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字文探源:萬獻初解字講經 (全二冊)
- 萬獻初 郭帥華
- 7970字
- 2021-08-19 17:33:11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原文】
【譯文】太陽有正斜交替,月亮有圓缺往復;辰宿有序排列,分布于浩瀚天空。
【釋義】
兩句為古代天文學內容,《千字文釋義》:“天地既開辟,則有日月星辰垂象于上矣……列,陳也。張,布也。謂辰宿陳布于天也。”“日月盈昃”講日月的運行規律。“盈”指月亮盈滿,每月農歷十五月亮圓滿,古人稱為“望”。“昃”指太陽偏西時日影斜仄。太陽過正午則西落,月滿后逐漸虧缺,所謂“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辰宿列張”出自《淮南子·泰族》“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指各星宿在天空的分布,猶如張網般有序排列。古人把地球繞太陽一周形成的視運動軌道稱為“黃道”,月亮繞地球一周形成的視運動軌道稱為“白道”。古代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運動位置,沿黃道將周天等分為十二等分,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稱為“十二辰”,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一年日月會合十二次,分為黃道十二段,對應十二星辰方位,叫做“十二星次”,簡稱“十二次”,或徑稱“星次”。《漢書·律歷志》載十二星次是: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它們按赤道經度等分,并與二十四節氣相聯系。
古代天文家根據日、月、五行(金木水火土)等“七政”在黃道上運行的情況,分黃道上的恒星為四區二十八星團,稱為“四象二十八宿”。按星宿相連形狀,命為“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獸之象,每象各領七宿。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十二星次羅列周天,四象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排列井井有條,故謂“辰宿列張”。
【解字】

象形字。《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古文,象形。”本義為太陽。《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太陽精光盛實,常滿不虧,故訓“實”,《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日、實上古音同為質韻,為聲訓。“太”指極大,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日為三光之首,是陽之極,故又稱“太陽”。“日”古文或作
,中間“乙”形,實際為
中短橫所變,古人謂為三足金烏,《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日為陽,三為奇數,奇數為陽,故為三足。徐灝《注箋》:“泰西戴進賢《七政圖》:‘日中有小黑點數十橫互如帶,以遠鏡目驗實然。’日字中畫象之,古人造字之精如此。相傳日中有烏者,以黑點如群烏飛耳。”甲骨文、金文皆像圓滿的太陽之形,圓形不易契刻,故形狀各異,中間的短橫或點,或謂為區別于囗(甲骨文丁)、○而加,是區別符號。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日體正圓。卜辭中諸形,或為多角形,或正方者,非日象如此,由刀筆能為方,不能為圓故也。”“從囗、一”言
形由小篆囗、一之形構成,非言字義,徐灝《注箋》:“《說文》通例凡象形文多析其字畫言之,如云日‘從囗、一。象形’,舍‘從亼、屮,象屋也;囗象筑也’,矢‘從入,象鏑栝羽之形’,皆就小篆之體指以示人,非謂當從所析之字義也。”
日出則為白晝,故“日”又指白天,《孟子·離婁》:“仰而思之,夜以繼日。”一晝夜為完整的一天,故也指地球自轉一周時間、一晝夜,《尚書·洪范》:“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數。”孔穎達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為一日,所以紀一日也。”太陽每天起落,永無止息,故又指每天、一天天地,《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每日轉指記日單位,特指一個月內的日子,《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孔傳:“上日,朔日也。”古代立圭表,測日影以定時、節,故又指光陰、時間,《漢書·郊祀志》:“曠日經年,靡有毫厘之驗,足以揆今。”已過的時日則為往日,故又指往日、從前,《左傳·文公七年》:“日衛不睦,故取其地。”又指他日、改天,《列子·湯問》:“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古謂時日有相應的吉兇禁忌,故又指日辰禁忌,《論衡·譏日》:“世俗既信歲時,而又信日。舉事若病、死、災、患,大則謂之犯觸歲、月,小則謂之不避日禁。”又為日本國的簡稱。

