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14414字
- 2021-10-14 16:19:37
第二章 處罰的種類和適用
第十條 【處罰種類】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分為:
(一)警告;
(二)罰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
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可以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
注解
本條規定了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其中“警告”屬于聲譽罰,“罰款”屬于財產罰,“行政拘留”屬于自由罰,“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屬于資格罰,以上四種處罰依法可單獨或合并適用。但對于“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本法只規定了“可以附加適用”。
警告是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一種最輕的處罰,也是行政處罰中最輕的一種處罰。警告的目的在于對違法行為人提出告誡,指出危害,使其引起警覺,不致再犯。主要適用于一些初次違反治安管理,且情節輕微,態度較好的人。必須注意,警告作為一種行政處罰,也必須遵循本法第四章關于處罰程序的規定。
治安罰款是公安機關在處理治安管理案件中適用比較普遍的一種處罰形式,是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限令其在一定期限內向國家交納一定數額金錢的行政處罰。罰款不同于罰金,罰金是刑法中規定的刑罰的一種。
行政拘留是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人依法在一定時間內拘禁留置于法定處所,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治安行政處罰方法,也是治安管理處罰種類中最重的處罰,主要適用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嚴重的人。行政拘留不同于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
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是本法規定的一種資格罰。必須注意的是,許可證一般由頒發許可證照的機關予以吊銷,所以公安機關吊銷的只能是由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而不能吊銷由其他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
限期出境和驅逐出境,這兩種附加處罰的適用對象僅限于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不適用于我國公民(包括華僑)。限期出境屬于責令自行離境,但負責執行的公安機關可以監督其離開。驅逐出境是強迫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離開我國國境。《刑法》第35條規定驅逐出境為一種附加刑,但是刑法中的附加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本法規定限期出境和驅逐出境可附加適用,而沒有規定其是否可獨立適用。這是與刑法規定的不同之處。對外國人依法決定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并附加適用限期出境、驅逐出境的,應當在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執行完畢后,再執行限期出境、驅逐出境。
應用
17.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已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可否折抵拘留時間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9條的規定,“對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在處罰前因同一行為已經被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應當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執行行政拘留一日。詢問查證和繼續盤問時間不予折抵。被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超過決定的行政拘留期限的,行政拘留決定不再執行。”
18.公安機關依法吊銷許可證時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第一,公安機關依法吊銷許可證只能是自己發放的許可證,對于其他行政機關發放的許可證,如工商行政機關發放的營業執照,其無權吊銷。第二,吊銷許可證不同于撤銷、撤回、注銷許可證。撤銷許可證是針對不具有行政許可條件而取得行政許可的情形。對于具備行政許可條件但因為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準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形發生重大變化,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安機關可以撤回許可證。當特定情形出現時,公安機關依據法定程序收回許可證或者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的,則屬于注銷許可證。可見,吊銷許可證屬于行政處罰措施,撤銷、撤回、注銷許可證則屬于行政管理措施。
19.對外國人如何適用治安管理處罰
根據《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對外國人需要依法適用限期出境、驅逐出境處罰的,由承辦案件的公安機關逐級上報公安部或者公安部授權的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由承辦案件的公安機關執行。對外國人依法決定行政拘留的,由承辦案件的縣級以上(含縣級)公安機關決定,不再報上一級公安機關批準。對外國人依法決定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并附加適用限期出境、驅逐出境處罰的,應當在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執行完畢后,再執行限期出境、驅逐出境。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條
第十一條 【查獲違禁品、工具和違法所得財物的處理】辦理治安案件所查獲的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賭具、賭資,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應當收繳,按照規定處理。
違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財物,追繳退還被侵害人;沒有被侵害人的,登記造冊,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所得款項上繳國庫。
注解
