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文化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求:一類是低級需求,包括生理的需求以及安全的需求;另一類是高級需求,包括感情、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等需求。每個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在不同的時期人對每種需求的迫切程度的表現(xiàn)不盡相同。其中最為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一般而言,低層次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其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它的優(yōu)勢地位將不再保持,這時高層次需求就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動力。一般情況下,一種需求一經(jīng)滿足,便不會再成為激發(fā)人們行動的起因,并且會被其他需求取代。

在我們身上,這五種需求往往是無意識的。但是對于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往往比有意識的動機更為重要。對于那些有豐富經(jīng)驗的人,通過適當?shù)募记删涂梢园炎约簾o意識的需求轉變?yōu)橛幸庾R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就是對人類這五種需求的反映。

馬斯洛需求層次示意圖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1)生理的需求。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會出現(xiàn)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求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求達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需求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這個時候,這些相對已滿足的需求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

(2)安全的需求。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失業(yè)和喪失財產的威脅、避免職業(yè)病的侵襲和接觸嚴酷的監(jiān)督等方面的需求。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還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求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求一旦相對滿足后,也不會再成為激勵因素。

(3)感情的需求。這一層次的需求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友愛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融洽關系或者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被愛。其次是歸屬的需求,即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情感,希望自己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與其他群體成員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更加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jīng)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密切關系。

(4)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可以分為兩種,即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都能獨立自主,充滿信心,擁有一定的實力,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能夠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懷有滿腔熱情,能夠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它是指實現(xiàn)個人理想、抱負,將個人的能力發(fā)揮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求。例如,人必須干自己在行的工作,才會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所采取的途徑因人而異,但目標都是努力發(fā)揮自己的潛力,使自己逐漸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二、文化滿足人類的衣食住行需求

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科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shù)人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科技發(fā)展水平、文化發(fā)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發(fā)展中國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主導的人數(shù)比例較大,而高級需求占主導的人數(shù)比例較小;在發(fā)達國家,則剛好相反。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層次也會隨著生產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戴維斯調查示意圖

戴維斯(Davis)曾就美國的情況做過估計,結果發(fā)現(xiàn),在1935年的商業(yè)廣告中,有35%的內容針對人們的生理需求,比如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有45%的內容針對人們的安全需求,比如防火、防盜、防病、防災等方面的要求;有10%的內容針對的是人們的感情需求,比如愛、團體認同和歸屬等;有7%的內容是針對人們的尊重需求,比如追求名望、地位和權力等,以贏得社會的接納、贊許和敬重;只有3%的內容針對人們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在1995年的商業(yè)廣告中,只有5%的內容是有關生理需求的,有15%的內容是針對安全需求的,另外24%的內容是與感情需求相關的,而有關尊重需求的內容則上升到30%,有關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內容上升到26%。

很多文化表現(xiàn)形式反映的是對人類基本需求的滿足。比如,節(jié)事文化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不同國家的節(jié)事差異,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家庭的,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節(jié)俗反映了農業(yè)自給經(jīng)濟的生活規(guī)律,調劑了單調農事時序中人們的生活,展現(xiàn)了祖先祭祀祈福儀式,反映了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以清明節(jié)為例,清明墓祭起于上古。再比如中國人的春節(jié),禳災祈福的意義很強,休養(yǎng)生息的娛樂性也很強。貼對聯(lián)、拜年、守歲、放鞭炮等活動都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在美國,感恩節(jié)包含很強烈的家庭團結意味,以及冬去春來的節(jié)氣變化;而圣誕節(jié)則更有宗教的意味,但它同時也是傳遞美好祝福的歡慶盛會。

飲食文化更是直接反映了人類的最基本需求。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反映了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是重要的東西,越容易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也就越容易產生變異和差異。中華飲食豐富多彩,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多元特性,而這些特性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別。

中國人的家庭就餐

西方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

在飲食觀念上,中華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色、香、味”重于“營養(yǎng)”,飲食的美性追求重于理性追求;西方飲食注重理性,好小而精,自始至終以營養(yǎng)為出發(fā)點。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一般都是菜肴滿桌,但是無論菜品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地說只是準備了一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按照習俗,主人還會為客人夾菜,而且不停地勸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對此很不理解:明明滿桌的菜肴豐盛無比,卻還謙虛地說菜不夠,這是虛偽的、不實事求是的行為。西方人招待客人往往沒有那么講究,菜肴一般都很簡單,席間勸客也僅僅說“請隨意”(Help yourself,please),比較注意尊重客人的個人意愿。

在飲食方式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大到客人滿堂的宴會,小到家庭中的便飯,一般都是圍坐一桌,共享食物。所有的美味佳肴都放在桌子的中央,所有人都一起品嘗這些美食,從形式上營造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和諧的氣氛,有利于集體感情的交流與溝通。與之不同,在西方宴席中,食物和酒往往只起陪襯作用,因為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而且多限于鄰座之間的交誼。此外,與中國飲食方式差異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在飲食習慣上,中國人喜好在食物的烹飪過程中采用煎、炒、炸、燜等方式,喜好添油加醋,喜好辣椒、姜、蒜等佐料,制作較為復雜;而西方人則很少用大火熗鍋,佐料也很簡單。在飲食結構上,中國人食用更多的蔬菜,喜好細糧;而西方人則偏好蛋白質。中西方在飲食風俗和習慣上還有一個較大的差異,就是中國人吃飯時用筷子,而西方人用的是刀、叉。

