對當事人申辯進行鼓勵的手段。無論是治安管理處罰程序還是行政復議程序,都不得因當事人進行申辯而加重對其處罰。認為“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不適用于行政復議程序,是對法律的誤解。(《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10期:焦志剛訴和平公安分局治安管理處罰決定行政糾紛案)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3-145條
第九十五條 【治安案件的處理】治安案件調查結束后,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處罰決定;
(二)依法不予處罰的,或者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處罰決定;
(三)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發現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在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作出處罰決定的同時,通知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注解
需要注意的是,法定的不予處罰的情形是: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情節特別輕微的;主動消除或者減輕后果,并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出于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主動投案,向公案機關如實陳述自己違法行為的;有立功表現的等。
應用
163.公安機關在作出治安管理處罰后,發現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如何處理
對于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按照本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將案件移送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作出治安管理處罰,也不得在移交有關主管部門的同時作出治安管理處罰。但是,如果公安機關在作出治安管理處罰后,發現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應當撤銷已作出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并將案件移交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已執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是否折抵刑罰,《行政處罰法》第28條作了明確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當然,上述規定僅指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已執行的部分,對于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尚未執行的部分,則不應折抵。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7條
第九十六條 【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的內容】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應當制作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被處罰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件的名稱和號碼、住址;
(二)違法事實和證據;
(三)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處罰的執行方式和期限;
(五)對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的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決定書應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注解
無論是當場處罰還是依照一般程序作出處罰,都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并應當交付當事人。本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列明的內容。
注意,處罰決定書必須加蓋公安機關印章,而不能只有執法人員的簽名或蓋章。但在本法第100條規定的當場處罰情況下,可由人民警察簽名或蓋章。
應用
164.一人有兩種以上違法行為時,如何制作決定書
一人有兩種以上違法行為的,分別決定,合并執行,可以制作一份決定書,分別寫明對每種違法行為的處理內容和合并執行的內容。另外,一個案件有多個違法行為人的,分別決定,可以制作一式多份決定書,寫明給予每個人的處理決定,分別送達每一個違法行為人。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7條
第九十七條 【宣告、送達、抄送】公安機關應當向被處罰人宣告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無法當場向被處罰人宣告的,應當在二日內送達被處罰人。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應當及時通知被處罰人的家屬。
有被侵害人的,公安機關應當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注解
交付和送達是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發生效力的前提,未交付和送達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對被處罰人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對處罰沒有異議的,應當按照處罰決定書的要求及時履行;如果對處罰決定不服的,應當按照處罰決定書載明的途徑和期限,及時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對于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但無法當場交付時,應當在2日內送達。“當場”是宣布處罰決定的現場,而不僅僅是當場處罰的現場。送達有多種形式,如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等。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3、224、227、228條
第九十八條 【聽證】公安機關作出吊銷許可證以及處二千元以上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要求舉行聽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求聽證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依法舉行聽證。
注解
聽證程序,是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由聽證程序參加人就有關問題相互進行質問、辯論和反駁,從而查明事實的過程。聽證程序賦予了當事人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為當事人充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提供了程序上的條件。本條中規定了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之前需要告知當事人聽證權利的兩種情況:公安機關作出吊銷許可證以及處2000元以上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吊銷許可證是指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實行撤銷其許可證,剝奪其繼續從事某項活動的權利的處罰,其后果是比較嚴重的。所以,為了防止公安機關隨意實施吊銷許可證的處罰,給許可證持有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法規定了在作出吊銷許可證的處罰決定之前,公安機關有告知義務,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要求依法舉行聽證的權利。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求舉行聽證的,公安機關有及時舉行聽證的義務。
