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過境遷:提前懷舊四編
- 余斌
- 1183字
- 2021-08-30 18:35:59
“電子一條街”上的熱鬧
我買VCD機時,此物已是各大商場里電子產品銷售的“新的增長點”,它的大賣則又從一個側面說明盜版碟之盛行。這時我已從南大的筒子樓宿舍搬出,在珠江路上有了兩室一廳的單元房。珠江路系南京的“電子一條街”,上面做大做強的意愿相當強烈,提出的口號是“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大有和北京一較高下的意思。從珠江路口向東直到小營,電腦小店一家接一家,家家的主要業(yè)務似乎都是組裝電腦。我住的那一帶是中心,有幾個大型“電子商城”,樓下就是“雄獅”,隔壁是“百腦匯”,對面還有一家。至少有段時間里面都有賣光碟的,全盛時期更是大多數攤位都在做這生意。進到商場里面,經常發(fā)現別處冷冷清清,有光碟處則頗有人氣,若不是有幾處柜臺上正開膛破肚地修電腦,竟要疑惑進了一處賣碟的大賣場。坐擁地利,那時候我買光盤真是方便到唾手可得,夸張點說,我對光碟差不多已是“左擁右抱”。
事實上我倒很少光顧,起先是因為專注于“聽”,而電子一條街上常見的是影碟的身影。我對“看”并不是沒興趣,影碟出現之前,“看”外國電影的欲望多半是通過幾家錄像帶出租店得到滿足,還有就是看出國的人帶回的從電視頻道錄下的片子。及至影碟品種漸多,我又多半是去幾家圈子里口碑極好的碟屋。比如南京藝術學院后門附近那一家,小到簡直像個窩棚,常是人滿為患,出入的人看上去多半就像“搞藝術的”。據說店主就是南藝的畢業(yè)生,常常站在那兒高談闊論,對碟片如數家珍,所說又遠出于一碟一片的背景、花絮,我看讓他將一部西方電影史講下來也不成問題。馬臺街小巷里有一家叫“先鋒”的,進的碟也確夠先鋒,有小津安二郎、大島渚之類的片子,甚至《所多瑪的一百二十天》那時候居然也有。要淘這些,在我樓下那一類的電子商城里,想也別想。
但是我還是經常逛,偶會發(fā)現伯格曼《芬妮與亞歷山大》之類的,另外給小孩挑點卡通片、動物奇觀之類的,還是不成問題。逛來逛去,發(fā)現除碟子之外,賣碟的過程也挺有趣。
我發(fā)現賣碟的對鞋盒子似乎情有獨鐘:賣碟的柜臺上多擺放著幾只鞋盒子,里面放著碟。起初也沒什么分類,反正量也不算大,你就在鞋盒里一張張翻吧。后來有了分類,比如這只鞋盒里是卡通片,那兩只鞋盒里是港片,另一只鞋盒里裝著歐美片。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鞋盒大小正合適。根本沒有陳列這一說,那是自找麻煩:賣盜版碟這事若敲鑼打鼓吆喝起來,未免太不識趣。
電子一條街賣碟的熱鬧并不限于電子城之內,甚至不好說那些攤位就一定構成主力,因為外面街上還游弋著不少流動小販,以一人一攤位計,相加起來,數量絕對在商城內攤位之上。電子商城門口堪稱集散地,進出的人常被追著問要不要某部新出的片子,特別是港片。他們的基本裝備也是鞋盒,通常就一只,擱在身邊自行車的書包架上;也有人端著徘徊,讓我想起電影里從前賣卷煙的。浮橋有燈光夜市,我只在那里見過將碟一張張攤開在地上賣的,也不知是不是吃定了執(zhí)法人員晚上不會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