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學會閱讀
  • 李炯炎
  • 7字
  • 2021-08-12 18:34:28

第1章 培養興趣

為什么我們總是無法堅持閱讀

一個偶然的啟發

2014年8月17日,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日子。那天下午,我坐在一家咖啡館里等朋友。

無聊之余,我被兩個男生的談話所吸引。

男生甲:“你為什么剛開始就讓他學最難的一個呀,這下好了,每次都用這個,把我們坑慘了!”

男生乙:“可是這個,如果他能學會,就很厲害呀,而且這個是必須學的一個。”

男生甲:“必須會,也不是現在就要學呀。你得讓他先喜歡,他才會繼續嘗試,而不是一開始就讓他有挫敗感。”

當時的我經常向朋友們推薦書籍,也自詡為“閱讀推廣人”。然而我的目標是,普及歷史長河中的經典內容,讓它們被更多的人了解。我認為,只有閱讀經典內容,才能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可效果并不理想,沒有多少人買我的賬。

當聽到那兩個男生的對話時,我被觸動了,猶如醍醐灌頂。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有一定門檻的,如果給一些閱讀基礎并不牢固的讀者強行灌入經典內容,他們的內心難免因為畏難而產生一些抵觸情緒。

我不由得對男生甲產生了敬意與好奇。我豎起耳朵,想聽聽他接下來還會講一些什么富有哲理的話。

男生甲接著鄭重其事地說道:“你應該先教他容易上手的英雄,有了成就感他才會玩下去。”

原來,他倆在討論一款游戲的玩法。不過無論如何,那天下午的談話給我的啟迪,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也正是從那天開始,我逐漸尋找到了日后行動的方向。

而在此之前,每當有朋友問我:“炯炎,你讀了這么多書,能否給我推薦兩本好書?”

聽到這里,我心中的使命感就會膨脹起來,莊重地向他們介紹我心目中的“神書”,比如《百年孤獨》《戰爭與和平》。并告訴他們這些書中精彩的劇情和框架,以及讀完這些書以后,他們能收獲的諸多好處。

他們往往滿心歡喜地說:“這的確是一本好書,我回家后立刻就看。”

可是結果呢?在我收到的反饋中,基本上沒有一個人看完我曾經推薦的那些書,甚至連書封都沒有打開過。

那個時候,我很納悶,倒不是覺得被辜負了,而是因為在他們當中,不乏精英人士,在事業上都很成功。

既然事業上這么成功,應該代表著他們的執行力很高,那在他們想要閱讀的時候,執行力為什么會變得這么低呢?

于是,我很認真地做了一次調研,詢問他們沒有讀完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些朋友僅僅翻了幾頁,甚至連書都沒買。這時候他們所說的“渴望閱讀”,其實只是“三分鐘熱度”。對他們而言,閱讀可有可無。一旦有任何借口,就可以將讀書棄之一旁。他們對熱愛的事情執行力很高,但對于讀書,執行力就變得很低。

我有一個很喜歡的時間管理方面的作家——小強老師,他在《小強升職記》中曾經提出一個公式,我把它改寫了一下:執行力=自律×(痛苦+熱情)。

也就是說,你做一件事情時,執行力之所以很低,并非完全因為你不自律,更多的原因是你既不舍得經歷痛苦,也沒有足夠的熱情。

就好比我的這一類朋友,他們的自律能力很強,假設我給他們打100分。可閱讀既不會給他們帶來熱情,不閱讀也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或者說不會給他們帶來痛苦。所以痛苦和熱情的分數為0。

100×0,當然也就等于0。所以,一旦有任何的干擾,閱讀這件事情,就會被他們拋棄。

還有一些朋友,雖然他們幾乎每天都會閱讀。但是不僅進度慢,而且看了后一頁,就忘了前面的內容。

當我問他們是在什么時間進行閱讀的,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臨睡前。

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你洗漱完畢,在昏暗的燈光下閱讀那些內容略顯晦澀的經典書籍,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

對,沒錯。就是不一會兒就呼呼大睡了。

閱讀從來不應該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么推薦別人讀書會這么難?這個疑惑一直到那天,我聽完兩個男生的談話后,才在心中有了答案。

原來,我們這些所謂“閱讀推廣者”,與一些強迫自己閱讀的人,都做了“反人性”的事。

我們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把我們自認為的好書,一股腦地強塞給了別人。根本沒有考慮對方的閱讀基礎,以及這本書能不能提起他閱讀的興趣。

這就好比,把滾燙的鐵水,強行灌入脆弱的玻璃模具,并期待它成型。結局可想而知,當然是玻璃模具炸裂了。

促進閱讀的動機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背后都有內部和外部兩個驅動力,也就是動機。

閱讀也同樣如此,一旦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動機,那么我們閱讀的狀態將很難持續下去。

我們閱讀的動機會有哪些呢?