應用
165.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求聽證的,應當何時提出
本法對此沒有規定,按照《行政處罰法》第42條的有關規定,治安案件的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公安機關告知其享有要求舉行聽證權后的3日內提出。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超過上述法定期限要求聽證的,公安機關則不舉行聽證。
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①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在法定期限內要求聽證的,可以在障礙消除后的3日內提出聽證申請。但是,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聽證時,公安機關已經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就不再組織聽證了。如果尚未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組織聽證,不是必須舉行聽證。②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向公安機關明確表示不要求聽證或者提出聽證申請后又撤回,但在法定期限內又要求聽證的,無論公安機關是否已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公安機關都應當依法舉行聽證,并在舉行聽證后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166.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中的兩人或者兩人以上都要求聽證的,是否可以合并舉行聽證
為節省公安機關有限的執法資源,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對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中的兩人或者兩人以上都要求聽證,且符合舉行聽證條件的,公安機關可以合并舉行聽證。同時,為了防止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聽證時串供,舉行聽證時,主持人應當分別聽取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和質證,不能讓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同庭進行申辯和質證。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99-129條
第九十九條 【期限】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十日;案情重大、復雜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準,可以延長三十日。
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注解
為了體現行政執法效率原則,依法及時有效地辦理治安案件,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本條對于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時間給以規定。①一般情況下的治安案件的辦案期限為30日,從受理時起計算。②案情重大、復雜的治安案件最長為60日,條件是經過上級機關的批準,可以延長30日。所謂案情重大、復雜,主要是指該治安案件涉及面廣、影響大。③鑒定時間不計入辦案期限。在有些治安案件中,為了查明案情,需要對某些專門性的問題進行鑒定。由于鑒定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而無論是30日還是60日都是一個固定的時限,鑒定占用時間將直接影響到公安機關能否在規定的辦案期限內完成案件的辦理。所以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時間,不計入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應用
167.調解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治安案件的辦案期限如何計算
按照本法第9條的規定,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從公安機關受理該案之日起計算時間,有的案件可能已經超過30日甚至60日了。所以,調解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治安案件的辦案期限,應當從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之日起開始計算,而不能從治安案件受理之日起計算。公安機關在調解時,應將調解情況記錄在案,以備查。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2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1條
第一百條 【當場處罰】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的,可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注解
當場處罰,是指人民警察對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不再傳喚到公安機關而直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一種處罰程序。當場處罰的法定條件是:一是證據條件,即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二是處罰條件,即處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三是當場處罰只能由人民警察作出。只有當這幾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才“可以”(而非“必須”)當場處罰。注意在此種情況下作出的處罰決定書只須由人民警察簽名或蓋章,不需按本法第96條的規定由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應用
168.哪些情形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88條規定:“公安機關作出罰款決定,被處罰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及其辦案人民警察可以當場收繳罰款,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一)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處五十元以下罰款和對違反交通管理的行人、乘車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處罰款,被處罰人沒有異議的;(二)對違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以外的違法行為人當場處二十元以下罰款的;(三)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以及旅客列車上或者口岸,被處罰人向指定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被處罰人提出的;(四)被處罰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對具有前款第一項和第三項情形之一的,辦案人民警察應當要求被處罰人簽名確認。”
169.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當場處罰決定是否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規定當場處罰程序的目的只是為了簡化行政處罰程序,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并不是要排除當事人的法律救濟權,為了切實保障被處罰人的合法權益,根據《行政處罰法》第35條“當事人對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因此,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當場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本法第102條的規定向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4-35條