“非法財物”包括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賭具、賭資,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即涉案物品和工具。具體來講,對于辦理治安案件收繳的涉案物品、工具和財物規定了幾種處理方式:一是對于違禁品、違禁用具和直接用于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收繳后按照規定處理;二是對于被處罰人因違反治安管理非法所得的財物,應當予以追繳并且將其退還給被侵害人;三是如果找不到被侵害人,則將追繳財物登記后,拍賣或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所得款項上繳國庫。公安部發布的《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十一章(第162—171條)對“涉案財物的管理和處理”做了系統的規定,具體案件的處理適用這些規定。
應用
20.如何確定收繳非法財物和追繳違法所得的范圍
在確定收繳非法財物和追繳違法所得的范圍時,需要注意區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個人財產和家庭共同財產。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事實上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個人財產時,對該部分個人財產予以收繳或者追繳,如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是用于或者被用于家庭生活而形成共同財產的,則相應地形成共同財產的部分應當予以收繳或者追繳,違法所得部分被家庭共同消費掉的,家庭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當違法所得的財物無法追回原物而責令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退賠時,財物的價值計算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國家規定的相應價格折價計算。
對收繳非法財物和追繳違法所得的范圍,《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規定,對在辦理行政案件中查獲的下列物品應當依法收繳: (1)毒品、淫穢物品等違禁品;(2)賭具和賭資;(3)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4)偽造、變造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票證、印章等;(5)倒賣的車船票、文藝演出票、體育比賽入場券等有價票證;(6)主要用于實施違法行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以及直接用于實施毒品違法行為的資金;(7)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收繳的其他非法財物。前款第六項所列的工具,除非有證據表明屬于他人合法所有,可以直接認定為違法行為人本人所有。違法所得應當依法予以追繳或者沒收。多名違法行為人共同實施違法行為,違法所得或者非法財物無法分清所有人的,作為共同違法所得或者非法財物予以處理。
21.公安機關對于被收繳的財物,如何處理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70條規定:“公安機關對收繳和追繳的財物,經原決定機關負責人批準,按照下列規定分別處理: (一)屬于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的合法財物,應當及時返還;(二)沒有被侵害人的,登記造冊,按照規定上繳國庫或者依法變賣或者拍賣后,將所得款項上繳國庫;(三)違禁品、沒有價值的物品,或者價值輕微,無法變賣或者拍賣的物品,統一登記造冊后予以銷毀;(四)對無法變賣或者拍賣的危險物品,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主管部門組織銷毀或者交有關廠家回收。”第171條規定:“對應當退還原主或者當事人的財物,通知原主或者當事人在六個月內來領取;原主不明確的,應當采取公告方式告知原主認領。在通知原主或者公告后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按無主財物處理,登記后上繳國庫,或者依法變賣或者拍賣后,將所得款項上繳國庫。遇有特殊情況的,可酌情延期處理,延長期限最長不超過三個月。”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67-171條第十二條 【未成年人違法的處罰】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注解
對于已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是完全負治安法律責任能力者,應當承擔責任。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已基本具備與成年人相當的理解和判斷力,因此在其有違法行為時,應當使其負法律責任。但是其仍然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控制自己的行為和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還比較差,有時候又容易沖動,因而對其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有利于挽救違反治安管理的青少年,保障其健康成長。對于不滿14周歲的人違法治安管理的,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其不予治安處罰,同時規定加強其監護人的管教責任。
“從輕處罰”,是指在法定的處罰種類和幅度范圍內,處以比依其違法的性質和情節輕重本應受處罰較輕的處罰,如法律規定對盜竊、損毀油氣管道設施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某公安機關對某違法行為人依其違法性質和情節決定予以12天拘留,但同時考慮有法律規定之“從輕”情節,遂予以11天拘留。
“減輕處罰”是在法定的處罰種類和幅度以下給予處罰。其具體適用可參見本法第19條的規定。
應用
22.如何計算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年齡
在辦理治安案件中,按照以下幾個要點掌握“年齡”的計算方法。一是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二是一周歲應當以12個月計算,每滿12個月的為滿1周歲;三是滿12個月的為滿1周歲的計算應當以日來計算,即從過生日的第二天起算是滿了幾周歲;四是如果行為人的年齡是以農歷計算的,應當換算成農歷。在實踐中,核實行為人的年齡,應當以戶口登記為基本的依據,結合其他相關資料認真核實,不能僅憑借自報的資料認定,必要的時候,可以委托有關的機關進行法醫鑒定。此外,認定年齡時應當以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時間為準。
23.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造成他人損害的如何處理?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如何處理
