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重新想象學習場景

1996年,我出版了《網絡時代的營火》(Campfires in Cyberspace1一書。在該書序言中,我寫道:“這又是一本關于教育技術的書,教育技術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將來很可能還會如此。”

如今,當我重新思考這句話時,簡直對自己的錯誤感到震驚,因為那根本就不是一本關于教育技術的書。那本書可以說是關于媒介的,現代計算機、互聯網以及各種功能強大的軟件是媒介的一部分,但那本書實際上是關于人類是如何深入理解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的,不論主題是學校中的各種學科知識、社會中與工作相關的各種理念,還是其他領域的基本知識。在人類建立對世界的理解時,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智能工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學習場景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無論是教室還是辦公場所,物理環境布局和所使用的工具都同樣重要。

自從接觸到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理念之后,我深受其影響。在《網絡時代的營火》中,我之所以會將重點放在媒介上,也正是緣于此。馬歇爾·麥克盧漢的理念引發并且扭曲了許多人的想法,在我看來,這種扭曲是正向的。他的觀點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而且本書中的一些觀念也依然得益于他所給出的思考角度。

1996年以來,技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也得以沉下心來,仔細思考《網絡時代的營火》一書中所提出的各種觀點。最后,我認識到,是時候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主題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之前那本書中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而是說,之前我未曾充分意識到技術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這也是促使我再寫一本書的原因。這本書并不是在炒冷飯,而是詳細闡述了我多年的個人經歷以及與他人深入探討后所形成的一些核心觀念。

《網絡時代的營火》一書最早的想法形成于我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所參加的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召開的一次會議。會議開始幾周前,我收到參會邀請函時,便知道這場會議絕不能錯過。會議的演講嘉賓都是擁有不同背景、來自不同領域的“業界大咖”,這些大咖都因其遠見卓識而成為其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說實話,哪怕只有他們之中的一位做演講,我也絕對會前去參加。大會當天,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大廳座無虛席,500多人齊聚在此,參加這場有史以來最精彩的各路專家最多的會議。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斯里蘭卡,未能親臨現場,于是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了演講。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和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這兩位科幻小說作家也都從各自的思考角度,就學習和教育的未來發表了演講。其他演講嘉賓的身份跨度極大,下至青澀的在校學生,上至老辣的參議員。另外,不僅演講嘉賓屬于業界大咖,而且聽眾也毫不遜色。聽眾席上囊括了眾多企業高管、世界一流的教育工作者、白宮工作人員,以及美國勞工部、教育部和商務部的工作人員。可以說,這是一次高強度的學習體驗。

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么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如此有趣。

大約在演講連續進行了兩小時之后,一些人起身離開聽眾席,去洗手間。有趣的是,在他們返回時,許多人都沒有急著返回座位,而是留在廳外與其他人討論他們剛剛聽到的演講內容。似乎對他們而言,此時此刻與同事們交談才是當務之急,其重要性甚至高過聆聽世界科技界的領軍人物的演講,也超過此類演講可能會給自己的學習帶來的重大影響。演講嘉賓紛紛登臺,從會議開始直到午餐時間都未曾中斷。對一些人而言,如果不與別人好好交流討論一番,如此豐富的信息根本無法消化。

與會當晚,我獨自梳理了白天的所見所聞,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回程的飛機上,我意識到,此次會議讓我見證了三種學習場景:“營火”、“水源”和“洞穴”?!盃I火”是專家演講的地方,“水源”是與同伴深入探討的地方,而“洞穴”則是獨自安靜反思的地方?;氐郊覜]幾天,我和好朋友普拉薩德·凱帕(Prasad Kaipa)共進午餐時,便向他提出了關于“營火、水源、洞穴”的想法。他指出,我還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景:生活,即我們將所學到的一切投入實際應用的地方。

是否有可能,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都在這4大場景中學習,并且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不斷切換呢?其他文化中的學習場景是否也與此一致?科技在強化這些學習場景上能夠發揮什么作用?學習場景的具體物理空間布局將如何影響學習效果?當我奮筆疾書時、發表演講時或舉辦相關主題的研討會時,這些疑問都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如今回想起來,我本可以早些提出這些想法。20世紀70年代,我在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工作,當時我負責計算機用戶界面的研發,而我的研究正是在這幾個場景中不斷交替進行的。當時,聽各種正式演講使我的思維不斷開闊,這就是從“營火學習場景”中受益。我的工作還包含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涉及與同伴們的探討和合作,這就是花時間在“水源學習場景”中。當我需要重點處理某項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我常常會把自己鎖在辦公室里,或者去園區外某個安靜的地方,沉下心來獨自思考解決方法,這些地方正是我的“洞穴學習場景”。最后,如果構建出一個原型,我會將其投入試用之中,這就是我在“生活學習場景”中的體現。

當然,在一開始,我使用的“××學習場景”一詞很大程度上是取其比喻意義,因為在學習時,我們總會利用到各種不同的場景,即便這些場景是由大腦構建出來的。換句話說,這4大學習場景的概念可能比我們預想的更大。經過進一步觀察和思考,我發現傳統學校往往是以營火學習場景為中心,這讓我自然而然地將學習場景(營火)和物理空間(教室)聯系起來,在教室中,這種學習模式占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令我欣慰的是,幾年以后,我的想法影響了一些校園建筑設計師,他們在承接的學校設計中,深入思考了如何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利用4大學習場景。在這方面,菲爾丁·奈爾國際建筑公司就做得非常棒,該公司的合伙人普拉卡什·奈爾甚至寫了一本關于該主題的書《未來學校設計語言》(The Language of School Design2。在該書中他指出,傳統學校和監獄差不多,教室形同一間間牢房,鈴聲一響,學生就去往該去的教室。他們公司的設計則打破了這種陳舊的教育模式,令人眼前一亮!

以上提到的部分問題正是我第一本書的主題,自那本書出版后,我又發現了其他一些問題。這些年間,我的許多工作成果或多或少受到了這些想法的影響和塑造,而你手中的這本書正是當前我就相關主題所持的一些拙見。

我想稍微強調一下,本書中的理念和想法其實適用于許多地方,不論是工作場合還是學校。它們還同樣適用于各種學習方式,不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最后,我想說,“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宁波市| 榆中县| 佳木斯市| 安福县| 定日县| 五常市| 论坛| 洞头县| 莱州市| 剑阁县| 盱眙县| 金门县| 宜昌市| 宜兰市| 溧水县| 麦盖提县| 林周县| 临武县| 福州市| 确山县| 灌阳县| 壶关县| 宜黄县| 迁西县| 怀柔区| 江安县| 东阿县| 昆明市| 买车| 印江| 成安县| 滦南县| 金堂县| 沁阳市| 张家港市| 都匀市| 新津县| 高阳县| 兴山县|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