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提高肉牛養殖效益
- 魏剛才 趙新建 高冬冬主編
- 13字
- 2021-08-12 18:32:06
第一節 選種引種中常見的誤區
一、品種改良的誤區
1. 改良只是雜交改良
“雜交”是加速動物遺傳改良、提高牧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技術手段,但有些地方或牛場陷入“改良只是雜交改良”的誤區。近年來,國內許多地方大力開展了黃牛肉用雜交改良工作,但大多處于無序狀態:一方面,缺乏對本地牛種資源的保護,熱衷于推陳出新和引進新品種,雜交改良工作盲目性較大;另一方面,缺乏對目標性狀的定向選育,即使形成雜交優勢,也難以固定,嚴重威脅地方牛種資源的持續發展,造成了許多優良基因缺失。
2. 忽視選種、選配和配合力測定而盲目雜交
開展肉牛雜交改良,不注意選種、選配和配合力測定,而是盲目搞雜交,結果雜交效果較差。
3. 忽視對引進品種及其雜交后代的選育,重“雜”輕“育”
隨著雜交代數的提高,肉牛改良工作對父本和母本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長期以來,我國在肉牛良種引進方面重“引”輕“選”,種牛缺乏性能測定,更談不上后裔測定;在肉牛改良方面重“雜”輕“育”,缺乏對雜交后代優秀母牛的選留,更談不上定向培育,從而影響了黃牛雜交改良進程。
4. 認為牛的體形越大越好
黃牛改良從單一役用向肉用方面發展。但有的選種時只注重體形大小而忽視其他性狀。如利用夏洛來牛與黃牛雜交改良,夏洛來牛體大、腿粗、初生體重大,但與某些中小型品種相比,也有出肉率低、肉質較差,飼草的消耗相對較多,飼養周期長,以及出欄率低等不足。
5. 長期應用單一品種
因為夏洛來牛長期以來給養牛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很多地區長期使用這一單一品種,對其他品種的生產性能不信任。這種局面造成夏洛來牛近親繁殖,生活力和生產性能出現退化,有的地區甚至出現改良牛肉色越來越白、體格越來越小。
6. 片面強調毛色
肉牛毛色及體形外貌為品種特征,但肉牛與當地黃牛雜交后出現毛色變異,有的顯現出父本性狀,有的顯現出中間毛色。所以,從毛色不易辨別種牛的優劣。如比利時藍白牛雜交后代出現灰色、黑色或雜色。有的農民誤認為夏洛來牛雜交的牛就應是白色的,如果出現草白、草黃色,則認為品種不好。這樣只注重毛色而不看其生產性能的錯誤認識導致了優良品種用量少、覆蓋率較低。