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其監護人應當按照本法第8條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有非法財物、違法所得的,應當按照本法第11條的規定予以收繳、追繳。收繳和追繳不是治安管理處罰,對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適用。《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3條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并在不予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載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此外,根據《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3條的規定,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應當責令其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時,可以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者依照《刑法》第17條的規定予以收容教養。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3條;《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3-4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6、133條
第十三條 【精神病人違法的處罰】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注解
間歇性精神病人,是指一個人的精神并非一直處于錯亂狀態而完全喪失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這種精神病人的精神時而正常,時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頭腦是清醒的,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在發病的時候,就喪失了辨認是非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其精神病是處于間斷性發作的狀態。基于精神病人的這一特點,本條對其處罰作了特別的規定,即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應用
24.實踐中,如何判斷是否給予精神病人治安管理處罰
判斷對違反行政管理的精神病患者是否要給以行政處罰,關鍵看發生違法行為時,行為人是否處于病態。所謂精神病人處于病態,是指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由于病癥的驅使在客觀上造成了行政違法。這是一種既無故意又無過失的病態行為。也就是說,精神病人實施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是基于病理的原因,是在其失去了正確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時,不由自主地實施的,在主觀上其不存在對所實施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故意或者過失的態度。因此其不具有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不應予以行政處罰。但在實踐中,由于精神病的種類很多、發病原因很復雜、喪失意識和意志能力的輕重程度也各不相同,同時由于對于精神病人不予治安處罰是以精神病人在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時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為前提的,因此,在確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無治安責任能力時,需要全面了解行為人及其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當時的情況,并應當經法醫或者其他有關醫療部門鑒定,同時向有關知情人了解調查,才可能準確把握,避免主觀判斷。
25.精神病人違反治安管理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承擔賠償責任
精神病人是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對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據本法第8條的規定:“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或者其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此外,《人民警察法》第14條規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護性約束措施。需要送往指定的單位、場所加以監護的,應當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批準,并及時通知其監護人。”可見,監護人對于精神病人造成的損害承擔著賠償責任。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3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4條
第十四條 【盲人或聾啞人違法的處罰】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注解
本條是關于盲人和既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處罰的規定。《刑法》第19條規定了相應的刑事責任,《行政處罰法》對此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本條在適用的時候,需要注意:首先,由于盲人、既聾又啞的人本身精神是健全的,并不會因自身殘疾而完全喪失分辨是非和控制行為的能力,所以當其為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社會造成危害時,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次,這類特殊人群由于具有明顯的生理缺陷,接受教育、了解事物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其辨認事物和控制行為的能力可能會受到生理缺陷的影響,故可以對其從輕、減輕或不予處罰,注意這里是“可以”而非“應當”。再次,此處的“不予處罰”,主要是指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因生理原因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不予處罰。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3條;《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4條
第十五條 【醉酒的人違法的處罰】醉酒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醉酒的人在醉酒狀態中,對本人有危險或者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脅的,應當對其采取保護性措施約束至酒醒。
注解
醉酒是行為人在清醒狀態時不控制自己的飲酒量,放縱自己所致,完全是個人行為導致的辨別、控制能力下降的狀態。醉酒人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減弱,是因為酒精作用下其神經系統發生一定程度的暫時性紊亂所致,與精神病人發病原理完全不同。所以醉酒的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仍要處罰,不能從輕、減輕或免予追究其法律責任。