第一百零一條 【當場處罰決定程序】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人民警察應當向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出示工作證件,并填寫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規定的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被處罰人的姓名、違法行為、處罰依據、罰款數額、時間、地點以及公安機關名稱,并由經辦的人民警察簽名或者蓋章。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經辦的人民警察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
注解
當場處罰作為處罰程序中的一種簡易程序,具有簡便、迅速的特點,但其仍然是代表國家實施的一種執法行為,所以并不意味著只要當場處罰就可以想怎么處罰就怎么處罰,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不守任何規定。恰恰相反,作為一種處罰程序,當場處罰具有相應的程序要求,實施當場處罰,必須嚴格遵守當場處罰程序的規定。因此,依據本條規定,人民警察在作出當場處罰決定時應當出示工作證、告知被處罰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制作并交付處罰通知書、向所在機關備案。
應用
170.人民警察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1)要注意依法收集證人證言、物證等各種證據,不能因為當事人對違法事實沒有異議而忽視了證據的收集。否則,一旦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當場處罰決定將可能因證據不足而被撤銷。
(2)在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要嚴格執行本法第94條的規定,不僅要執行告知程序,而且要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和申辯。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對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應當采納。不能為節約時間而不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和申辯,更不能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
(3)當事人對人民警察認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事實和證據有異議的,人民警察應當以事實為根據,對當事人的異議給予全面的回答,當事人仍有重大異議的,則不宜適用當場處罰程序,可以適用一般程序。
(4)要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區別情況,區別對待。對具有法定減輕或者不予處罰情形的,應當依照本法第19條的規定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4-35條
第一百零二條 【不服處罰提起的復議或訴訟】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注解
本條規定的是不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救濟途徑。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救濟,主要是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進行。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要求行政機關重新考慮其決定。它是運用行政機關系統內部的層級監督關系,由上級行政機關糾正下級行政機關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以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程序,是行政系統內部對行政權的監督形式,是一種行政救濟。
行政訴訟,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審查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一種訴訟行為。行政訴訟中,由獨立于行政機關之外的司法機關來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如果說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一種監督制度,那么,行政訴訟則是對行政行為的一種外部監督制度。
應用
171.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必須要先申請行政復議,然后才可以提起訴訟嗎
本法修改了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規定的行政復議是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的規定,明確規定了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選擇權。具體適用何種程序,可以依據《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規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172.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被處罰人應當在什么期限內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復議法》第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由于本法對被處罰人申請行政復議的期限沒有作出特別規定,所以,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被處罰人應當在知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之日起的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行政復議的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9條的規定,當事人因不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該處罰決定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但是,如果當事人因不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而申請行政復議,并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則應當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知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之日,包括以下幾種情形:①處罰決定是當場作出的,決定書上注明的日期即為知道的時間;②處罰決定是直接送達的,被處罰人或者其親屬簽收的日期為知道的時間;③被處罰人拒收處罰決定的,以送達回執上簽署的時間為知道的時間;④郵寄送達處罰決定書的,被處罰人簽收郵件的日期為知道的時間;⑤處罰決定是公告送達的,公告規定的時間屆滿之日的次日為知道的時間。
173.治安行政訴訟案件中由誰出庭參加應訴
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既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對未經行政復議和經行政復議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的行政訴訟案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負責人和原辦案部門的承辦民警出庭應訴;對經行政復議決定撤銷、變更原處罰決定或者責令被申請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訴訟案件,由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和行政復議機構的承辦民警出庭應訴。
