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由家庭界限不清而導致的越界行為

父母對孩子的欣賞、鼓勵和表揚,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自戀需要,對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過分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即使是正向的鼓勵和欣賞,也會適得其反,會限制孩子自我拓展的空間,這是一種糾纏型的邊界。例如,沖奶精確到克,飯點精確到分鐘,和孩子同床到七八歲,陪孩子做作業到十七八歲,這種關注背后傳遞的是對孩子成長失敗的恐慌,容易讓親子關系融合,你我不分,從而分化困難。又或者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父母從不表揚子女,多是批評指責,傳遞的是對孩子的失望,并對孩子施以嚴格的管教。兩種教育和養育方式背后體現的都是父母的焦慮,他們傾向于依據自己的需要來設定孩子的成長軌跡,孩子的需求往往被忽略。在這樣的養育過程中,孩子會調動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去迎合父母:父母開心,自己才是好孩子。孩子仿佛成了一種滿足父母需要的工具,即物化。物化讓本應該只屬于個體的情緒和行為來滿足他人的需求,使得個體容易迷失自我。父母的這種行為可能是為了修復自己幼年被忽視的創傷,讓自己退化到兒童期來彌補自己缺失的部分,而孩子卻承擔了父母的功能。這種“在其位,不謀其職”的家庭互動模式就是越界的、功能失調的家庭結構的表現。

家庭中的邊界是家庭健康發展的關鍵,能夠有效執行家庭任務、實現家庭目標的家庭才是功能良好的家庭。家庭中的界限不清,就很容易出現越界行為。在過度越界的家庭關系中成長的兒童,成年后與其他人的關系中也會帶有界限不清的特質,阻礙健康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下面我將給大家介紹幾種由家庭界限不清而導致的越界行為。

1.愛抱怨的父母

愛抱怨的父母總覺得自己生不逢時,當初的社會環境讓自己失去了成功的機會,如今在一個人際復雜的工作環境中處處被刁難,成了人際斗爭的犧牲品。這種抱怨背后隱藏的是從未被滿足的愿望,例如嬰兒期的孩子對一切未知充滿好奇和美好的期待。對不公平、錯失良機、人際復雜等的抱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未滿足的欲望。抱怨的背后是一種索取和期待,潛在的邏輯是:如果你不幫我,我就活不下去了。

家庭中的抱怨實質是情感上的索取,在生活中往往只有孩子會成為忠實的聽眾。可以想象,面對四處索取憐憫的父母,孩子會怎樣?孩子會像父母一樣去照顧像孩子的父母,承接他們的憤怒。這種憤怒如果反向形成,自我攻擊即可能導致抑郁;如果外向投射,則可能導致反社會型人格,或雙相障礙,即躁狂抑郁交替出現。

還有一種抱怨更常見,那就是對伴侶的不滿。妻子指責丈夫沒出息、沒品位,抱怨丈夫成了家常便飯。當對伴侶的索取失敗后,子女稍有差池,她便肆無忌憚地用語言指責,因為此時只有孩子才能被她指責。她很難體會對方的痛苦,這種抱怨和指責會讓孩子的自我功能支離破碎。是否“有其父必有其子”,還要看母親如何看待父親。嫌棄丈夫的妻子,總希望兒子不要像他父親一樣沒出息,結果往往兒子和父親一樣窩囊,讓母親的愿望永遠無法實現。

2.無微不至的父母

文青是一個23歲的患有焦慮癥的女孩,她有一個無微不至的母親,對女兒的照顧滲透到了各個領域:每天幾點起床,早飯吃什么,出門穿什么衣服;到了單位如何和領導溝通,如何和同事相處;如果工作不滿意,立即會聯系好下一家單位供女兒選擇,甚至背著女兒到領導家中拜訪。結果,從名牌大學畢業的女兒工作兩個月就病了,而且一病就是兩年多。在這種家庭互動模式中,“無微不至”的母親通過將子女嬰兒化來獲得全能感,即一種崇高的被需求感。這樣的方式會養育出一個成年嬰兒,他們可能在某些領域具有較高的能力,但是在人際關系中往往非常“低能”。在他們的世界里,自己永遠是需要被特殊照顧的孩子,他們沒有在親密關系中被當作成年人對待的經驗。一個嬰兒適應成年人的社會一定會困難重重,問題百出,這樣母親會更有理由將自己的“無微不至”繼續下去。這本質上是父母不想讓孩子長大,對分離和成長充滿恐慌。

3.疾病纏身的父母

在另外一種家庭中,父母常常疾病纏身,部分是確有疾病,大部分是軀體化表現,并沒有真正的身體疾病,目的是退縮成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角色。他們常常身體不適,大病小病不斷,有時候甚至查不出是什么問題。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比較獨立,懂得照顧父母,體諒家庭不易,表面上看是加強了家庭親密度,塑造了一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實質上是父母用生病的方式避免了自己的成長,巧妙地將孩子置換成父母的角色,來獲得早年生活經驗中被忽視的部分。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看起來善于為別人考慮,但是壓抑、自卑、習慣于討好,極容易成為奉獻者,他們活得并不開心,甚至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4.過度嚴厲的父親

