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家的心理意義

騰飛是一所重點大學大二的學生,學習成績不錯,性格溫和,人際關系良好,連續兩年獲得特等獎學金。父親開了一家公司,母親是醫生,家庭條件優越。然而,騰飛的另一面卻鮮有人了解。他很自卑,認為自己無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處處謙遜有禮,為人和善。但是回到家,騰飛就變成了一個小魔王,認為自己的自卑是父母導致的,情緒不好時會動手打他們,嚴重的時候會拿刀架在母親的脖子上。

是什么讓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在家里和家外判若兩人呢?家庭對個體而言其心理意義是什么?騰飛為什么那么恨父母呢?

1.歸屬感

歸屬感是人類生存的心理基礎,當我們在一個群體中沒有感受到接納、包容和理解時,就會焦慮、膽怯和不安,甚至回避。我們會采用熟悉的方式與這個世界接觸,來確認自己的位置,選擇一種恰當的模式讓自己安全地生存下來,即適應性生存策略。這些策略最早來源于我們的原生家庭。家庭對兒童需求的順應和在不同生活事件中與兒童穩定的互動模式,逐漸形成了他們的歸屬感。小時候,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把世界解讀為安全而接納的,把自己理解為受歡迎且值得被尊重的。我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遇到了困難,這時家庭成員的回應和解決方式,就會逐漸塑造我們成年后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模式。

小鴨子會把它們出生后首先看見的活動物體當作“媽媽”,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跟隨這個媽媽。如果超過30小時沒有得到照料,小鴨子將不再會認任何物體為媽媽,變得孤獨、不合群。動物心理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把這種現象稱為“印刻效應”,幾乎在所有哺乳類動物身上都可以發現這種效應。人類也一樣。

我們出生后傾向于與照料者親近,并建立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的現象稱之為“依戀”。如果嬰兒不尋求并維持與照料者的親近,往往會出現各種心理或身體疾病。兒童只有把家庭作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周圍的環境。

兒童與父母之間的依戀并不是通過喂食來維持的,而是通過親子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來建立并維持的。如果母親的情緒不穩定,對嬰兒的需求回應遲鈍或缺失,甚至發生暴力和虐待行為,嬰兒就容易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戀關系。

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常常會有冷漠復雜的情感,緊張和過分依賴,對他人有過分的需求,無法容忍分開;或者回避、孤獨、抑郁,不容易形成信任的親密關系,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自己是不夠好的。我們與照料者(常常是媽媽)的依戀關系質量逐漸內化,形成了一套我們對世界的固定的看法和習慣的反應模式。更為重要的是,依戀關系會穿越時空,我們的依戀類型在3歲以前基本確立,成年以后70%以上是維持不變的。

因此,我們小時候依戀誰,誰就是我們的依靠,我們與照料者之間日積月累的情感互動,會逐漸內化成我們內心的安全世界,即家的歸屬感。你是否回味過媽媽的味道,思念過爸爸的懷抱,體驗過久別歸家的喜悅和那想回卻回不去的鄉愁?這就是家—這個我們出發和回歸的地方給你的感覺。

我們再來看看騰飛家里的故事。騰飛的母親是一名優秀的內科醫生,做事極其認真細致,對騰飛的照顧無微不至,同樣也極其嚴格。騰飛的家里就像賓館,干凈整潔,物品大多是單色系。小時候的騰飛總是被母親呵斥:“哎呀,你又把沙發弄臟了,又把鞋子弄亂了!”他好像做什么都是錯的。父母對騰飛的學習更為嚴格,一年級時,因為考試寫錯了一個字,沒有得到滿分,母親拿著菜刀佯裝砍騰飛的手。騰飛的那種被砍手的恐懼,一直持續到現在。

竭盡全力培養兒子的母親,看到兒子如此優秀,卻并不開心。騰飛說,母親總是陰沉著臉,父親很忙,很少回家。焦慮緊張、心情不好的母親,忙碌而很少顧家的父親,與一個曾經溫順而如今暴力的兒子,組成了這樣一個特別的家庭。他們三個人在社會上都極其出色,但是家里卻刀光劍影,互相攻擊,對彼此不滿。

家庭成員間的憤怒和攻擊,背后隱藏的其實是一種期待,期待被家人理解和接納。騰飛作為一個孩子,只有符合母親制定的規則的行為才被允許,未被家庭允許的則被強行禁止,這種強制性“依戀”關系把孩子物化了。孩子成為父母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他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工具。情緒需求不能被滿足和看見時,不安全型依戀就在騰飛和父母之間形成并固定下來,一個自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以討好的方式建立人際關系的騰飛就被塑造出來了。他用一種繼發性的依戀策略重新建立歸屬感,只是這個過程要比嬰兒期艱難很多。