174.被侵害人是否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
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9條規定,被處罰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本法未保留上述規定,因而也就未賦予被侵害人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但是,這一規定并未剝奪被侵害人獲得法律救助的權利,被侵害人可以通過下列途徑依法獲得法律救助:①《行政復議法》第10條、《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定,同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根據上述規定,如果被處罰人不服治安管理處罰而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被侵害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行政訴訟。②被侵害人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其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等,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③被侵害人如果認為公安機關在查處治安案件時,有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行為的,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反映,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控告,并可依照《信訪條例》的規定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175.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是否可以停止或者暫緩執行
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1條、《行政訴訟法》第44條的規定,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但是,具有下列情形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在行政復議期間可以停止執行:①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③申請行政復議的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在行政訴訟期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在下列情況下可以停止執行:①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并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另外,按照本法第107條的規定,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被行政拘留人依法提供了擔保人或者交納了保證金,經公安機關審查,符合擔保條件的,行政拘留決定可以暫緩執行。
配套
《行政復議法》第15、21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復議案件程序規定》第29條
第三節 執 行
第一百零三條 【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對被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由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送達拘留所執行。
注解
本條包含三層含義:一是送達拘留所執行的對象只能是被決定給予行政拘留的人,因為行政處罰中只有行政拘留需要限制被處罰人的人身自由,因而要通過單獨的羈押場所來完成;二是執行拘留只能由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送達拘留所,在執行送達被處罰人時,執行送達任務的人民警察要注意帶好相應的法律文書材料,如《治安管理處罰執行拘留通知書》、《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等;三是執行行政拘留只能由拘留所執行,包括治安拘留所和看守所。
應用
176.對縣級以上人大代表治安拘留應履行何種手續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35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非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許可,在大會閉會期間,非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許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審判。如果因為是現行犯被拘留,執行拘留的公安機關應當立即向該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報告。
177.被拘留人在被拘留期間是否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憲法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治安管理處罰并不涉及剝奪公民的政治權利和民主權利問題。因此,在拘留執行期間,被拘留人除人身自由受到暫時限制外,其他公民權利并沒有受到限制或者剝奪。也就是說,原來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的被拘留人,在行政拘留執行期間仍享有這些權利,拘留所應當提供條件,保障被拘留人依法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3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0條
第一百零四條 【當場收繳罰款范圍】受到罰款處罰的人應當自收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被處五十元以下罰款,被處罰人對罰款無異議的;
(二)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后,被處罰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被處罰人提出的;
(三)被處罰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注解
本條規定了罰款決定和執行相分離制度。具體來講,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查處違法行為,作出處罰決定后,應當將處罰決定書及時送達當事人。而且處罰決定書上要寫明被處罰人應當向哪個銀行繳納罰款。而當事人,即被處罰人,應當自收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對于指定的銀行而言,在收取罰款后,應當向被處罰人開具財政部門制發的罰款收據。
本條還規定了人民警察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當場收繳罰款。主要包括三種情形。
應用
178.在實踐中,人民警察當場收繳罰款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實踐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人民警察作出罰款的決定可以是當場作出處罰的決定,也可以是依照一般程序作出處罰的決定。二是除了本條第1項有數額限制以外,其他兩項都沒有數額限制。三是第1項要求“被處罰人對罰款無異議”,第2項要求“被處罰人提出”,第3項中只要求人民警察注明即可。
179.對依法可以當場收繳罰款而被處罰人拒不當場繳納罰款是否可以強制執行