若醉酒的人由于酒精刺激而處于行為失控狀態,耍酒瘋、胡打亂鬧,極易肇事,對其本人及他人的安全都有威脅,這種情況下,公安機關有權依法對醉酒的人加以約束,直至其恢復常態。
應用
26.如何判斷車輛駕駛人員是否醉酒
目前鑒別車輛駕駛人員是否醉酒,主要是依靠醫學鑒定手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發布的《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GB19522-2010)國家標準,為確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供了執法借鑒標準。根據該標準的規定,飲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醉酒駕車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駕駛行為。同時,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駕入罪,規定“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
27.對醉酒的人采取的保護性措施包括哪些
對醉酒的人采取的“保護性措施”,主要是指采取軟布、繩索等將醉酒的人固定在椅子上、床上等措施,既要防止其繼續鬧事,對他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秩序構成威脅,也要防止其傷害自身。但這種措施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械具將其束縛,必須保證其身體不受到傷害或者非人待遇。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7條規定:“違法嫌疑人在醉酒狀態中,對本人有危險或者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脅的,可以對其采取保護性措施約束至酒醒,也可以通知其所屬單位、親友或者家屬將其領回看管,必要時,應當送醫院醒酒。對行為舉止失控的醉酒人,可以使用約束帶或者警繩等進行約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銬、腳鐐等警械。”對醉酒的人實施保護性約束手段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其在醉酒的狀態下作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因此,公安機關在對其實施約束時,可以采用約束帶或者警繩,但要注意捆綁的方式、方法和力度,絕對不能使用手銬、腳鐐。
第十六條 【有兩種以上違法行為的處罰】有兩種以上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分別決定,合并執行。行政拘留處罰合并執行的,最長不超過二十日。
注解
對于不同的違法行為,要分別裁決,即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所實施的數種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一種一種地分別進行裁決。分別裁決有利于分清違法行為的事實、明確責任,為當事人依法尋求救濟提供方便。
合并執行也不是所有的處罰種類都可以合并到一起執行,比如不同種類的行政處罰無法合并執行、兩個警告也無法合并執行。只有同是罰款或同是行政拘留的處罰才可以合并執行。兩個以上的罰款可以將數額相加而合并執行;兩個以上的拘留可以將拘留天數相加執行,當然合并執行兩個以上的拘留,其實際拘留執行天數不應當超過法定最長期限20天。
需要指出的是,分別決定的前提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實施了不同的違法行為,如果實施的是同種行為,則不能適用分別決定的規定,則也不存在合并拘留處罰問題。其次,根據法律所作出的決定結果必須都是行政拘留,如果既有拘留,還有罰款等治安處罰,只能是分別處罰,不得合并或者折合拘留執行。最后,合并拘留的最長期限為20天,即將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行政拘留期限合并后的執行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0天,即使簡單相加已經遠遠超出20天。
應用
28.如何計算治安拘留的時間
根據本法相關規定,行政拘留的時間是1日以上15日以下,合并執行的最長不超過20日。從中可以看出,行政拘留的期限是以“日”為單位的,而不是以“時”為單位,所以執行行政拘留的時間也應當以“日”為單位計算。本法對于“行政拘留開始日是否計算在內”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根據一般的計算方法,被決定行政拘留的人入所當日不計算在內,出所當日計算在內。比如,某甲被拘留5日,從6月2日入所,6月2日當天不計算在拘留日期內,至6月7日當事人出所。
29.有兩種以上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分別決定時,決定書如何制作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7條的規定,“一人有兩種以上違法行為的,分別決定,合并執行,可以制作一份決定書,分別寫明對每種違法行為的處理內容和合并執行的內容。一個案件有多個違法行為人的,分別決定,可以制作一式多份決定書,寫明給予每個人的處理決定,分別送達每一個違法行為人。”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7條
第十七條 【共同違法行為的處罰】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根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在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分別處罰。
教唆、脅迫、誘騙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按照其教唆、脅迫、誘騙的行為處罰。
注解
共同違反治安管理,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
分別處罰,是指對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根據他們在同一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中的違法情節,明確應負的法律責任,分別給予不同的處罰。分別處罰是為自己行為負責原則的必然要求。
教唆是指以勸說、挑撥、煽動等多種方法故意實施的唆使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脅迫是指用威逼、強制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違反治安管理,包括暴力脅迫和非暴力脅迫;誘騙是指用引誘、欺騙的方法使他人上當受騙而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以上三種行為,只要實施了其中一種即可處罰,即按照其教唆、脅迫、誘騙的行為處罰。換言之,三種行為可以單獨實施,也可以交叉實施。此外,這三種行為必須是故意實施的,如果是行為人的過失引發的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的,則不屬于此類行為。
應用
30.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如何認定