無外乎以下四個維度:

第一,消遣;

第二,學以致用;

第三,精神享受;

第四,好奇心。

請你注意一下我的用詞,是四個維度而不是四個層級,說明這四個維度互不沖突。我們啟動不同的閱讀動機,就可以呈現不同的狀態,來完成不同類型的閱讀行為。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來逐一地進行解釋。

第一個動機:消遣。

在啟動這個維度的動機時,閱讀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消磨時光,與打游戲、看電影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

說到底,這時候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爽。

在這個維度的動機下選書時,我們就可以感性地去選。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者有類似的經歷,在看網絡小說或者是今日頭條的時候,本來想著看一個小時就睡覺,結果卻停不下來。

再比如,坐飛機時大家閱讀書籍的概率比坐地鐵、坐火車時高得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飛機上手機是沒有信號的!

有些書友可能會認為要是抱著這樣的目的閱讀,估計讀的更多的是網絡小說,內容肯定沒有什么價值,因此也學不到什么知識。

其實并不見得,消遣式地閱讀網絡小說,一方面,在緊張工作之余,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有一些網絡小說雖然冗長且情節夸張,但是卻能令你腦洞大開,甚至里面蘊含了生活、工作之道,能夠給你帶來幫助,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比如大學時我讀過一本網絡小說,講的是小說的主角穿越回三國成為曹操改變歷史的故事。里面有一段曹操和郭嘉的對話,引發了我對儒家文化的興趣。

曹操:“皇帝,只是站在權力頂峰的一個人而已,你能告訴我皇帝的權力是誰賦予的嗎!”

郭嘉茫然地搖了搖頭,說道:“嘉不知!”他雖然討厭禮法,憎惡腐朽的漢室,但是皇權的由來這個問題他從來沒有想過!

曹操:“天子授命于天,君權神授,這就是當年董仲舒所提出的說法!武皇帝抬高儒家無非是為了讓他們劉家子孫能夠千秋萬代罷了!現在的儒家早已經不是孔老夫子傳播的儒家了,變成了‘漢儒’。”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琢磨儒家文化的變遷,然后發現了很多以前在我認知之外的知識,從而也消除了很多我對儒家的誤解。

第二個動機:學以致用。

閱讀的第二個動機就是學以致用。比如看考試方面的教材、工具書,現在也有很多的暢銷書的標題,就是告訴人們,學完了這本書,你能夠得到什么實際的收獲。

我叔叔平時不怎么喜歡讀書,有一天,我去他辦公室,發現他的桌子上有幾本關于區塊鏈方面的書籍。

我問他:“您為什么突然對讀書感興趣了,還是讀區塊鏈方面的圖書?”

他回答說:“哎,這不是被逼的嗎?這段時間公司要研發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來進行數據加密工作,而我對區塊鏈一竅不通,所以就找些書來惡補一下。”

其實,學以致用的閱讀動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

比如我剛進入新媒體行業的時候,微信公眾號作者發布文章的閱讀量普遍不高,可是在2017年年底的時候,文章的閱讀量激增。

原因是當時各大平臺開始與微信公眾號的作者約書評,書評有豐厚的稿酬,因此為了更好地寫書評,自然也就有了閱讀的動力。

總之,這個動機用一個詞就能概括,就是“功利”——想獲得切實的利益或者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第三個動機:精神享受。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你在閱讀一些比較優美的文學作品時,哪怕在讀完后,沒有特別大的實際收獲,內心也可以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就好像聽了一首你十分喜歡的音樂,你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把歌詞抄寫下來,或者發一條朋友圈。因為單憑其優美的文字,就能夠給你帶來很大的愉悅感。

比如李商隱的一首詩《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信很多讀者都不知道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別說普通讀者了,就連專門研究李商隱詩詞的學者,都是靠猜和旁證,才通曉這首詩的。然而這并不能影響我們對這首詩表達出的美感的喜愛。

其實文學在發展的初期,其中一項功能的確是配合音樂。比如《詩經》《楚辭》,就是配合樂器被吟唱出來的。

在精神享受這種動機下讀書,就不用刻意追求閱讀速度,只要能體驗到閱讀帶給你的快樂就好。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個時代,已經有很多的知識通過音頻和視頻來傳播,但是實體書還有存在價值的原因——書本既有物質上的實在感,又可以控制住我們的節奏,讓我們隨時停下來享受。

第四個動機,好奇心。

有一次朋友之間交流的時候,我問朋友“你為什么喜歡讀書?”他回答了我一句:“為了活得明白。”

的確,只要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抱有最起碼的好奇心,就想弄清楚幾個問題:我從哪里來?我身處何地?我將通往何方?

