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德與晚清外交
- 張志勇
- 3492字
- 2021-08-19 17:38:52
第二節 赫德與晚清駐外使館的設立
中國自古并沒有向外國派駐使節的習慣,赫德于1854年來華時清政府才剛剛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接受西方國家向中國派駐使領人員。赫德自從1861年第一次進京,就開始勸說總理衙門在條約國設立使館,并逐漸取得成效,先后促成了斌椿考察團的歐洲之行,以及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使團的出訪。蒲安臣使團之后,赫德繼續為使中國政府向外派駐公使而努力,并力促中英結盟。清政府決定遣使英國后,赫德積極幫助籌劃遣使事宜,并命令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代為租賃公寓,安排接待。
一、促使清政府向外派駐公使
赫德自從1861年第一次進京,就不斷向清政府提出各種改革建議,其中他強調最多的就是中國需要在條約國設立使館(6)。為了使總理衙門了解更多有關使館的情況,赫德為其翻譯了惠頓《國際公法》中關于使館的權利部分。赫德在1863年7月25日和26日的日記中記道:“整天未出門,校審了惠頓《國際法》20段,都是關于公使館權利的?!薄白g惠頓法,公使權利部分譯畢?!?a href="../Text/chapter2_0004.xhtml#jz_2_22" id="jzyy_2_22">(7)1863年7月29日赫德向總理衙門大臣文祥指出,只有向國外派駐公使,他們才可以專心致志地為中國的利益服務:“在對外交往中,除非向歐洲派出一些公使,否則他們永遠也不可能稱心如意地辦事。中國的大臣并非僅有一個問題要做安排,他有自己的政治資本,而且個人的前程要從大臣的職位上找到出路。如果他們派遣大臣出使歐洲,這個大臣就要遠離鄉井。而歐洲的大臣們處理問題時,主要是以本國的利害關系為轉移的。”(8)赫德將“勸導政府派遣使臣前赴歐洲,從而使中國人進入國際大家庭”作為他在中國的工作目標之一(9)。1865年7月24日赫德又就向外國派駐公使問題對文祥進行勸說,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今日從2時至6時在總理衙門,大多數時間單獨和文祥在一起。我立即向他強調外交使節和吳淞鐵路兩個問題。”(10)1865年10月赫德寫成《局外旁觀論》,并于10月17日呈交總理衙門(11)。赫德在《局外旁觀論》中講:“派委大臣駐扎外國,于中國有大益處,在京所住〔駐〕之大臣,若請辦有理之事,中國自應照辦,若請辦無理之事,中國若無大臣駐其本國,難以不照辦?!?a href="../Text/chapter2_0004.xhtml#jz_2_23" id="jzyy_2_23">(12)也就是說只有向國外派駐使臣,中國才能直接同外國政府進行交涉,而不是只能和外國駐華公使打交道。赫德認為,向國外派駐代表最為重要,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它是中國保持自由與獨立的最不易遭到反對的方法之一,它會成為一根紐帶,將中國與西方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使其確定無疑地投身于進步事業,而不可能再向后倒退(13)。
赫德對總理衙門向國外派駐使臣的反復勸說逐漸取得了成效,總理衙門開始認識到這一舉措的重要性。1865年7月30日文祥告訴赫德:“我希望我是‘欽差’(漢字拼音,公使),我自己到你們國家當欽差一個月。”(14)1866年赫德回英國休假,他趁機向總理衙門提出了派員隨其往英國游歷的建議(15)。經過商議,總理衙門決定派斌椿等隨其前往(16)。1866年4月20日總理衙門將派斌椿等隨赫德前往英國之事上奏,得到諭準(17)。此次斌椿等赴歐洲游歷,雖然并沒有擔負外交任務,但在赫德看來,這是促使清政府向國外派駐使臣的第一步(18)。
1866年底赫德回到中國以后,繼續勸導清政府向國外派駐公使。在1867年9月和10月,赫德經常與總理衙門討論向國外派駐使臣問題,并一再強調其重要性(19)。10月11日總理衙門大臣譚廷襄對赫德說:“我完全理解你提出的建議,我們也明白按照你所說的去做就會成功;事實是,我們正在認真討論這個問題,很快就會采取行動?!?a href="../Text/chapter2_0004.xhtml#jz_10_23" id="jzyy_10_23">(20)文祥告訴赫德,如果赫德自己能夠從北京抽身,將會考慮指定他陪同中國官員去有約各國,他最可能成為總理衙門的首選對象(21)。此時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即將離任,11月12日文祥與其開玩笑說,為什么你不能成為中國的國外代表呢(22)?英國使館翻譯柏卓安(John McLeavy Brown)于11月13日、14日接連兩天敦促總理衙門將此玩笑變為現實(23)。11月15日蒲安臣與赫德討論這個問題,赫德認為應該全力促成這件事。赫德遂到總理衙門,見到總理衙門大臣文祥、譚廷襄、董恂和崇厚后稱,派遣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有約各國是他們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因為:1.