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主觀方面,各個違反治安管理的主體都有共同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故意;(2)客觀方面,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主體必須共同實施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為了同一個目的,彼此聯系、積極配合、共同實施;(3)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主體必須是二人以上。“二人以上”是指二個以上達到法定治安法律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應當負法律責任的自然人。
31.對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在分別處罰時,如何具體操作
對于“起主要作用”(組織、策劃、領導、指揮)的行為人,按照他所參與的全部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處罰;對于“起次要作用”的行為人,應當比照處罰最輕的“起主要作用”的行為人的法律責任,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起輔助作用”的行為人,應當在比照“起主要作用”的行為人對于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本身應當負的法律責任的基礎上,予以適當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對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中所起作用相當的行為人,應當基于共同違反治安管理本身應負的法律責任,給予行為人相同或者相似的處罰。
第十八條 【單位違法行為的處罰】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法的規定處罰。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同一行為規定給予單位處罰的,依照其規定處罰。
注解
單位違反治安管理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了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關于“單位”的范圍,應當與《刑法》的規定相一致,即單位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因為本法是與刑法相互銜接的一部法。單位違反治安管理是在單位意志的支配下,由單位成員實施違法行為,單位只是一個擬制人,但是其確實是一個獨立的主體。關于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處罰,采取對自然人處罰為主,對單位處罰為輔的原則(雙罰制),即主要針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處罰,如果有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同一行為規定了對單位的處罰的,則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即原則上對單位不予處罰,只有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對單位給予處罰時,才得對單位進行處罰。
應用
32.如何具體認定違反治安管理的單位
實踐中認定違反治安管理的單位,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單位內部的組織機構和分支機構能否成為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主體問題。對此不能一概而論,而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這些機構和組織有決策自主權,對外能獨立地承擔法律責任,其所實施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應當成為單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反之,則只能以個人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依法給予處罰。
(2)承包、租賃企業違反治安管理的定性問題。對于承包、租賃企業實施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應當以單位違反治安管理論處,但在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時,應當以承包人、承租人為準。
(3)個人合伙組織違反治安管理的定性問題。個人合伙不能成為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主體,當合伙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時,這種合作的意圖實際上便是各個合伙人的共同意圖,這種合伙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實際上就是各個合伙人的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
(4)個體工商戶是按照個人還是單位處罰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個體工商戶自己經營,規模不大,又沒有雇工或者雇工7人(含7人)以下的,應當按照個人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二是個體工商戶經營規模較大,雇工7人以上的,就成了個體經濟組織,應當按照單位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5)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違反治安管理論處,而應當以個人共同違反治安管理依法給予處罰。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4條
第十九條 【減輕處罰或不予處罰的情形】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
(一)情節特別輕微的;
(二)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諒解的;
(三)出于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
(四)主動投案,向公安機關如實陳述自己的違法行為的;
(五)有立功表現的。
注解
情節特別輕微,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其社會危害性尚未達到應當受治安處罰的程度。這種行為從程度上看,給被侵害人造成的損失或傷害較輕,危害后果較小,所以應當減輕或不予處罰。
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諒解的。一是行為人認識到自己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社會危害后果,從而主動地、積極地去消除或者減輕違法后果,如積極將被毆打的被侵害人送往醫院治療等。二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主動作工作,承認自己的錯誤,以取得被侵害人的諒解,即被侵害人已經原諒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其自身的損害。