按照本條規定,對符合本條第1項“被處五十元以下罰款,被處罰人對罰款無異議的”和第3項“被處罰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情形之一的,無論被處罰人是否提出自行到銀行繳納有困難,人民警察都可以依法當場收繳罰款。需要注意的是,本條規定的是人民警察“可以”當場收繳罰款,而不是“應當”當場收繳罰款。如果被處罰人拒絕當場繳納罰款,人民警察則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強制執行,只能要求被處罰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而且,被處罰人拒絕當場繳納罰款的,也不屬于“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不能按照《行政處罰法》第51條的規定執行,即既不能“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也不能“將扣押的財物拍賣抵繳罰款”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180.被處罰人是否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按照本法第3條和《行政處罰法》第52條的規定,被處罰人如果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經被處罰人申請和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批準,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被處罰人申請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應當書面提出。在書面申請中,不僅要說明不能按期繳納罰款的原因和理由,而且要寫明申請延長的具體期限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具體計劃。公安機關對被處罰人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查后,認為其申請理由不能成立的,可以駁回其申請,責令其依法按期繳納;認為理由成立的,應當作出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決定。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88條
第一百零五條 【罰款交納期限】人民警察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日內,交至所屬的公安機關;在水上、旅客列車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或者到站之日起二日內,交至所屬的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應當自收到罰款之日起二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注解
本條規定有三層涵義:
一是人民警察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2日內,交至所屬的公安機關。主要指:①被處50元以下罰款,當事人對罰款無異議的;②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后,被處罰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被處罰人提出的;③被處罰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二是在水上、旅客火車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或者到站之日起2日內,交至所屬的公安機關。三是公安機關應當自收到罰款之日起2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90條
第一百零六條 【罰款收據】人民警察當場收繳罰款的,應當向被處罰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被處罰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注解
本條規定了人民警察當場收繳罰款時應當出具符合法律規定的罰款收據的義務,同時賦予被處罰人在人民警察不出具統一收據時,可以拒絕交納罰款的權利。這項制度的目的在于規范人民警察依法行政,防止亂罰款、罰款不開收據、侵吞或私分罰款收入等違法現象的發生。同時,被處罰人對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憑罰款收據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存在,從而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
人民警察出具的收據必須是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得使用擅自印制的非法罰款收據。這里所說的“統一制發”,是指罰款收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統一制作和發放。不出具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被處罰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該款規定賦予被處罰人兩項抗辯理由:不出具罰款收據的和不出具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的。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89條
第一百零七條 【暫緩執行行政拘留】被處罰人不服行政拘留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公安機關提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申請。公安機關認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不致發生社會危險的,由被處罰人或者其近親屬提出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條件的擔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標準交納保證金,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暫緩執行。
注解
本條是關于被處罰人申請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情形的規定。對此,需要滿足下列條件:①被處罰人申請暫緩執行的只能是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因為這一處罰具有最嚴厲性和不可挽回性。②被處罰人是在不服行政拘留的行政處罰決定而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情形下提出此申請的。③公安機關認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不致發生社會危險。這里的“危險”是指被處罰人可能阻礙、逃避公安機關、行政復議機關或人民法院的傳喚、復議、審理、執行的,比如逃跑、干擾證人、串供、偽造證據、實施其他違法行為等。④被處罰人或者其近親屬提出符合規定的人保或者保證金。
應用
181.被處罰人是否可以口頭提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申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96條規定:“被處罰人不服行政拘留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作出行政拘留決定的公安機關提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申請;口頭提出申請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應當予以記錄,并由申請人簽名或者捺指印。”可見,被處罰人可以口頭提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申請,公安機關人民警察應當當場記錄被處罰人的基本情況、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申請、申請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理由和時間,并將記錄交被處罰人核對或者向被處罰人宣讀,經確認無誤后,由人民警察和被處罰人簽名、蓋章或者按手印。