象形字。《說文》:“月,闕也。太陰之精。象形。”本義指月亮、月球。《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月的常態是缺而不滿,故訓“闕”,徐鍇《系傳》:“十五稍減,故曰闕也。”“月”上古音為疑紐月部,“闕”為溪紐月部,聲近韻同,為聲訓。《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月為陰之極,故又名“太陰”,《甘石星經》:“月者,陰宗之精也。”段注:“象不滿之形。”徐灝《注箋》:“古文作,見明篆下,鐘鼎文作
,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闕也。小篆相承作
,取字形茂美耳。”張舜徽《約注》:“月之形闕多圓少,故漢人以闕解之。其初形蓋本作
,后以圖繪繁難,乃外作
形,中注一點為
以象之。其字形變易之跡,與日同例。”甲骨文、金文皆像虧缺不滿的彎月之形,中間或無點或有點。秦系文字“月”作
、
,月的缺口朝下,月中短豎及表示邊沿的豎線變作兩橫,為隸、楷所承。小篆“月、肉”字形相近,作偏旁多有混用的情況,如“肝、臟、胃、腎”等字皆從肉。《正字通》肉部:“月,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
古代以月計時,故“月”也為計時單位,古人分一年為十二個月。農歷從朔至晦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三年加一閏月。陽歷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二月平為二十八日,閏則為二十九日。農歷置閏于月,陽歷置閏于日。月相在不同的日子稱呼不同,第一日為“朔”,二日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為“恒”或“上弦”,十四日為“幾望”,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為“既生魄”,廿二、廿三日為“下弦”,最后一天為“晦”。朔后月明漸增,月魄漸減,故謂之死魄。反之,望后月明漸減,月魄漸生,故謂之生魄。《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孔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為六日,是為一歲有余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月月相續不斷,故又指每月,《孟子·滕文公》:“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月借助日發光,故又指月色、月光,杜甫《夢李白》之一:“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又指像月一樣的顏色或形狀,《史記·封禪書》:“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會意字。《說文》:“盈,滿器也。從皿、夃。”本義為盛滿、充滿。《說文》:“滿,盈溢也。”盈、滿互訓。《周易·比》:“有孚盈缶。”皿,《說文》:“飯食之用器也。象形。”本指碗碟杯盤等器皿。“皿”甲骨文作甲二四七三、
燕七九八,小篆作
,皆像器皿形,后“皿”擴展為一切器皿之稱。夃(ɡǔ),《說文》:“秦以市買多得為夃。從
從夂,益至也。《詩》曰:我夃酌彼金罍。”本義為買賣多得利,秦人語。桂馥《義證》:“買,當為賣。”徐灝《注箋》引戴侗說:“
,古文及字。”“夂”有至義,買賣多得利,則錢財滾滾而來(至),因訓“益至”。“夃”為錢財相及(
)而至(夂),段注:“乃夂者,徐徐而益至也。”故“夃”從
從夂。《玉篇》:“夃,今作沽。”買賣多得利,則錢袋會盈滿。滿則多,徐鉉等注:“夃,益多之義也。古者以買物多得為夃,故從夃。”物多則器皿滿(
),故“盈”從皿、夃。