蒲安臣的為人處事使其值得信賴;2.中國人可以信任蒲安臣的善意;3.前任美國駐華公使的身份使其容易被接受。董恂表示十二分愿意(24)。隨后總理衙門正式向蒲安臣提出派其代表中國出使有約各國的請求,并得到蒲安臣的肯定答復(25)。本來總理衙門是想讓蒲安臣自己去,或僅由柏卓安陪同,而且認為無需提供資費。但是赫德建議一個中國使團不應該沒有中國官員陪同,并推薦稅務司德善(Emile de Champs)與柏卓安共同擔任使團秘書,同時建議為該使團提供資費支持(26)。總理衙門接受了赫德的建議,于1867年11月21日奏請派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有約各國,由柏卓安與德善陪同(27),并于11月26日奏請中方派記名海關道志剛,禮部郎中孫家谷,同文館學生德明、鳳儀等陪同前往,所需經費由總稅務司赫德處支領。均經諭準(28)。
蒲安臣使團與斌椿考察團相比,又大大前進了一步,是一個真正的外交使團。蒲安臣被明確任命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使臣”(29),而且蒲安臣負有明確的外交任務:“中國欽命之員,會同貴大臣前赴各國,遇有彼此有益無損事宜,可準者,應即由貴大臣與欽命之員酌奪妥當,咨商中國總理衙門辦理。”(30)但是蒲安臣使團也并不是赫德一直努力的目標——清政府向國外派駐公使,所以赫德還需要進一步游說總理衙門,以促使清政府在這方面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二、幫助清政府設立駐英使館
在赫德等人的反復游說下,清政府開始準備就向國外派駐使臣采取實際行動。1875年6月17日總理衙門奏請“飭下在京王公大臣等,保舉熟悉洋情邊防之員,兼備出使簡用”,并將陳蘭彬等九位可以錄用官員的履歷奏上。當日奉旨,依議(31)。而正在總理衙門積極籌備向外派駐使臣之際,與中方就馬嘉理案進行交涉的英國公使威妥瑪于8月11日向清政府提出派遣一名大員到英國對馬嘉理案表示道歉的要求(32)。這加速了清政府向國外派駐使臣的步伐。
赫德積極幫助清政府辦理在英國設立使館的各種事務。首先他幫助中國使館租賃在倫敦的房屋。8月13日赫德電告金登干中國使團即將赴英,請他為其尋找兩所房子:“留意找兩所房子,城里、鄉間各一所。城里房子位置要好,鄉間房子要花園和空地?!?a href="../Text/chapter2_0004.xhtml#jz_3_25" id="jzyy_3_25">(33)其次,赫德幫助計算使館的花費,并籌劃使館應設成員。8月26日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讓赫德起草一份關于使館花費的備忘錄(34)。9月4日赫德寫好關于駐英使館花費和使館應設成員的備忘錄,并于9月8日交給沈桂芬(35)。8月28日總理衙門奏請簡派出使英國正使一員,副使一員(36)。8月30日赫德被告知郭嵩燾將成為中國駐英公使,許鈐身將成為副使。赫德非常贊同清政府指派郭嵩燾為中國駐英公使,認為派一個臬臺作為使臣,表明清政府對這一職位非常重視(37)。最后,赫德促成清政府最終決定在英國設立常駐使館。9月11日赫德向總理衙門轉告了英國駐華使館漢文參贊梅輝立(W. F. Mayers)關于中國駐英使館的意見:梅輝立希望總理衙門就此次中國遣使是特派還是永久性做出決定,他認為永久性使館非常重要,此次中國遣使應為永久性的,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馬嘉理案。赫德也建議總理衙門就此次使團是特派還是永久性做出決定(38)。9月27日清政府正式諭派候補侍郎郭嵩燾、候補道許鈐身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39)。
1876年11月,郭嵩燾準備前往英國。11月9日,赫德致信郭嵩燾,向他告別,并請其轉交寫給金登干的信函(40)。11月17日,赫德函告金登干,駐英公使郭嵩燾一行已經啟程,請幫助租賃一套臨時住房(41)。12月13日,赫德又將為郭嵩燾租房的要求電告金登干:“郭要求你為使團準備臨時住所,一所房子有十四個臥室、四個起坐間,或兩所房子有同樣多的帶家具的房間?!?a href="../Text/chapter2_0004.xhtml#jz_5_26" id="jzyy_5_26">(42)1877年1月4日金登干回電稱已為郭嵩燾一行租到房子(43)。1月21日郭嵩燾一行抵達南安普敦,金登干按照赫德的指示將其接到倫敦寓所,安排妥當(44)。至此,清政府在赫德的幫助下在英國正式設立駐英使館。
赫德自1861年第一次進京,就不斷向清政府提出各種改革建議,希望中國能夠按照西方的模式進行改革,其中向國外派駐公使就是他向清政府提起的改革建議之一。而向國外派駐公使則不僅有利于清政府了解國外大勢,加速國內的改革,而且使中國外交制度開始與西方外交制度接軌,有利于中外矛盾的解決。可以說赫德的這一建議對中國外交的現代化是非常有益的。為了使清政府接受自己的建議,赫德不斷向總理衙門大臣進行游說。赫德的游說逐漸取得成效,總理衙門大臣認同了中國向國外派駐使臣的必要性,從而才有了斌椿等人的歐洲之行,蒲安臣使團的外交嘗試,這些都為清政府最終決定向英國派駐使臣奠定了基礎。而在清政府決定派郭嵩燾使英后,赫德又幫助總理衙門起草有關出使經費等事宜的備忘錄,并指示金登干幫助郭嵩燾尋找寓所,準備郭嵩燾一行的接待工作,使中國駐英使館比較順利地在倫敦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