中國有句俗語“嚴父慈母”,父親在家中扮演“黑臉”,一副嚴厲的、權威的樣子,太嚴厲的父親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與孩子疏離。這種情況下可能的解釋是:父親內心有一個更加可怕的東西。這個讓父親害怕的東西可能是來自童年的創傷,例如被虐待、遺棄、忽視等。嚴厲的父親本不想把自己的創傷傳遞給孩子,但是這種疏離的親子關系會大大增加孩子對溫柔父親的渴望。過度嚴厲的父親,可能會讓男孩的性身份認同受挫,讓女孩對性愛有強烈的渴望,邊界不清晰,婚姻、情感反復受挫,或者不愿建立親密關系。

5.工作狂父親

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父親視工作為生命,讓整個家庭的父親角色缺失,孩子和妻子都有很強的喪失感。這種父親過度沉溺于工作是為了避免和家人有實質性的接觸,回避內心的焦慮。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游走在碌碌無為中,接納了父親的回避,憎恨那個曾經比自己還重要的“工作”,常常有挫敗感,容易出現抑郁。

6.脾氣暴躁的父親

父親角色的另一種越界表現是與妻子對著干,你讓我穿西裝我偏穿休閑服,你讓我打領帶我偏不打。他常常因為家庭瑣事肆無忌憚地指責妻子,發泄情緒。這種肆無忌憚的父親更像一個被媽媽忽視的孩子,他們不在乎時間地點,只顧及自己的需求。像孩子一樣的父親很難照顧好妻子和孩子的情緒,他會經常以“壞情緒”來表達存在感。沒有被父親溫柔對待過的孩子,常常會自卑、壓抑,也以脾氣暴躁來武裝那個弱小的自己。

7.不茍言笑的家庭

家庭中缺乏生機、談話范圍狹窄、心理需求過度象征化、規則刻板等也是越界行為的表現。在這樣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往往就事論事,以最精準的用詞來表達需要和需求,“必須”“應該”“一定”是家庭互動中的常用詞。他們常常用象征化的信息來表達需求,而不是用語言呈現。例如,妻子對丈夫不與自己親近感到不滿,她會用疼痛、失眠等來表達,而不是直接告訴丈夫。僵化的家庭往往恐懼真實情感的表達,這會讓孩子失去感受真實情緒的機會和能力,他們只能通過父母的非真實傳遞方式來意會。軀體癥狀最容易出現在這種家庭中,體弱多病的孩子往往是這些越界關系的產物。

8.隔代撫養的家庭

中國家庭結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養育模式是隔代撫養,即小夫妻生了孩子以后交給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隔代撫養的結果是父母無法直接面對孩子,需要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長輩來稀釋親子互動的濃度。中國傳統文化是回避親密關系的,但是隔代親是一種令人驚奇的現象,似乎父母也接受這種不受孩子打擾的方式。隔代撫養包含“遺棄”的成分,孩子的紊亂行為表面看是爺爺奶奶嬌慣的結果,其實是孩子對這種“遺棄”的憤怒和抗爭。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養育,是父母在用孩子置換自己得以成長的空間,用孩子來安慰自己成年后原生家庭里失落的父母。

9.孩子拒學的家庭

孩子的主要社會任務是學習,如果放棄學業,唯一的結果就是留在家中。拒學孩子的家里往往有他放心不下的事或人,一般而言,讓孩子不能安心的事情常常是父母關系不和,擔心失去家人。“如果我去上學了,就可能要離開父母,那我就不是好孩子了。”孩子用拒學這種越界行為,來守護父母和家庭。

青少年拒學除了上述意義之外,還有另一個功能:平衡權力,表達反抗。“你們希望我上學,我偏不上,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也讓你們得不到你們想要的。”他們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獲得自己在家中的掌控感和存在感。拒學青少年的家庭常常比較僵化、嚴格,缺乏溫情,或者矛盾重重,無人顧及孩子的感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龙泉市| 开平市| 资中县| 建平县| 依安县| 涪陵区| 屏东县| 苏州市| 平舆县| 澄城县| 杭锦后旗| 洛宁县| 杂多县| 富裕县| 繁昌县| 调兵山市| 安吉县| 大冶市| 孟州市| 德保县| 衡阳市| 宜昌市| 太和县| 漾濞| 双峰县| 宿州市| 青岛市| 大厂| 武汉市| 子长县| 休宁县| 都匀市| 海宁市| 三原县| 曲沃县| 红原县| 彰武县| 晋宁县| 赤峰市|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