騰飛恨父母,但是又離不開父母,歸屬感無法建立,就很難離開這個家。他會用夸張的、激烈的、攻擊的方式來試圖得到父母的理解,就像小時候被父母粗暴地對待一樣。

2.分離感

成長的本質是逐漸遠離原生家庭,與過去告別。因此,家庭的另一個重要心理功能是塑造分離感。最早的分離是我們從母親的身體內出來,從恒溫且營養豐富的子宮來到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需要自己哭泣和表達才能得到回應和食物,這種感覺一定是不舒服的。分離總是不適的,但又是必需的。

長大后,慢慢發現身邊還有父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以及同學和伙伴。我們通過參與家庭中不同人組成的子系統,逐步過渡到與家庭之外的人建立關系,獲得進一步的分離體驗,這些都是與母親分離體驗的延續。就這樣,分離感在家庭中逐漸形成。如果一個家庭中,母子關系或者其中一個子系統的關系過于緊密,或者其他關系過于緊張,沖突較多,就會阻礙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分離感的形成就會受阻,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如何塑造兒童的分離感呢?通過不同子系統的邊界,讓兒童體驗不同的互動規則,獲得與原先熟悉的互動規則不同的感受,即分離感。比如,嬰兒哭泣,媽媽可能會抱著哄他,或者意識到他餓了或者大小便了,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如果是爸爸,可能也會哄孩子,但是他的方式與媽媽一定會有不同,這兩種方式的不同即是孩子最早的人際分離原型,從二元母子關系過渡到三元或多元的家庭關系。

父親或家庭中的其他重要他人,是孩子探索母子關系之外的關系的第一站。如果父親很忙或者功能缺失,兒童的分離感發展緩慢,向外拓展和探索的動力就會削弱。此時,母子關系會越來越緊密,分離感越來越弱,越發無法啟動探索的動力,這樣成長就可能受阻。

騰飛在家庭中獲得的獨立感是弱的。父親的缺席,讓母親的情緒和期待只能投注于兒子,這也是這個家庭中的沖突主要集中在母子之間的重要原因。越沖突,越親密,將來分離就越辛苦。騰飛的母親與父親家族中的人也都較為疏遠,與婆婆常年冷戰,騰飛在家庭中與母親之外的他人互動的機會較少,分離感幾乎沒有建立。雖然騰飛在學校與他人關系和諧,但是這個關系的本質還是母子關系的延續,沒有建立起三元關系,仍然以犧牲自己、滿足他人作為主要的互動模式。

3.自我性

其實,歸屬感和分離感是二元一體的,當我們在一段關系中體驗到充分的安全和歸屬時,我們才敢嘗試著離開這段關系,去和他人建立關系。孩子與家庭一起成長,如果家庭順應孩子的需求,就讓孩子擁有了自我決定的體驗,這種體驗會逐漸讓個體建立擁有界限的自主區域。

家庭通過順應與分離塑造了我們特定的心理領域與交流領域,即自我性(selfhood)。家庭是歸屬感和分離感兩種要素混合與配伍的場所,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與他人相處,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對自己的認同往往來源于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認同。

家,給予了我們生命的底色,但不是生命中所有的顏色。如果我們執著于通過改變原生家庭或他人的態度,來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份執著其實就是與家庭成員或他人在重復早年的互動模式,沒有形成充足的分離感。

騰飛和他的家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家庭能否在順應和分離兩個維度上做出較大調整,是騰飛的自我性最后搭建成型的機會,也關系著這個家庭的健康發展。母親說,她馬上退休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學心理學,幫助兒子。這位母親還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理解孩子,即使孩子用如此劇烈的方式希望獲得獨立,也沒有改變母親與他的互動態度。我對這位母親說:“很高興你能有自己的生活規劃,但是,學心理學是為了你自己,不是為了幫兒子,當你和你老公不需要幫助了,你兒子可能也不再那么憤怒了。”讓母親將目光從已經成年的兒子身上轉移,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多在自己的婚姻上用心,允許和要求丈夫多多參與家庭互動,是騰飛自我性重新建立的開始。

作為已經成年的家庭成員,我們需要學會從原生家庭角度理解自己,而不是將自己的成長受挫全都歸咎于原生家庭。我們無須改變生命的底色,也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在底色之上加上我們自己的顏色。這不是悲觀,是對幸福家庭最大的貢獻和真誠。

家,除了遮風擋雨,還是一個塑造自我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城县| 集贤县| 望奎县| 吉安县| 道真| 饶河县| 洛隆县| 洮南市| 原平市| 巴南区| 新绛县| 玉溪市| 门头沟区| 遵义县| 嵩明县| 大悟县| 杭锦旗| 丰顺县| 安仁县| 临高县| 万宁市| 灌南县| 社会| 望都县| 奉新县| 汤原县| 贡山| 措美县| 天台县| 黄大仙区| 乌鲁木齐市| 泰宁县| 长丰县| 秦皇岛市| 久治县| 田林县| 鸡西市| 兴安盟| 金堂县| 霍州市|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