中餐品類豐富,多用筷子

西方人的飲食和佐料較為簡單,多用刀、叉

三、文化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文化作為人類的基本需求,更重要地表現(xiàn)在我們對文化本身的追求有較大的差異,這種追求是與我們所希望的自我實現(xiàn)密切相關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和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它反映的是人們對愛與包容、想象與創(chuàng)造、詩畫與藝術、自我與世界的完美統(tǒng)一,而這一切正是文化的主體。因此,自我實現(xiàn)就是一種文化實現(xiàn)。在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中,他所關注的不僅是基本需求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愛、創(chuàng)造力、自我的超越、存在的意義及高峰經(jīng)驗。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一個人只有在自我實現(xiàn)之后,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談心理的成熟。那么,自我實現(xiàn)的人到底有哪些心理特質呢?馬斯洛根據(jù)自己的實證研究,歸納出自我實現(xiàn)的人所具備的16項心理特質。

(1)有效地知覺現(xiàn)實,也就是對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有著比較理性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對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的高度接納,即接受和欣賞自己、接納他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存在。

修拉的《安涅爾浴場》與《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合成畫作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聚在塞納河兩岸,休閑愜意。自我實現(xiàn)的人具有接納他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心理特質

(3)高度的自發(fā)性、單純性與自然性,即不矯揉造作,不虛與委蛇。

(4)以問題為中心,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即以追求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以掩飾自己為目的。

(5)超然與獨處,不同流合污,追求清尚和獨善其身。

(6)高度的自主與獨立,即自主地控制和決定自己的命運和生活。

(7)以好奇的眼光欣賞人與事及豐富的情緒反應。

(8)擁有深刻的靈性體驗,即有近似于宗教般的神圣和令人敬畏的生活經(jīng)歷。

(9)對人類群體的認同感,即接納來自不同文化、地域和階級背景的人,把他們看作朋友。

(10)與少數(shù)的至親好友有著深厚的親密關系,與他們心靈相通,互相幫助。

(11)民主的性格結構,即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主性,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人。

(12)明辨行為的目的與手段,不會將二者混為一談,即知道任何事情的目的是什么,達到它的手段有哪些,能夠對不同的手段進行道德和理性的評價。

(13)富有哲理和幽默,不是拿別人的弱點開玩笑,而是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有趣的人和事物。

(14)童真般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15)對惡性的洗腦術有著天然的反感與對抗,追求自由的思想與意志。

(16)超越自身環(huán)境的約束,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做出與自己背景相同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當然,自我實現(xiàn)的人并不是要具備上述的所有特質,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缺點應該比一般人要少,而且他們應該是心理完善的、社會適用性良好的精英。不過我們可以看出,馬斯洛歸納的這些自我實現(xiàn)的意義是與西方人本主義精神相一致的,是建立在西方的道德倫理基礎與文化意蘊之上的。

那么,我們中國文化的自我實現(xiàn)有什么特點呢?中國臺灣著名的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認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理論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圈內個人主義文化之下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而在儒家的文化圈內我們所追求的是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他指出,上述兩種自我實現(xiàn)的不同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大方面。

鄭板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道德實踐者

(1)概念不同。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所指的自我是個人內在的自我,主要是由個人所認為重要的內在特質來構建的;而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所指的自我是社會關系的自我,主要是由個人的社會關系性角色、地位、身份、責任及與之相關的感受、看法、意愿、傾向及行動來構建的。簡而言之,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要實現(xiàn)的是一種獨立的自我;而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要實現(xiàn)的是一種包容的自我、互相依賴的自我。

(2)途徑不同。在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方面,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主要是經(jīng)由個人取向的自我提升與自我完成來達成的,即充分展現(xiàn)個人的潛能、天賦和氣質,而且主要在非社會性、非關系性的生活領域中進行;而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主要經(jīng)由社會取向的自我修養(yǎng)與自我完善來達成,即稱職地扮演社會角色的分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履行社會承諾,擔負社會責任。

(3)目的不同。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的主要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與表現(xiàn)個人的天賦,忠實而有效地實現(xiàn)這些潛能,使個人完全成為自主、獨立、民主、平等、獨一無二的個體。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xiàn)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個人修養(yǎng)和個人善良的品性,以促進心智、道德、關系及社會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生活。

《清明上河圖》展現(xiàn)了北宋都城汴京繁榮、和諧的社會生活

馬斯洛從人本主義的觀點出發(fā),認為自我的實現(xiàn)就是文化的實現(xiàn)。楊國樞先生的分析從理論上為我們指出,不同文化人群所要追求的理想文化可能是不一樣的。西方人本主義的理想文化,是以自我為基準和目標的。而東方理想文化,是以社會和諧為基準和目標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jīng)試圖用十六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表達中國人對文化的態(tài)度和期望,這些也表明,中國文化實際上具有超越本民族局限而求得與其他文化和平共處的傾向性。這也許正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xù)五千年且亙古長青的原因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海门市| 安宁市| 宁晋县| 铜川市| 富顺县| 德阳市| 英山县| 巩义市| 新安县| 五华县| 浦东新区| 曲靖市| 额尔古纳市| 夏河县| 五原县| 涿州市| 板桥市| 遵义市| 故城县| 紫云| 大英县| 和田县| 彰武县| 阜新| 冷水江市| 余江县| 克山县| 九寨沟县| 麻阳| 丹凤县| 滁州市| 紫阳县| 泰和县| 无棣县| 崇明县| 类乌齐县| 齐齐哈尔市| 鄂托克前旗| 镇坪县|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