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家庭會生病
- 陳發展
- 1581字
- 2021-08-31 18:01:58
家庭沖突
家庭中很難避免沖突,沖突是家庭運行模式的一種表達和優化。但是在家庭中,沖突很容易越過邊界而干擾其他系統。與丈夫吵架后的妻子正滿懷委屈或憤怒時,兒子回家了。因為母親心情不好,兒子做事可能就得小心翼翼或故意討好母親,夫妻之間的沖突此時已經影響到了母子關系。而更常見的情況是,母親反復痛訴父親的種種不是,有意或無意地拉攏孩子,和自己站在批判父親的戰線上。家庭中兩個人的沖突變成了三個人的沖突,這就是“家庭關系三角化”。
如果你家正有厭學、逃學、游戲成癮的孩子,或者你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爭氣,對他充滿失望,或者你總是期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不惜一切代價培養他,那么此時,你需要靜下心來看看你們的夫妻關系,是不是無意中將夫妻關系的沖突轉移到孩子身上了。
當妻子無法在丈夫那里獲得足夠的愛和支持時,她只能緊緊抓住孩子,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這種緊密的母子關系不是真正的愛和支持,是母親失望、焦慮、憂傷的補償,是對丈夫無法勝任的憤怒,是夫妻關系失衡的代償。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難度會增加,容易出現性心理或性功能問題。通過三角化來解決沖突的家庭,孩子長大后也更容易出現人格障礙、情緒障礙、軀體癥狀障礙等,實際上是以疾病的方式將關系沖突表達或轉移了。
家庭沖突應該由產生沖突的雙方解決,盡量控制在產生沖突的子系統內。“清官難斷家務事”,沖突常常被拉入多個子系統,很難解決,尤其是跨代、跨系統的卷入模式,對家庭的打擊常常是致命的。不管你是與配偶有沖突,還是與父母有矛盾,或者是對子女不滿,都要記住:你們的沖突、矛盾和不滿需要你們自己來解決。吵架的夫妻應該蹲下來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我和爸爸吵架是因為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觀點不一致,不是你的錯,我們對你的愛始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戰斗都有傷亡,與家人戰斗傷的是家人;我們需要的不是和自己或家人戰斗,而是要學會如何關懷自己和家人。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要想擁有幸福的生活,妻子就得好好地愛丈夫,丈夫就得用心地呵護妻子。在有愛的家庭中,家庭成員才會運用自組織系統雕刻屬于自己的獨特人生。
楊明大學畢業已經一年了,他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不愿回老家,也不愿找工作,告訴父母自己需要調整一年。在這一年里,楊明四處旅游,花錢如流水,晝夜顛倒,唯一能堅持做的就是玩網絡游戲。更讓父母擔心的是,楊明說活著沒有意義,想離開這個世界。楊明離開父母已經4年多,但是依然用特殊的方式保持與父母的緊密聯結:不工作、不長大、不想活,這些對父母來說都是致命性的擔憂。
楊明出生后由爺爺奶奶撫養至3歲,然后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三代同堂,爺爺奶奶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父母上班后,奶奶便在小楊明面前哭訴兒媳婦的種種不是。晚餐時,楊明常常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因為母親讓他多吃青菜,奶奶讓他多吃肉,索性他就什么都不吃了。楊明成了家庭的焦點,他可以左右家庭關系,只要他不高興或哭鬧,奶奶和母親立即就笑逐顏開,不再爭吵。這導致了他驕縱任性的個性:只要我不開心,你們就得滿足我。但是這種滿足背后,是孩子對家庭完整性的忠誠,是對家庭不和諧的恐懼,用傷心難過來緩解長輩之間的沖突。如果一個家庭把情緒焦點放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就很難真正地長大,很難適應社會和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
楊明出生后,基本切斷了與父母的親密聯系,父母的養育功能由爺爺奶奶代替執行。3歲后,父母的加入讓楊明與爺爺奶奶關系的純度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沖突性的控制關系,讓小楊明不知所措,緊張而恐懼。他用自己創造的方法來緩解家庭的沖突,這個家庭的情緒性任務基本由小楊明來承擔。一個常常緊張并時刻關注家庭沖突的孩子,是沒有精力來發展自己的。他不想回家,是不想再做那個操心的小孩。他不想上班,是他對家里人的不放心,不敢長大。最終,他只能選擇把生活過得沒有意義,這樣就保持了對家庭的忠誠,誰都不欠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