182.哪些情形不適用暫緩執行行政拘留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9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作出不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決定,并告知申請人:①被處罰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后可能逃跑的;②被處罰人還有其他違法犯罪嫌疑,正在被調查或者偵查的;③公安機關認為不宜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的其他情形。
183.被拘留人申請行政拘留暫緩執行的,公安機關是否可以釋放被拘留人
行政拘留決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因此,為維護國家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在公安機關依法作出行政拘留暫緩執行決定前,作出行政拘留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第103條的規定將被拘留人送達拘留所依法執行,不得關押在辦公室或者其他監管場所,更不得因其提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申請、提出了擔保人或者交納了保證金而釋放被拘留人。
184.行政拘留暫緩執行決定應當由哪一級公安機關作出
根據本法第91條規定,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500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由此可見,行政拘留處罰只能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公安派出所無權決定。鑒于行政拘留暫緩執行是對行政拘留執行時間的變更決定,行政拘留暫緩執行的決定就應當由原作出行政拘留決定的縣級以上(包括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作出。公安派出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的內設機構,均不能作出行政拘留暫緩執行的決定。由于縣級以上鐵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機關和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鐵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派出所可以依法作出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所以,縣級以上(含縣級)鐵路、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機關和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可以依法作出行政拘留暫緩執行的決定,其內設機構和公安派出所則無權作出上述決定。
185.被拘留人申請了行政復議、提起了行政訴訟,但未提供擔保人或者交納保證金的,行政拘留決定是否可以停止執行
按照本條規定,被拘留人不服行政拘留決定而申請了行政復議、提起了行政訴訟,并向公安機關提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申請,公安機關經過審查認為暫緩執行行政拘留不致發生社會危險,但被拘留人和其近親屬未依法提供擔保人或者交納保證金的,公安機關不應作出行政拘留暫緩執行的決定。但是,按照《行政復議法》第21條、《行政訴訟法》第44條的規定,如果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拘留決定可以停止執行:①作出行政拘留決定的公安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③被拘留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決定停止執行或者人民法院裁定停止執行的。
186.被決定行政拘留的人同時被并處罰款,且已被決定暫緩行政拘留執行的,罰款決定可否一并暫緩執行
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1條、《行政訴訟法》第44條的規定,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原則上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考慮到罰款不同于行政拘留,不存在不可恢復性的因素,即使罰款決定被行政復議機關、人民法院撤銷,被處罰人交納的罰款可以依法返還,故本法只對行政拘留的暫緩執行作出了規定。因此,被決定行政拘留的人同時被并處罰款的,其罰款不能因其行政拘留決定被暫緩執行而暫緩執行。當然,按照《行政處罰法》第52條的規定,如果被處罰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繳納罰款,經被處罰人申請和公安機關批準的,罰款決定才可以暫緩執行。同時,根據《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如果行政復議機關、作出罰款決定的公安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罰款決定,或者因被處罰人申請停止執行罰款決定,行政復議機關依法決定停止執行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停止執行的,罰款決定也可以依法停止執行。
配套
《行政復議法》第21條;《行政訴訟法》第44條;《行政處罰法》第52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96-200條
第一百零八條 【擔保人的條件】擔保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與本案無牽連;
(二)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三)在當地有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
(四)有能力履行擔保義務。
注解
擔保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與本案無牽連。擔保人與被處罰人所涉及的治安案件沒有任何利害關系,即擔保人不是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也不是本案的證人、被害人等。這是擔保人的前提條件。
(2)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這是保證人履行保證責任的基礎條件。“享有政治權利”是指擔保人依據憲法和法律享有下列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是指擔保人未受到任何剝奪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處罰,未被采取任何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行政強制措施或者未受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即未被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勞動教養等。
(3)在當地有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這是指擔保人在被處罰地有常住戶口和固定的住所。暫住人口或者其他流動人口不能作為保證人。
(4)有能力履行擔保義務。“有能力履行擔保義務”,是指擔保人的年齡、體力與智力等條件能夠保證其履行擔保義務,如擔保人必須達到一定年齡且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擔保人的智力正常、擔保人的身體狀況能夠使其完成監督被處罰人行為的義務等。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01條
第一百零九條 【擔保人的義務】擔保人應當保證被擔保人不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
擔保人不履行擔保義務,致使被擔保人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的,由公安機關對其處三千元以下罰款。
注解
根據本條的規定,擔保人的擔保義務如下:應當保證被保證人不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也就是說,在被處罰人申請暫緩行政拘留期間,擔保人要保證被擔保人(被處罰人)認真配合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的工作,不能阻礙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行政復議工作以及人民法院的審理工作。