在這個動機下的閱讀,就不單單是閱讀了,而是在心中充滿對這個世界好奇的牽引下,堅持探索,對自己最好奇的領域進行深耕。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過程很困難,但是每當你解開一個謎團,你所獲得的興奮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威爾·杜蘭特在《哲學的故事》中拿斯賓諾莎的書籍舉例:

斯賓諾莎的書不是拿來讀的,而應當用來研究;你必須像對待歐幾里得一樣對待他,認識到就在這短短的兩百頁文字中,一個人書寫了他畢生的思考,并像雕塑家一樣,剔盡了繁文末節。匆匆讀過一遍之人休想了解其中深意……不要一口氣讀完全書,你應當分多次閱讀,且每次讀一小段。讀完以后,告訴自己,這僅僅是理解全書的開端。接下來你應該讀些評論,譬如波洛克的《斯賓諾莎》或馬蒂諾的《斯賓諾莎研究》,又或者兩者都讀。最后,再讀一遍《倫理學》,你會發現它像一本新書攤在你面前。如此,你將永遠愛上哲學。

同樣,你在研究其他領域時,也應該找到一種能夠讓你愛上它的方式。

以上就是關于閱讀的四個動機的闡述。我們在調動不同的心理動機時,將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那我們能不能合理地調動這四個閱讀的動機,來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呢?答案是肯定的。

消遣

在消遣方面,就是在你經常會發呆的地方,比如床頭、辦公桌旁,放上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我個人推薦故事類的書籍,比如偵探小說:推理女王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情感類小說:維多利亞的《島》、麥卡洛的《荊棘鳥》,解密類小說: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數字城堡》,都是既好看又能讓自己有所收獲的書。

如果你之前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推薦你讀一些短篇小說,比如《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爵士時代的故事》《我愿為你而死》,這些短篇小說是由很多篇“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大約幾千字,能夠很快讀完。這樣你既不用糾結破壞閱讀的完整性,又能很快得到閱讀體驗。

總之,把書放在一個你隨時可能出現的地方,能夠大大地提升你捧起書閱讀的概率。

學以致用

在學以致用方面,你需要在閱讀之前,先規劃好自己的問題和目的,有計劃地去查閱書籍。

比如說,你想通過閱讀書籍來提升自己的演講能力,那么你就應該先把閱讀的時間節點規劃好,然后選好書籍。

另外我特別建議,想要提升表達能力的書友,可以撰寫一些相關的文章。比如你看完了《演講的力量》,就可以寫一篇名為《如何用10分鐘準備一個演講的大綱》的文章,用簡短的幾百字概括并寫下來即可。

這樣即使不能給你帶來經濟方面的收益,也能在你的文章產生一定閱讀量時讓你獲得自重感。在你的文字和觀點被大家認可的時候,你的內心會產生巨大的滿足感。

精神享受

精神享受這一點聽起來離自己很遙遠。

其實它很好被調動,舉個例子,你在朋友圈發照片的時候,有時沒想好配什么文案,此時不妨使用一個來自書籍上的金句。這樣既可以讓你獲得滿足感,又能在不斷翻閱書籍的促進下,讓你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另外,你在看電影的時候,如果發現一些電影是由名著改編的,而自己又很喜歡這個電影,不妨也看看相關圖書,也許它能給你帶來更大的愉悅感,比如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本杰明·巴頓奇事》都有電影版。

好奇心

我們可以把好奇心理解為求知欲,也可以理解為探索欲望。其實這也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對未知的東西感到好奇。

比如說,聽到某個八卦新聞的時候,無論自己喜不喜歡,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好奇。

這種好奇心既可以在無意中獲得,也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為什么好奇心這種動機對人們這么重要呢?

