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驗設計重塑綠水青山:鄉村振興方法論、案例分析與實驗田
- 俞昌斌
- 1780字
- 2021-08-12 18:31:35
第一章 方法論
第一節 城鄉、人與土地
(一)鄉村與城市——二元互補、一體共生
城鄉之間的關系,以上海市區與崇明島鄉村為例來簡述。上海市區展現出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崇明島則體現其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鄉土而有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兩者二元互補、一體共生。應該說,在當代城市居民的心中,“鄉村”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記得住鄉愁”說的就是對鄉村的回憶,是當代要振興鄉村的內驅動力。因此,一些城市人愿意到鄉村度過一個周末,在鄉村發發呆,看看農田,吃香噴噴的米飯、新鮮的蔬菜以及喝一碗鄉下的土雞湯,由此鄉村逐漸涌現出一大批農家樂、民宿等服務設施。由此可見,鄉村某些特有的元素正是城市人所需要的,而這就成為當前鄉村振興的機遇所在。
(二)人與土地
1.人口在城鄉之間流動,人才在城鄉之間爭奪
以鄉聚團隊對崇明島鄉村的田野調查來看,集約化農業大多是雇傭農業產業工人來進行農業生產。他們對某個鄉村很難有感情,也很少有消費,更難投入時間及精力來建設和發展該鄉村。所以當他們一走,這個鄉村也變成了空村。應該說,一座鄉村的振興必須依靠對該鄉村有感情的本鄉人和外來人共同建設,這樣才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當人口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之后,人們就會關心如下兩個問題:
(1)如果鼓勵人口從鄉村到城市,鄉村會變成空村嗎?
(2)如果鼓勵人口從城市到鄉村,鄉村會變成城市嗎?
其一,人口自發從鄉村到城市,如果政策鼓勵的話,鄉村會加速變成空村,集約化農業出現會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但不能改變人口流失的狀況;其二,人口自發從城市到鄉村,開始去的人很少,而后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其中的機遇,會逐漸加速投入鄉村,這是一個緩慢演變的過程。如果鄉村有好的鼓勵政策,應該會有更多的城市人自愿投身鄉村建設,那么鄉村就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鄉村與城市相比最缺的不是錢和資源,而是“人才”。具有多種能力的優質人才,正取代天然資源、交通及市場,成為城市與鄉村共同追逐的核心資源。由于大量鄉村的人才源源不斷地被城市吸納過去,鄉村就荒了。因此,鄉村要吸引離開的人才回歸,也要吸引城市的人才來鄉村發展。鄉村要有“新鄉紳”、要有“鄉村創客”、要有“有情懷的城市下鄉者”,整理為如下五種類型:
(1)在鄉村長大,到城市去讀書或打工的人,可以請他們回到鄉村創業。
(2)城市創客,即那些愿意投身鄉村的鄉建事業、民宿餐飲、旅游業的經營者、農業愛好者等。
(3)城市學者,他們立志研究“鄉村振興”,可以從創新理念上對鄉村提出建議和意見。
(4)媒體人士,他們通過拍攝照片、視頻和文章的傳播,會吸引大量的人流來鄉村參觀和旅游。
(5)藝術家,他們來到鄉村成立畫室或工作室,描繪鄉村的美景。這樣既成就了藝術家,又吸引了旅游的人流,形成好的口碑。
總之,只要是對鄉村振興有幫助的人,鄉村都應該大力地吸納他們。優秀的人才是鄉村最稀缺的資源,也是鄉村振興最大的保障。
2.鄉村人的土地
這是城市人所沒有的,也是大多數鄉村人愿意回到鄉下老家的原因。鄉村的土地包括自有的耕地和宅基地。自有的耕地可以種水稻、小麥、蔬菜等糧食作物,而宅基地則用來翻新房子。為了保證糧食安全,中國18億畝[1]耕地的紅線是不能再減少的,而城鄉總的建設用地指標肯定還是以供給城市為主,保證城鎮化的進程,那么鄉村的建設用地只能是有限度地、小規模地供給,這也對鄉村振興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將“二八法則”用于鄉村發展
把鄉村按地域性簡單劃分成“東部、中部和西部”是不科學的,因為中部和西部的鄉村也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有些鄉村不可能發展起來,而另一些鄉村卻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如云貴地區的某些鄉村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也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因此,鄉村要有符合自身規律的發展路徑,抓住鄉村振興的“領頭羊”,采取優先發展的策略——把鄉村最有價值的資源提煉出來并加以優化,是“點”帶動“面”的發展模式。建議對鄉村采用“二八法則”進行定位,分為“優良型、普通型、不合格型”三類,有針對性地進行鄉村振興。根據“二八”法則,在戰略上將投入鄉村的資金向20%的有發展前途的鄉村傾斜,以保證這些鄉村優先發展起來,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如率先使用5G的鄉村,發展共享經濟、自由創業的鄉村等,保證資金投入,為鄉村的多樣性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流入這些鄉村。歸根到底,人才的流入帶來資金的流入,最終帶動鄉村的發展。
(三)小結

城鄉、人及土地的關系

體驗設計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