出于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這里的“脅迫”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受到他人以立即實施暴力或其他有損身心健康的行為的壓力,如以凍餓、罰跪等相要挾,具體可以分為暴力脅迫和非暴力脅迫兩種。“誘騙”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被他人誘導、欺騙而實施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
有立功表現是對出現違法行為后的悔改表現的規定。立功,一般是指揭發、檢舉其他違法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或者提供重要線索、證據等情形。從立法技術看,這種通過立功表現來獲得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行為已經被本法所肯定,它能夠很好地起到激勵違法行為人改過并有利于新的案件的偵破。
應用
33.如何認定“主動投案”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自覺主動地向公安機關如實陳述自己的違法行為,并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的查處工作,屬于主動投案的行為。既包括自己積極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也包括在親屬規勸下的投案,既包括親自到公安機關的投案,也包括以電話形式的投案。除向公安機關投案以外,行為人還可以向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員投案。具體講,可分為以下幾類:(1)行為人系在職、在崗人員,有工作單位的,可以向所在單位投案;(2)行為人系城鎮無業居民,沒有工作單位的,可以向其所在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基層組織投案;(3)行為人系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農民及農村個體手工業者等,可以向其所在的鄉村基層組織如鄉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等投案;(4)行為人系在校或不在校的未成年人,可以向其就讀的學校或者監護人所在的單位投案;(5)行為人還可以向其他有關負責人員及某些個人投案。
34.違法行為輕微并且及時糾正的,是否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19條
對于違法行為輕微并且及時糾正的情形,依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5條第2款的規定“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可見其并不屬于本條規定的不予處罰的情形,而是應當適用《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5條第2款或者是《行政處罰法》第27條第2款的規定。
35.如何理解“減輕處罰”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4條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具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十二條、第十四條、第十九條減輕處罰情節的,按下列規定適用: (一)法定處罰種類只有一種,在該法定處罰種類的幅度以下減輕處罰;(二)法定處罰種類只有一種,在該法定處罰種類的幅度以下無法再減輕處罰的,不予處罰;(三)規定拘留并處罰款的,在法定處罰幅度以下單獨或者同時減輕拘留和罰款,或者在法定處罰幅度內單處拘留;(四)規定拘留可以并處罰款的,在拘留的法定處罰幅度以下減輕處罰;在拘留的法定處罰幅度以下無法再減輕處罰的,不予處罰。”
36.目的未實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如何承擔法律責任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2條規定:“行為人為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不予處罰。行為人自動放棄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結果發生,沒有造成損害的,不予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但由于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應當從輕處罰、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
37.本條規定的從輕處罰和減輕處罰的內容與《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有些不一致,應如何適用
《行政處罰法》第27條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在針對具體同一行為時,采取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處理兩者之間的不同。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3條;《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4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5條
第二十條 【從重處罰的情形】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從重處罰:
(一)有較嚴重后果的;
(二)教唆、脅迫、誘騙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
(三)對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證人打擊報復的;
(四)六個月內曾受過治安管理處罰的。
注解
從重處罰是指公安機關在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處罰方式和處罰幅度內,對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人給予較重的處罰,具體來說有兩種情形:一是在幾種可能的處罰方式中,選擇較重的處罰方式,例如對于一種違法行為可以處以警告、罰款、拘留的,選擇拘留的處罰方式就是從重處罰;二是在同一種處罰方式允許的幅度內選擇較高的幅度處罰,比如,公安機關對行為人可以“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的拘留”,決定處以14日的拘留就是從重處罰。
本條規定了四種治安管理從重處罰的情形。注意以下兩種情形:有較嚴重的后果,主要是從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所造成的間接危害角度考慮其后果比較嚴重;六個月內曾受過治安管理處罰的,包括了因違反治安管理而受到過警告、罰款、拘留等任何一種處罰,不論其是否屬于同類處罰,是否由同一公安機關作出。
此外,關于從重處罰,《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6條還規定了一種情形:刑罰執行完畢、勞動教養解除3年內,或者在緩刑期間,違反治安管理的。
配套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7條
第二十一條 【應給予行政拘留處罰而不予執行的情形】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一)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