充盈則飽滿,故“盈”引申指豐滿、飽滿,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圓則盈滿,故又指圓滿,《禮記·禮運》:“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孔穎達疏:“盈,謂月光圓滿。”食物滿器則豐盛,故又指盛、旺盛,《左傳·莊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器滿則足,故又指足夠、滿足,《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器中物不斷添加則盈滿,故又指長、增加,《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進退盈縮,與時變化,圣人之常道也。”器滿則溢,人滿則驕,故又指驕傲、自滿,《周易·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通“贏”,富余、有余,如盈利,蔡邕《樊惠渠歌》:“泯泯我人,既富且盈。”

形聲字。《說文》:“昃,日在西方時,側也。從日仄聲。《易》曰:日之離。”本指太陽偏西。段注:“日在西方則景側也。”太陽過中西落,則日影斜長而偏于一側,故訓“側”。昃、側上古音皆屬莊紐職部,為聲訓。《周易·離》:“日昃之離,何可久也。”仄,《說文》:“側傾也。從人在廠下。”本義為傾斜。廠(hǎn),《說文》:“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
,籀文從干。”本義為山崖。王筠《句讀》:“籀文漸趨于
,故加干為聲。”段注:“厓,山邊也;巖者,厓也;人可居者,謂其下可居也。”“廠”小篆作
,像山崖形。段注:“謂象嵌空可居之形。”高鴻縉《中國字例》:“廠字本象石岸之形。周秦間或加干為聲符作厈,后又或于厈加山為意符作岸,故廠、厈與岸實為一字。”山洞多狹小低矮,人居其下須傾頭側身,篆文
像人側、屈身體委于崖岸(廠)形,故“仄”從人在廠下。太陽偏西則日影斜長傾側(仄),故“昃”從日仄聲。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謂甲骨文“昃”:“從日在人側,象日
之形。”葉玉森《說契》謂日旁人形“象人影側,日昃則人影側也”。董作賓《殷歷譜》:“《說文》作
,易會意為形聲矣。卜辭昃為紀時專字,約當今下午二三時頃也。”
“昃”擴展指傾斜,方干《陪王大夫泛湖》:“蜜炬燒殘銀漢昃,羽觴飛急玉山傾。”

象形字。《說文》:“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古文辰。”本指震、振動。《廣雅·釋言》:“辰,振也。”王念孫疏證:“《律書》云:辰者,言萬物之蜄也。”《晉書·樂志》:“辰者,震也,謂時物盡震動而長也。”徐灝《注箋》:“許意謂民農時,雷電振,物皆生,故從乙,象艸木芒達。從匕,即故化字,謂化生也。從廠,蓋抴引之意。從古文上,指房星在上也。”“辰”甲骨文像手持大蚌殼翻地形,為“蜃”的初文,吳紹瑄《釋辰》:“顧鐵僧教授曰:辰即蜃本字。
蓋像蜃殼,
蓋像蜃肉伸出蜃殼外作運動之狀。”遠古無金屬農具,蜃殼堅硬尖利,初民用蜃殼翻地、除草,故從又(手)持蜃會操作之意。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余以為辰實古之耕器,其作貝殼形者,蓋蜃器也。《淮南·泛論訓》曰:‘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其作磬折形者,則為石器……于貝殼石片之下附以提手,字蓋象形。其更加以手形或足形者,則示操作之意……其為耕作之器者則為辰,后變而為耨,字變音亦與之俱變。其為耕作之事則為辱,辱者,蓐與農之初字也……要之,辰本耕器,故農、辱、蓐、耨諸字均從辰。星之名辰者,蓋星象于農事大有攸關,古人多以耕器表彰之……辰與蜃在古當系一字,蜃字從蟲,例當后起。”古時耕種,在春雨潤澤、萬物震生之時,故“辰、蜃、震、振”音義同源。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辰,象以手振巖石,乃振之初字。”謂“辰”為“振”之初文。備考。“辰”古文字構形本用蚌殼翻地表示震、振動,凡從辰字多有動義:身動(孕)為娠,雷動(擊)為震,手動(救)為振,財動(富)為賑,口動為唇,心動(恥)為辱,足動為
,蛤動(大)為蜃,肉動(祭)為祳,諸字音義同源。
“辰”借作地支的第五位,用以紀年、月(農歷三月)、日、時(上午七至九時),《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黃庭堅《和師厚栽竹》:“根須辰日斸,筍要上番成。”農歷三月雷電大震,是雨水多的月份,古人認為龍能治水,故“辰”在十二生肖中屬龍。“辰”也為十二地支的通稱,《周禮·秋官·硩蔟氏》:“十有二辰之號。”鄭玄注:“辰,謂從子至亥。”古以“辰”計時,故又指時,段注:“引申之,凡時皆曰辰。”《儀禮·士冠禮》:“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漢書·敘傳》:“盍孟晉以迨群兮?辰倐忽其不再。”