擔保人如果沒有盡到法定的義務,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根據本條的規定,如果擔保人不履行擔保義務,致使被擔保人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的,由公安機關對其處3000元以下罰款。這里的罰款處罰也屬于行政處罰。如果擔保人對罰款處罰不服的,可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應用
187.擔保人履行了擔保義務,但被擔保人仍逃避行政拘留處罰執行的,是否追究擔保人的責任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03條規定,擔保人履行了擔保義務,但被擔保人仍逃避行政拘留處罰執行的,或者被處罰人逃跑后,擔保人積極幫助公安機關抓獲被處罰人的,可以從輕或者不予處罰。
188.擔保人中途是否可以退出擔保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04條規定,擔保人在暫緩執行行政拘留期間,不愿繼續擔保或者喪失擔保條件的,應當責令被處罰人重新提出擔保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不提出擔保人又不交納保證金的,恢復執行行政拘留。可見,擔保人可以中途退出擔保,此時被處罰人應當重新提出擔保人或者交納保證金,否則將被恢復執行行政拘留。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03-204條
第一百一十條 【沒收保證金】被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交納保證金,暫緩行政拘留后,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的,保證金予以沒收并上繳國庫,已經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仍應執行。
注解
保證金是指被拘留人或其近親屬為申請暫緩執行行政拘留決定而繳納的保證被拘留人在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期間不逃避行政拘留處罰執行的現金。沒收保證金需要符合以下條件:即被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交納保證金,暫緩行政拘留后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暫緩行政拘留后,被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的,公安機關有權沒收保證金并上繳國庫。任何單位不得私自扣留。
此外,保證金予以沒收,并不當然免除其行政拘留處罰,已經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仍應執行。即被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自逃避執行行政拘留之日起,在任何時間,只要被公安機關抓獲,仍要執行行政拘留,而沒有時限的要求。
應用
189.行政拘留暫緩執行后,沒收保證金、執行行政拘留是否以逃避行政拘留執行行為既遂為前提
根據本法規定,逃避行政拘留處罰執行,是一種行為犯,即只要被拘留人在暫緩執行期間實際實施了逃避行政拘留執行的行為,無論是否實際造成公安機關行政拘留決定無法執行的后果,也不論被拘留人是出于何種原因而逃避行政拘留執行,公安機關都可以依照本條規定沒收其保證金,并依法執行已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也就是說,對被拘留人逃避行政拘留執行未遂的,以及被拘留人基于自己的清白、害怕受到錯誤追究而逃跑的,公安機關也可以依法沒收保證金,并依法執行已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例如,公安機關在得知被拘留人逃跑后而將其抓獲的,公安機關就可以認定為“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執行”而沒收其交納的保證金,并執行已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
190.行政拘留暫緩執行后,執行行政拘留是否以行政復議決定或者人民法院判決為依據
根據本法規定,行政拘留暫緩執行是對行政拘留決定執行時間的變更,實際上是行政拘留決定在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期間的一種附條件的不執行。所以,在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案件審結之前,只要被拘留人不逃避行政拘留執行,行政拘留決定就可以不執行,最終是否執行,則以行政復議決定或者行政訴訟判決為準。如果行政拘留決定被行政復議機關、人民法院撤銷的,其行政拘留決定就不再執行;如果行政復議機關、人民法院維持了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的,行政拘留決定就應當依法執行。但是,如果在行政拘留暫緩執行期間,被拘留人實施了逃避行政拘留處罰的行為,行政拘留不執行的條件即已喪失,已作出的行政拘留決定就進入了執行程序,而不論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是否審結,行政復議機關、人民法院是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或者判決。如果行政拘留被執行或已執行完畢后,拘留決定被依法撤銷的,被拘留人可以依照《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申請國家賠償。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07條
第一百一十一條 【退還保證金】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被撤銷,或者行政拘留處罰開始執行的,公安機關收取的保證金應當及時退還交納人。
注解
根據本條的規定,保證金的退還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一是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被撤銷。行政拘留的處罰決定被撤銷主要是基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由上級公安機關裁定撤銷或者由人民法院判決公安機關敗訴而撤銷,即當事人通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二是行政拘留的處罰開始執行。當事人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由上級公安機關或者由人民法院裁定公安機關勝訴而維持治安處罰決定,從而需要執行行政拘留,則保證金的意義已經不存在,因而也需要公安機關退還保證金給交納人。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06條
- 實用版法規專輯:行政法(2012年版)
- 中韓城市房地產交易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 行政執法與行政審判(總第81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法典:注釋法典(2018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注解與配套(第三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律法規全書(含全部規章及法律解釋)(2021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實用版)(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關聯規定(注釋應用本)
- 行政協議法律制度的理論與實踐
- 創新的法治之維:科技法律制度建設研究
- 體育糾紛及其法律解決機制建構
-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藥品法典:注釋法典(2016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
- 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理解與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