對于我們的祖先來說,知道得越多越有利。比如,當你感到饑餓了,就需要知道如何打獵;當你口渴了,就需要知道怎么尋找水源;當你感到寒冷了,就需要知道如何制作御寒衣物……這些知識如果等到需要時再學習,恐怕就為時已晚了,所以我們的祖先會在平時就開始大量學習各種知識。這些知識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立馬就能用上,那么是什么推動我們的祖先進行學習的呢?就是好奇心。

那些好奇心越強烈的祖先,獲得的知識就會越多,他們存活下去的概率就會越大。

好奇心源自我們體內的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多巴胺多在人們感到愉悅時產生。科學研究表明,那些激起我們好奇心的問題可以刺激大腦的尾狀核,尾狀核里密布著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

可見,我們的大腦將好奇心與我們最基本的愉悅感聯系在了一起,推動我們產生好奇心。

1.好奇心與生俱來

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比如有孩子的讀者,應該沒少為“熊孩子”的行為感到頭疼:媽媽正在織的毛衣,他盯著瞧了半天,拽著毛線球就拆開想一探究竟;或者把家里的鬧鐘、電話等一切能拆的東西都拆得七零八落。

通常,孩子們這些好奇的行為,沒有什么道理可言,只是受新事物的吸引,為了滿足自己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才去做的。這個其實就是“消遣性好奇”,它驅使著孩子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進行探索。

另外,消遣性好奇不遵從任何特定的程序或者方法,注意力很容易就會從一個新鮮事物轉移到另一個新鮮事物上。

雖然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其十分脆弱,當孩子稍微受到打擊的時候,這種好奇心很可能就會消失。

要想保持好奇心,并且從消遣性好奇過渡到認知型好奇,就需要從兒童階段抓起。

但是兒童的好奇心很脆弱,他們必須依靠父母、家庭的支持才能保持好奇心。因此,父母和家庭對一個人好奇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倘若這個階段的好奇心能夠受到很好的保護,那么兒童在成年以后就可以很好地過渡到下一個階段——認知型好奇。它不滿足于追求新鮮事物的刺激,而是側重對一個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它是給人們帶來成功或者收益的有效特質。

2.好奇心衰落的原因

好奇心如此重要,但是我們現在經常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成年人的好奇心會慢慢喪失。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曾被父母過度打擊。

小孩子總喜歡問父母很多問題,有的父母愿意耐心解答,而有的父母則會表現得不耐煩。前者可以培養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的精神,而后者就會讓孩子認為問“為什么”是一件會惹人生氣的事,漸漸地,孩子的好奇心就會消退。

同時,我們要意識到,家庭的經濟實力、父母的教育水平都會對孩子的好奇心產生影響。很多父母雖然希望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但由于經濟能力較弱,他們需要養家糊口,就沒有辦法花較長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父母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就無法解答孩子的疑惑,也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自己尋找答案,這就導致孩子的好奇心減弱。

第二,生活節奏加快。

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僅僅是成年人,就連孩子都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驗證自己的好奇心。

以前,學業和工作相對輕松。農村的孩子下課后可以去摸魚,城市的孩子可以和同伴一起打彈子。

現在幾乎每個人的工作和學業都有些超負荷,一天下來就想放松一下,根本沒有動力去驗證自己的好奇心。

所以,偶爾抽出時間來,放松一下,讓自己來觀察這個世界,也可以喚醒自己的好奇心。

第三,社會分工單一化。

我們之前也講過,社會發展要求分工變細,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變得單一。提升專業技能才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但也因此弱化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好奇。

第四,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的人總認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沒他不了解的。這樣的人自認為手里掌握著世界的全部,自然不可能懷有好奇心去探索自己知識上的空白區。

在閱讀時,一定要想辦法激發自己的好奇心。

比如我很喜歡讀《達·芬奇密碼》,我在閱讀的時候,就被書中的情節所吸引,其中蘊含的哲學、密碼學、宗教學也引發了我強烈的興趣。讀完這本書后,我就開始搜索此類型的入門書籍。

你還可以利用一張紙,先想好一個領域的問題,把自己不知道的問題全部寫下來,然后去選擇相關的圖書閱讀。

比如我的學員給我貼過一個“歷史通”的標簽,市面上每出現一本口碑不錯的歷史書,都會很快進入我的購物車。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反而不知道有哪些歷史書可以讀了。

這個時候,我往往會在腦海里把每一個朝代的線索捋一遍,想想哪個朝代的事情我不太清楚,或者哪個歷史上的細節我想不明白。然后把問題全部寫在紙上,列出自己的知識盲區,進行查缺補漏。

有一本名為《好奇心》的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能讓我們保持好奇心的建議:

第一,空杯心態。我們前面提到過,使好奇心減弱的一種情況就是太過自信,這樣的人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會對身邊事物產生好奇,也就不會認真接受別人的建議。

如果你剛開始覺得接受別人的想法對你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你不妨先做第一步——保持聆聽。當你聆聽足夠多的內容時,你或多或少可以從中找到對你有幫助的內容。故而我們要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時刻保持好奇心。