《詩經·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孔穎達疏:“我之生也,不得時節,正逢天之厚怒。”農耕社會,天象、星象主要為農時服務,因用“辰”表示星辰,故又為星名,1.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又稱“商星、大火、大辰”,《爾雅·釋天》:“大火謂之大辰。”郭璞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時候主焉。”2.北極星,即北辰,《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又為日、月、星的統稱,《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又指日月的交會點,即夏歷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左傳·昭公七年》:“公曰:‘多語寡人辰,而莫同。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杜預注:“一歲日月十二會,所會謂之辰。”通“晨”,《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形聲字。《說文》:“宿,止也。從宀聲。
,古文夙。”本指過夜、夜晚睡覺,音s&。徐灝《注箋》:“夜宿乃此字本義。”人夜宿則身體不動,故訓“止”,東方朔《七諫》:“塊兮鞠,當道宿。”王逸注:“夜止曰宿。”甲骨文或從人從
,會人在席上止宿意。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此作
、
,實宿之初字。”“
”為“簟”之初文,本義為席,甲骨文作
甲一〇六六,像席形,中像竹編的簟席紋理。《周易·系辭》“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故從宀,示人在屋內止宿。人在屋(宀)中夜宿(
),故“宿”從宀
聲。
人多在居住地睡覺,故“宿”引申指居住,《詩經·豳風·九罭》:“公歸不復,于女信宿。”也指住宿之地,《周禮·地官·遺人》:“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鄭玄注:“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又指棲宿的鳥,《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古代帝王、官吏等夜宿,有兵士守衛安全,故又指守、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杜預注:“宿,猶安也。”夜宿則身體停留不動,故又指停留,《論語·鄉黨》:“祭于公,不宿肉。”何晏集解:“歸則班賜,不留神惠。”夜宿多是一整晚,時間較長,久則舊,故又指舊的,曹叡《長歌行》:“壞宇何寥廓,宿屋邪草生。”前一夜是舊的時間,故又指隔夜、前一夜,《漢書·韓信傳》:“師不宿飽。”又指前一年,《禮記·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鄭玄注:“宿草,謂陳根也。”老是年齡久,故又指老的、久于其事的,《漢書·翟方進傳》:“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有名望的多是年高(久)德勛者,故又指有名望的人,蘇軾《與楊君素》之二:“里中尊宿,零落殆盡。”由久引申指素來、積久,《漢書·徐樂傳》:“而天下無宿憂。”
“宿”又音xiù,指星辰、星座,《釋名》:“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論衡·祀義》:“天有列宿,地有宅舍。”徐灝《注箋》:“因之日月五星所舍謂之二十八宿,亦曰舍。”
“宿”又音xiǔ,用作量詞,一夜為一宿,李肇《唐國史補》:“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

形聲字。《說文》:“列,分解也。從刀聲。”本義為分解、分開,后作“裂”。張舜徽《約注》:“列訓分解,乃分裂本字。本書衣部‘裂,繒余也’,與列音同義異。今則通用裂為分解字,而列專為行列字矣。”《荀子·哀公問》:“兩驂列,兩服入廄。”楊倞注:“列與裂同。”
(liè),《說文》:“水流
也。從川,列省聲。”本為水分流的樣子。毛際盛《述誼》:“水流
,謂水流之分解也。”徐鍇《系傳》作“歺省聲”,徐鉉等注:“列字從
,此疑誤,當是從歺省。”歺(è),《說文》:“列骨之殘也。從半冎。”本義為剔去肉后的殘骨。“歺”甲骨文作
乙八八二八,小篆作
,像分解骨肉后的殘骨形。川水分流則細小,分解后的殘骨(歺)碎小,故“
”從川,歺省聲。刀用以分解物,物分則少,如水分流(
)而細小,故“列”從刀
聲。或謂“列”以刀割肉留骨(歺)會分解意,亦可通。