(二)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初次違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歲以上的;
(四)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嬰兒的。
注解
本條規定了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但不執行該行政拘留處罰的四種法定情形。理解和適用上述規定需要注意幾點:行為人的行為已經違反治安管理法,而且治安管理處罰法對該行為規定了拘留的處罰,并且從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情節、危害后果等方面考慮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只有對本條規定的四種情形下的違法主體才不適用拘留,除此之外應當執行;在本條四種情形下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只規定了拘留的行政處罰,則對行為人不再追究處罰責任,如果行為人的違法行為,由法律規定了拘留之外的其他處罰,仍然要執行。此外,對這幾類人不執行行政拘留,并不意味著不采取措施。根據《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5條,被處罰人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應當會同被處罰人所在單位、學校、家庭、居(村)民委員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和有關社會團體進行幫教。
應用
38.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人患有嚴重疾病的(比如傳染性的疾病)是否可以不予執行行政拘留的處罰
根據本條的規定,應給予行政拘留處罰而不予執行的情形只是適用于四類主體,無其他例外性規定,因而,本條并未規定對于患有嚴重疾病的違法行為人可以不予執行行政拘留。公安機關在對患有嚴重疾病的違法行為人進行行政拘留的時候,應當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條件,單獨設置關押患有嚴重疾病的人特別是對于有嚴重傳染性疾病的人,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可以在居留所里設置專門的區域。
39.哪些情形不屬于“初次違反治安管理”
根據《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五條規定,“初次違反治安管理”,是指行為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第一次被公安機關發現或者查處。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初次違反治安管理”:
(1)曾違反治安管理,雖未被公安機關發現或者查處,但仍在法定追究時效內的;
(2)曾因不滿16周歲違反治安管理,不執行行政拘留的;
(3)曾違反治安管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結案的;
(4)曾被收容教養、勞動教養的;
(5)曾因實施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的行為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事處罰的。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5條;《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5條
第二十二條 【追究時效】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六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的,不再處罰。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注解
追究時效是指追究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法律責任的有效期限。追究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責任,必須在本款規定的期限內(6個月),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6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的,過了6個月就不再追究和處罰。所謂“被公安機關發現”,不能僅僅理解為公安機關直接發現,需由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親眼所見,還包括間接發現,如受害人向公安機關報告,單位或者群眾舉報等。這里的未被“發現”,既包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沒有被發現,也包括雖然發現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但不知該行為是由何人實施的兩種情形。本條第2款規定的追究時效期限的起算時間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狀態不同而不同。本法與《行政處罰法》是特殊法與一般法的關系,本法有特殊規定的,適用本法而不適用《行政處罰法》的規定。
應用
40.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被侵害人在追究時效內向公安機關提出控告,公安機關應受理而不受理的,如何計算追訴時效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0條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六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其他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被侵害人在違法行為追究時效內向公安機關控告,公安機關應當受理而不受理的,不受本條第一款追究時效的限制。”因此,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被侵害人在追究時效內向公安機關提出控告,公安機關應受理而不受理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追究時效應當終止,即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受到永久性的、無期限的追究。因為,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被侵害人在追究時效內向公安機關提出控告,表明該行為已經被公安機關發現。
41.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超過法定追溯時效的,是否意味著將沒有任何法律后果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公安機關對超過追究時效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不再處罰,但有違禁品的,應當依法予以收繳。”可見對于違法行為不予追究并不代表著沒有任何法律后果。
配套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3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