第二,建造數據庫。我們的認知就像一個圓圈,圓圈的周長越長,圓圈邊緣與外界的接觸面積就會越大,這就使得我們愈發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建造數據庫就是為了擴大自己認知圓圈的周長,幫助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保持好奇心。

第三,像“狐猬”一樣覓食,用“狐猬”策略來搜索知識。狐是狐貍的狐,猬是刺猬的猬。

狐貍狡猾,躲避敵人的方式很多,富有創造力。而刺猬比較實在,雖然只有一種方式,就是使自己蜷起來,卻簡單有效。

所以想要成功,不僅要像刺猬一樣精通一兩個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像狐貍一樣能從不同角度來“覓食”。

比如我們熟悉的達爾文就是這樣的人,他在生物學領域有長期的研究,同時又大量涉獵了其他學科的知識,特別是他受到經濟學的影響,提出了進化論。

第四,詢問關鍵的“為什么”。現在很多人只注重研究表象,而忽視表象背后的深層意義。比如,你突然感覺到寒冷,就去添加衣服,卻忽略了冷是因為窗戶沒關。

我們在看待某個事物時,一定要記得詢問關鍵的“為什么”,找到核心問題。

第五,做一個“思想工匠”。如今是一個快速閱讀的時代,我們可以瀏覽互聯網上的標題,對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截取要點而不需要閱讀細節。

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就好像一個人告訴你“1+1=2”,你只知道了答案,卻不知道計算過程,這對你是毫無意義的。

第六,質疑你的茶匙。塞繆爾·約翰遜說過一句話:“研究一些小事物是能讓我們領略到煩惱散去而無限快樂的偉大藝術。”魔鬼藏在細節里,很多人喜歡追求大而寬泛的問題,比如宇宙的起源、人類的誕生、世界何時會消亡等,結果研究了半天,什么都沒研究出來,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沒有收獲。其實,一些令世界矚目的發現都是從對細節的好奇開始的。就像牛頓從蘋果中看到了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找到浮力定律,瓦特由蒸汽想到了蒸汽機……這些都是從細節中迸發的思想火花。

你可以從身邊的細節著手,選擇去了解細節。一旦我們去了解周圍的事物,并且對它們產生了好奇,我們其實就是選擇了一條讓自己永遠不會感到厭倦的路。

第七,將謎題變為奧秘。我們要先講明何為“謎題”,何為“奧秘”。謎題是有序的,它們有起點,也有終點,一旦問題的答案被找到,謎題也就不復存在;奧秘是模糊的,往往沒有直接答案。

打個比方,一些懸疑小說,無論情節如何撲朔迷離,總會有真相大白的時刻,當讀者知道真相時,也就不會對這個故事感興趣了;而有的文學作品卻喜歡設置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你會猜測男主人公蓋茨比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其中有一個細節是,作品中一直不厭其煩地描繪男主人公家對面的那道綠光的用意是什么?

謎題一旦被解開,就意味著終止,而奧秘需要我們永無休止地去探索,要想保持一顆永不會被磨滅的好奇心,就要去尋找問題背后的奧秘而非謎題。

當我們遇到任何形式的謎題時,都應該提醒自己去發現背后的奧秘所在,因為謎題總有被解開的時候,而奧秘能陪伴我們到永遠。

另外在提升自身能力方面,我們不妨多一點完美主義。在你認為自己沒有什么要學習的時候,審視一下自身能力項有沒有什么可以補足的地方。

如果你是文科生,現在在做文字工作,則想想能不能補充一點理科思維的知識;如果你是一個文案策劃,則想想能不能學習一點基礎設計理念。

聯想控股原總裁朱立南曾經說過:“在確立自己的學習動機時,要先正確地認識自身缺少什么東西,這樣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否則你認為自己很完美、很全面,似乎只要把自己的能力有限地發揮出來就能達成目標的話,那么你就不用學習了。”

因此,只要我們去反思,幾乎就不會存在“書荒”的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廉江市| 潍坊市| 大名县| 桑植县| 砚山县| 涪陵区| 隆回县| 武穴市| 莱阳市| 临邑县| 蒙城县| 通海县| 合阳县| 云阳县| 衡阳县| 耒阳市| 赤水市| 大英县| 苏州市| 肇州县| 新疆| 瑞安市| 芷江| 内江市| 牙克石市| 宁城县| 泾川县| 鲁山县| 景宁| 朝阳县| 庄浪县| 富源县| 赤峰市| 扬中市| 桑植县| 汽车| 万源市| 苏尼特右旗| 绵阳市|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