分解的過程、結果排列有序,故“列”引申指行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既濟,而未成列。”由行列引申為肆,古代市中不同行業排定的經營地區,《漢書·食貨志》:“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顏師古注:“列者,若今市中賣物行也。”物分解后多是有序陳列,故又指陳列、布置,韓愈《烏氏廟碑銘》:“烏氏,著于《春秋》,譜于《世本》,列于《姓苑》。”言語當有次序條理,故又指陳述、說明,《漢書·司馬遷傳》:“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又指排列位次,《論語·季氏》:“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何晏集解引馬融注:“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序列是依次敘述、排列,故又指序列,《太玄·玄摛》:“列敵度宜之謂義也。”數量多才能成行列,故也泛指群體,如列位,《左傳·莊公十一年》:“列國有兇,稱孤,禮也。”類別不同則分開排列,故又指類,如不在此列。又用作量詞,指成行列的東西,如一列火車。又用為數學名詞,矩陣中的橫排叫“行”,縱排叫“列”。又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列,亦作烈。神農之世有烈山氏焉,子孫為列氏。鄭有隱者列御寇。”

繁體作“張”,形聲字。《說文》:“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本指把弦繃在弓上,即拉緊弓弦,與“弛”相對。段注:“張弛,本謂弓施弦解弦。”《詩經·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弓,本義為射箭或打彈的兵器,多用堅韌的木條彎成弧形,兩端系弦,張弦發射。張舜徽《約注》:“古金文有作,甲文有作
者,則弛之之象也;金文亦有作
,甲文亦有作
者,則張之之象也。”“長”甲骨文作
合一七〇五五正、
林二·二六·七,像長發老人拄杖形,以壽長、發長表示長。拉緊弓弦則弓體拉長張大,故“張”從弓長聲。
“張”也指開弓,《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張弓則弓體拉長變大,故又指廣大,《詩經·大雅·韓奕》:“四牡奕奕,孔修且張。”張貼、張掛是將物品展開、拉直似張弓,故又指張貼、張掛,如張燈結彩,李白《安吉崔少府翰畫贊》:“張之座隅,仰止光彩。”開弓是逐漸加力把弓張滿,故又指增強、擴大,《左傳·昭公十四年》:“臣欲張公室也。”又指夸張、夸大,皇甫謐《三都賦序》:“虛張異類,托有于無。”開弓則弓體張開,故又指張開、伸展,如張口,《老子》三十一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張弓則弓滿力足,故又指布滿、充滿,《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煙炎張天。”張弓則弓弦和弓體分離很遠,故又指離開、分開,《顏氏家訓·風操》:“我年已老,與汝分張,甚以惻愴。”弦繃在弓上是力量最強的狀態,故又指強盛,《遼史·蕭陶蘇斡傳》:“自執我叛人蕭海里,勢益張。”琴瑟等樂器有弦如同施弦張弓,故又指樂器上弦,《禮記·檀弓》:“琴瑟張而不平。”張弓射箭是為了射中目標,故又指設羅網機關以捕取鳥獸,《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由設機關捕鳥獸擴展為設置、布置,《史記·高祖本紀》:“又與秦軍戰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張弓射箭則專注于目標,力求射中,故又指主張,《西游記》五十一回:“行者這才是以心問心,自張自主。”看、望如同射箭般有一定目標,故又引申為看、望,如東張西望。弓箭拉開則弓體呈現平鋪張開狀,故又用作量詞,指薄平的、可以在平面上鋪張開的物品,如一張桌子、兩張紙,《左傳·昭公十三年》:“子產以幄幕九張行。”由開引申指商店開業,如開張。又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又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廣雅·釋天》:“張謂之鶉尾。”
“張”又音zhàng,由擴大轉指驕傲自大,《左傳·桓公六年》:“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肚子鼓脹則變大,故又指鼓脹,后作“脹”,《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帷幕如同弓箭一樣要張開使用,故又指帳幔、帷幕,后作“帳”,《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